走向成功的自我(对成功人生的哲学透视)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文学理论,综合,
品牌: 王学川等革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页码:304 页
·出版日期:2002年
·ISBN:7209030573
·条形码:978720903057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0开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在一次参加省理论研讨会期间,诸位好友同仁欣然相遇。交谈中大家得知对如何追求成功的人生问题皆感兴趣,且是很久以来不断思考的课题,于是我们有了合作的愿望。
近些年来,对成功问题进行探索的一些成果,诸如《成功之道》、《成功策略》、《成功心理》、《成功经典》等书相继问世,这无疑给有志于成功的人提供了一份丰富的精神食粮。但我们认为,成功问题还应该有哲学理念方面的探寻,而这是一种真正的成功之道。因此,我
们希望在前人、他人论述的基础上写作《走向成功的自我》一书,旨在不仅要针对局部而且也要注重于整体性思考,不仅要关注表层而且也要注重于深层次思考,从哲学的普遍一般层面对“成功自我”作一次更全面的、深层的理性思考。
本书由浙江科技学院的王学川负责构思选题和总体框架设计,以及统改定稿,并执笔完成全书的导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浙江工业大学的颜桂珍执笔完成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杭州商学院的张应杭执笔完成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结束语。
媒体推荐后记
在一次参加省理论研讨会期间,诸位好友同仁欣然相遇。交谈中大家得知对如何追求成功的人生问题皆感兴趣,且是很久以来不断思考的课题,于是我们有了合作的愿望。
近些年来,对成功问题进行探索的一些成果,诸如《成功之道》、《成功策略》、《成功心理》、《成功经典》等书相继问世,这无疑给有志于成功的人提供了一份丰富的精神食粮。但我们认为,成功问题还应该有哲学理念方面的探寻,而这是一种真正的成功之道。因此,我
们希望在前人、他人论述的基础上写作《走向成功的自我》一书,旨在不仅要针对局部而且也要注重于整体性思考,不仅要关注表层而且也要注重于深层次思考,从哲学的普遍一般层面对“成功自我”作一次更全面的、深层的理性思考。
本书由浙江科技学院的王学川负责构思选题和总体框架设计,以及统改定稿,并执笔完成全书的导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浙江工业大学的颜桂珍执笔完成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杭州商学院的张应杭执笔完成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结束语。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们参阅并引用了有关人生哲学研究的一些成果,并采纳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袁丽娟编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本书付梓之际,我们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成功问题不仅是一个可以永恒探讨下去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此,我们不奢望在本书中提供现成的成功模式。如果本书对成功问题的思考能在启迪读者诸君的思维方面开卷有益,那已是对我们写作本书的最好回报了。
由于作者学识有限,本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作 者
2002年7月于杭州
目录
导论:自我成功的哲学思考
上篇 成功自我的认知
第一章 原欲的认知
一、成功的原欲分析
二、原欲的张扬与节制
三、成功欲的有效规范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其二是寡欲。这是说在自我人生活动中对不断勃发的生命之欲应有一个规范整理的过程,在确立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欲望作为生命的理想去孜孜追求以外,对更多的欲望应持一种淡泊或漠视的态度。这里主张的寡欲当然不是一味消极地减损欲望,而是在确立生命中最基本最重要对自我人生的存在和发展最有意义的那些欲望之后,对其他次要的欲望作一理性的舍弃。孟子在讲“养心莫善于寡欲”的道理时,对“寡欲”的具体要求曾作过如下的解释:“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孟子·尽心上》)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道理,他告诫世人,对待欲望有一个“从其大体”(即心性)而不可“从其小体”(即耳目之欲)的过程。所以,寡欲决不是禁欲,而是基于不同欲望之于自我人生有不同的意义而作出的一种理性从而也是明智的抉择。更何况自我生命是如此短促,这正如古人在《诗经》中喟叹的那样:“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诗经·小雅·苕之华》)因此,一方面是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另一方面,欲望的发生又具有无限性。倘若以有限的生命精力去追逐无限的欲望冲动,那我们的人生就注定会是徒劳无益的。可见,即便从这一点上讲,寡欲作为节欲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恰恰是人类理性的明智的抉择。
其三是导欲。这是指在自我人生的活动过程中,自我凭借理性的认知,对生命之欲进行引导、规范和改造的过程。中国古代的哲人们在承认欲望之合理性的同时几乎毫不例外地主张对欲望必须进行德性方面的引导。孔子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回》)按朱熹的解释:“‘己’谓身之私欲也。”(《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六)所以,“克己”就是抑制自己的私欲,引导这一私欲符合礼的社会规范,从而形成仁义的道德理性。而且,在孔子看来,只要对欲望进行引导,通过长期的自觉与自律最终就能达到自由的境界,即“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的境界。这是自觉导欲而达到人性真正自由的境界。可见,在孔子看来,对自我生命欲望的引导与规范恰恰是自我人生获得自由的前提条件。荀子则从人天生有纵欲之恶的本性来论述导欲的必要性。在他看来,人“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荀子·性恶》)。因此他的结论是“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荀子,乐论》)。所以,在荀子看来,以一定的礼义规范引导人之欲望才能使人“乐而不乱”。应该说,先哲们对生命欲望引导之合理性的这些论述,对于我们形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