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修订版)
分類: 图书,政治,政治理论,综合,
品牌: 夏勇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页码:395 页
·出版日期:2001年
·ISBN:7562021120
·条形码:978756202112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修订版)》是一部在中国的语境下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权的历史哲学著作。在前三篇里,作者通过阐释人权概念孕育和生长的历史,对人权的含义,权利的起源、基础、要素及发展规律,人权思想的逻辑结构,近代权利理论和权利制度变革的经验,以及近代人权概念的属性、要素与矛盾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若干独到的见解。尾论部分从学理上阐释人权的价值和起因,并就中国传统与人权的关系作了较深入的比较研究,提出用和谐精神来改造、统摄已有的人权概念。附录部分几篇文章分别讨论马克思人权概念的由来与基础、人权的道德基础、米尔恩的低限人权说以及人权概念在现代中国的传播及其面临的问题。作者主张“内发内求”,努力建立和发展中国的人权理论和人权制度。
《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修订版)》初版于1992年6月,后重印5次,并于1993年部分修订。《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修订版)》于1993年获第七届“中国图书奖”,1995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中青年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书中部分章节在海外被译成英、德、日、韩等文字发表。本次修订除全面的审改外,还增加了一篇论文、一篇再版后记,几篇英日译文选辑以及重要内容索引和主要人名索引。
作者简介夏勇,1961年生,湖北荆州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领域为法律理论、人权理论、法律社会学。1978年考入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后获得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5———1997年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做访问,并为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博士后研究员。1995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青年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1995年经全国评选被中国法学会授予首届“中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称号,1998年获第二届全国中青年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第一届胡绳学术奖。
目录
原版导言: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人权?
上篇 权利现象与权利概念
第一章 习俗权利的发生
一、权利现象之由来
(一)社会关系与权利义务
(二)个体人的意识:需求与人格
(三)初民社会里涉及权利义务的行为
二、初民权利存否辨
(一)习俗能否成为权利的基础?
(二)权利意味着社会分裂吗?
(三)公有制必定否认个人权利吗?
三、习俗权利的基础和特征
(一)原始权利从何而来?
(二)原始权利的特点
第二章 权利概念的形成及主要含义
一、正义与权利
(一)正义为权利之逻辑基础
(二)中西古代正义观的不同偏重
(三)古希腊人的权利观念
(四)古罗马人的权利概念
二、权利究竟是什么?
(一)权利概念的解释方法
(二)近代思想家的权利本质论
(三)权利的五大要素及定义方法
(四)权利是要求还是资格?
(五)权利是利益还是意志?
(六)其他人的评述
中篇 古代的人权萌芽
第三章 古代社会里的权利生长
一、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权利发展观
(一)以所有制和阶级斗争为视角
(二)以个人独立和自由为视角
(三)怎样识别人权的萌芽?
二、古代个体权利的生长
(一)古希腊个体权利的缘起
(二)古罗马法上的权利生长
(三)中国古代的有关情况
第四章 古代哲学里的人权思想
一、超验权威说
(一)自然正义与社会正义
(二)二元对应观的形成
(三)权利不依赖实在法而存在
二、平等人格说
(一)生而不平等的正义观
(二)生而平等观的产生
(三)基督教的创世平等观
三、本性自由说
(一)从平等义务到平等权利
(二)人的利己本性
(三)人的尊严与价值
(四)个人主权与自治
(五)对抗的正义
下篇 近代人权概念的形成
第五章 近代社会变迁与理论创造
一、社会关系的变化与权利发展
(一)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与三种人的权利要球
(二)马克思论商品经济与普遍权利
(三)契约权利意识、复合多元的政治结构与
个人的原子化
(四)英吉利宪政的成长
二、古代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一)启蒙运动
(二)自然权利说的出现
(三)罗马法复兴的意义
(四)“jus”释义的转换
第六章 人权推定与人权含义
一、两种不同的权利推定
(一)经验式的推定
(二)先验式的推定
(三)两种“生而平等”观
二、权利推定的实际操作
(一)英国变法时期的综合推定
(二)法国革命前后的综合推定
(三)权利推定的效果与条件
三、近代人权概念的含义
(一)人权与自然权利
(二)关于汉译“天赋人权”一词
(三)近代人权的要素、属性与内在矛盾
尾论人权与人类和谐
一、怎样理解人权是一个“伟大的名词”?
(一)人权的基本精神和价值
(二)实际操作中的人权概念
二、人权与中国传统
(一)人权与中国传统无根本的冲突
(二)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不讲人权?
(三)人权与和谐
附录
附录一 四篇论文
Ⅰ.人权与马克思——为人权申辩
一、应然与实然
二、目的与手段
三、抽象与具体
Ⅱ.人权道德基础初探
一、人权概念的道德性与复杂性
二、人权道德内核的形成与辨析
三、自然权利说的缺陷与再证成
四、人权道德基础的扩展与更新
五、探讨人权在当代中国的道德基础
Ⅲ.一种值得注意的人权哲学
——评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
一、西方人权概念缺乏世界普遍性
二、从低限道德推求普遍权利
三、超越自然法理论
四、米尔恩人权观点的背景与意义
Ⅳ.论和女士及其与德、赛先生之关系
——写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
附录二 部分章节译文
I.人权与中国传统(英文)
Ⅱ人权道德基础初探(日文)
参考文献
分类内容索引
主要人名索引
原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其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主要表现为人权的主观必要性与人权的现实可能性的冲突,表现为人权与法定权利的冲突。从古希腊人权思想萌芽到近代法上的人权概念,其间经历的漫长历程,也可以看作这两类冲突不断发生和解决的历程。这两类冲突于今更甚,乃是自不待言。
其三,普遍性与阶级性的矛盾。人权本身是作为人类共同权利提出来的,但近代人权观念和制度却在实质上具有鲜明的阶级偏向,这种阶级性与人权本身的要求极不相符。马克思指出,“正如古代国家的自然基础是奴隶制一样,现代国家的自然基础是市民社会以及市民社会中的人,即仅仅通过私人权益和无意识的自然的必然性这一纽带同别人发生关系的独立的人。”“现代国家就是通过普遍人权承认了自己的这个自然基础。”所以,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人权”。
其四,普遍性与多样性的矛盾。也就是说,人权是人类的普遍权利,但人类本身是多样的,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而,普遍的人权必须放到多样的语境里解释并由此获得真实的生命。在近代革命时期,这一矛盾就已见端倪。如前述美国的人权推定,就面临着法国式理想和英国式制度之间的某种紧张。西方式的人权概念流行于世以来,这一矛盾在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
以上四类矛盾是人权所固有的悖论。它们在近代的发生和激化,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西方人权概念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与近代资本主义制度和西方文化本身的弊端是大有关系的。明察于此,对r我们建立和发展中国的人权理论和人权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后记这本书自1992年6月出版以来重印了五次。每次见到新装帧的重印本,我总不免对自己说:“是不是该修订一下了?”大约在3年前,出版社的朋友问到我想不想在下次重印时作一些修订,我便答应下来。可是,承诺易出,文章却难做。琢磨了近一年,还是找不出一个好的修订方案来。这本书从1989年底酝酿写作到1992年初交付出版,虽然只有两年的时间,但收集资料和思考的过程却要往前推许多。例如,书中不止一处使用了1981年我在西南政法大学林向荣老师的指导下写大学毕业论文时所做的关于英国宪法史的读书卡片;书中尾论部分关于中国文化的思考较多地受启干1983-1985年我的良师益友杨景凡先生、蒋庆先生在歌乐山下与我的多次谈心,那些交谈使我得以避开当时中西文化辨异风气的浮泛与激烈,在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同时,开始平心静气地读新儒家的书,还使我这个国学功底并不好的人得以打通一些重要的关节;其后南湖三年静修,有幸于碧水绿屋间与江、黎、马、冯、高、陈诸君相游相知,读读记记有不少也用在这本书里。在这个意义上讲,修订旧著便不单是对论点和论证的修改,简直就成了对自身历史的修改!再说,学术著作的真实价值应该在析事究理。倘若事理已知且相对恒定,那么,为什么非得要根据新近的资料、套用流行的话语来一番改头换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