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第5版中文版)(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材译丛)(Microbiology)

分類: 图书,科学与自然,生物科学,微生物学,
品牌: 普雷斯科特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1042 页
·出版日期:2003年
·ISBN:7040121700
·条形码:978704012170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材译丛
·外文书名:Microbiology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微生物学》共12章,内容包括:绪论、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的生态、传染与免疫、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应用、微生物学实验40个以及附录7个,书后还列有主要参考文献。《微生物学》由复旦大学微生物学权威周德庆教授主审。根据师范、师专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微生物学》着重介绍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适当介绍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取材广泛,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结构合理,概念准确,图文并茂。《微生物学》除适合师范类大学本科和专科学生作为教材外,也可供师范类微生物学教师备课参考及函授学生使用。
目录
前言Ⅸ
致学生
形象化预览Ⅻ
第1部分
微生物学概论
第1章微生物学的历和范围
1.1微生物的发现
1.2自生说之争
1.3微生物在疾病中的作用
1.4工业微生物学和微生物生态学
1.5微生物界的成员
1.6微生物学的范围和现实意义
1.7微生物学的未来
第2章微生物结构的研究:显微术和样乩制备
2.1透镜和光线的偏转
2.2光学显微镜
2.3样品的制备和染色
2.4电子显微镜技术
2.5显微术中的新技术
第3章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
3.1原核细胞结构概述
3.2原核细胞膜
3.3细胞质基质
3.4拟核
3.5原核细胞壁
3.6细胞壁外部的组分
3.7趋化性
3.8细菌内生孢子
第4章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
4.1真核细胞结构概述
4.2细胞质基质、微丝、中间丝和微管
4.3内质网
4.4高尔基体
4.5溶酶体和胞吞作用
4.6真核核糖体
4.7线粒体
4.8叶绿体
4.9细胞核和细胞分裂
4.10细胞外部覆盖物
4.11纤毛和鞭毛
4.1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第Ⅱ部分
微生物的营养、生长和控制
第5章微叶:物的营养
5.1一般的营养需求
5.2对碳、氢和氧的需求
5.3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5.4对氮、磷和硫的需求
5.5生长因子
5.6细胞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5.7培养基
5.8纯培养物的分离
第6章微生物的生长
6.1生长曲线
6.2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6.3微生物的连续培养
6.4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6.5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长
笫7章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控制微生物
7.1常用术语的定义
7.2微生物死亡的方式
7.3影响抗微生物剂作用效果的条件
7.4控制微生物的物理方法
7.5控制微生物的化学方法
7.6抗微生物剂有效性的评价
第Ⅲ部分
微生物代谢
第8章代谢:能量、酶和调节作用
8.1能量和功
8.2热力学定律
8.3自由能和反应
8.4ATP在代谢中的作用
8.5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子载体
8.6酶
8.7代谢调控的性质和意义
8.8代谢通道
8.9酶活性的控制
第9章代谢:能量的释放和贮藏
9.1代谢的概况
9.2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9.3发酵作用
9.4三羧酸循环
9.5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
9.6厌氧呼吸
9.7碳水化合物和胞内贮存聚合物的分解代谢
9.8脂类分解代谢
9.9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9.10无机物的氧化
9.11光合作用
第10章代谢:生物合成中能量的利用
10.1支配生物合成的原则
10.2C02的光合固定
10.3糖和多糖的合成
10.4无机磷、硫和氮的同化
10.5氨基酸的合成
10.6添补反应
10.7嘌呤、嘧啶和核苷酸的合成
10.8脂类的合成
10.9肽聚糖的合成
10.10细胞壁形成的模式
第lV部分
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
第11章基因:结构、复制和突变
11.1遗传物质DNA
11.2核酸结构
11.3DNA复制
11.4遗传密码
11.5基因结构
11.6突变及其化学基础
11.7突变体的检测和分离
11.8DNA修复
第12章基因:表达和调节
12.1DNA转录或RNA合成
12.2蛋白质的合成
12.3mRNA合成的调节
12.4弱化作用
12.5全局调节系统
12.6双组分磷酸接力系统
12.7细胞周期的控制
第13章微生物重组和质粒
13.1细菌的重组:一般原理
13.2细菌的质粒
13.3转座因子
13.4细菌的接合
13.5DNA转化
13.6转导
13.7基因组作图
13.8病毒的重组和基因组作图
第V部分
DNA技术和基因组学
第14章重组DNA技术
14.1历史的透视
14.2合成DNA
14.3聚合酶链反应33l
14.4重组DNA的制备
14.5克隆载体
14.6将基因插入真核细胞
14.7外源基因在细菌中的表达
14.8遗传工程的应用
14.9重组DNA技术的社会影响
第15章微生物基因组学
15.1导论
15.2测定DNA序列
15.3全基因组鸟枪法测序
15.4生物信息学
15.5微生物基因组的一般特征
15.6功能基因组学36l
15.7基因组学展望
第Ⅵ部分
病毒
第16章病毒:概沦和基本本特征
16.1病毒学的早期发展
16.2病毒的一般性质
16.3病毒的培养
16.4病毒的纯化与测定
16.5病毒的结构
16.6病毒的分类原则
第17章病毒:噬菌体
17.1噬菌体的分类
17.2双链DNA噬菌体的复制:裂解周期
17.3单链DNA噬菌体的复制
17.4RNA噬菌体的复制
17.5温和噬菌体和溶源性
第18章病毒:真核生物的病毒
18.1动物病毒的分类
18.2动物病毒的增殖
18.3杀细胞感染和细胞损伤
18.4持续、潜伏和慢病毒感染
18.5病毒和癌
18.6植物病毒
18.7真菌和藻类病毒
18.8昆虫病毒
18.9类病毒和朊病毒
第VII部分
微生物世界的多样性
第19章微生物分类学
19.1一般介绍和概观
19.2微生物的进化和多样性
19.3分类等级
19.4分类系统
19.5分类学中使用的主要特征
19.6微生物系统发育的评估
19.7生物的主要划分
19.8《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19.9原核系统发育和多样性的概观
第20章古生菌
20.1古生菌的介绍
20.2泉古生菌门
20.3广古生菌门
第2l章细菌:异常球菌和革兰氏阴性非变形杆菌
21.1产液菌门和栖热袍菌门
21.2异常球菌一栖热菌
21.3光合细菌
21.4浮霉状菌门
21.5衣原体门
21.6螺旋体门
21.7拟杆菌门
第22章细菌:变形杆菌
22.1α.变形杆菌纲
22.2β.变形杆菌纲50l
23.3γ.变形杆菌纲
22.4δ.变形杆菌纲
22.5ε.变形杆菌纲
第23章细闲:低G+c禽毓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23.1柔膜菌纲(支原体)
23.2《伯杰氏手册》中低G+C含量的革兰氏阳性菌
23.3梭菌纲
23.4芽孢杆菌纲53l
第24章细菌:高G+c含量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24.1放线菌的一般特征
24.2《伯杰氏手册》中高G+C含量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24.3放线菌亚目
24.4微球菌亚目
24.5棒杆菌亚目
24.6小单孢菌亚目
24.7丙酸杆菌亚目
24.8链霉菌亚目
24.9链孢囊菌亚目
24.10弗兰克氏菌亚目
24.11双歧杆菌目
第25章真菌(真菌门)、粘菌和水霉
25.1分布
25.2重要性
25.3结构
25.4营养和代谢
25.5繁殖
25.6真菌门的特征
25.7粘菌和水霉
第26章藻类
26.1分布
26.2分类
26.3藻细胞的超微结构
26.4·藻的营养
26.5藻的原植体(营养型)的结构
26.6藻的繁殖
26.7藻门的特征
第27章原生动物
27.1分布
27.2重要性
27.3形态学
27.4营养
27.5孢囊形成和孢囊释放
27.6运动的细胞器
27.7繁殖
27.8分类
27.9代表类型
第Ⅷ部分
生态学和共生
第28章微生物相互作用和微生物生态学
28.1微生物生态学基础
28.2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28.3营养循环的相互作用
28.4自然环境
28.5微生物生态学的方法
第29章水生环境中的微生物
29.1水生环境和微生物
29.2微生物群落
29.3海洋环境
29.4淡水环境
29.5水和疾病传播
29.6废水处理
29.7地下水的质量和家庭处理系统
第30章陆地环境中的微生物
30.1土壤作为微生物的一种环境
30.2土壤环境中的微生物
30.3微生物与各种土壤的形成
30.4维管植物相关的土壤微生物群丛
30.5土壤、植物与营养物质
30.6土壤、植物与大气
30.7微生物与植物分解
30.8地下生物圈
30.9土壤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30.10认识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
第Ⅸ部分
非特异性抗性和免疫应答
第31章正常微生物群和非特异性宿主抗性
31.1悉生动物
31.2人体的正常微生物群
31.3宿主抗性概述
31.4免疫系统的细胞、组织和器官
31.5非特异性抗性中的物理和化学屏障
31.6炎症
31.7补体系统
31.8吞噬作用
31.9细胞因子
31.10自然杀伤细胞
第32章特异性免疫
32.1特异性免疫概述
32.2抗原
32.3抗体
32.4T细胞生物学
32.5B细胞生物学
32.6抗体的作用
32.7经典补体途径
32.8获得性免疫耐受
32.9抗体和淋巴细胞在抗性中的作用
第33章医学免疫学
33.1疫苗和免疫作用
33.2免疫失调
33.3体外抗原一抗体反应
第X部分
微生物疾病及其控制
第34章微牛物的致病性
34.1宿主一寄生物间的关系
34.2病毒病的发病机理
34.3细菌疾病的发病机理
34.4微生物逃避宿主防御的机制
第35章抗微生物的化学疗法
35.1化学疗法的发展
35.2抗微生物药物的一般特性
35.3抗微生物活性水平的测定
35.4抗微生物药剂的作用机制
35.5影响抗微生物药物效果的因素
35.6抗细菌药物
35.7抗药性
35.8抗真菌药物
35.9抗病毒药物
第36章临床微生物学
36.1标本
36.2标本中微生物的鉴定
36.3敏感性试验
36.4计算机在临床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第37章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37.1流行病学术语
37.2频率的测量:流行病学家的工具
37.3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37.4人群中传染病的识别
37.5流行病的识别
37.6传染病的周期:一种疾病的故事
37.7毒力与传播方式
37.8传染病和病原体的突现和再次突现
37.9流行病的控制
37.10生物恐怖主义威胁的突现
37.11全球旅行与健康注意事项
37.12医院感染
第38章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
38.1空气传播的疾病
38.2节肢动物媒介的疾病
38.3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
38.4食物和水传播的疾病
38.5慢病毒和朊病毒疾病
38.6其他疾病
第39章细菌引起的人类疾病
39.1空气传播的疾病
39.2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
39.3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
39.4食物与水源传播的疾病
39.5脓毒和脓毒性休克
39.6牙齿感染
第40章真蒲和原生动物引起的人类疾病
41.1真菌疾病
40.2原生动物疾病
第Xl部分
食品和工业微生物学
第4l章食品微生物学
41.1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
41.2微生物生长和食品腐败
41.3食品腐败的控制
41.4食品导致的疾病
41.5食品携带的病原体的检测
41.6发酵食品的微生物学
41.7微生物作为食品和食品改良剂
第42章业微生物学与生物技术
42.1为工业微生物学和生物技术选择微生物
42.2微生物在控制的环境中生长
42.3工业微生物学的主要产物
42.4复杂环境中微生物的生长
42.5生物技术的应用
42.6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冲击
附录I生物分子的化学复习A
附录Ⅱ常见的代谢途径A
附录Ⅲ依据第一版《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的原核生物分类A
附录Ⅳ依据第二版《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的原核生物分类A
附录V病毒的分类A
名词解释G
索引
……[看更多目录]
序言微生物学是一门异常广泛的学科,它包含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类学、病原细菌,学、食品和工业微生物学及生态学等多种多样的专业知识。微生物学者必须熟悉生物学各分支学科和所有的主要微生物类群: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关键是协调好这些知识。不熟悉本学科的学生们,在他们专注那些最感兴趣的知识之前,他们需要一个总体概论。这本教科书为各类学生提供了微生物学所有主要领域的均衡介绍。由于这种均衡,故这本书适合于从基础微生物学到医学和应用微生物学范畴的课程。准备从事医学、牙科、护理和相关卫生职业的学生们,将会发现这本教科书就像针对那些从事研究、教学和产业的学生们一样的有用。生物学和化学分别是两个学期开设,有关化学的概述也在附录I中提供。 编排和处理 本书编排灵活,使得各章和主题都可以几乎以任何顺序排列,每一章都尽可能使其具有独立性,以增强这种灵活性。一些主题是微生物学所必须的,已给予了较广泛的论述。
这本书分成11个部分,开始的6部分是介绍微生物学的基础:微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的结构、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代谢、分子生物学、遗传学、DNA技术和基因组,以及病毒的特性。第Ⅶ部分是微生物世界的俯瞰。在本书的第5版中,细菌的概观是严格地按照即将出版的《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二版的总体编排而构成的。虽然重点是细菌,但真核微生物也给予了相应的重视。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就其本身的特性而言是重要的,在25~27章中,有关它们的生物学的介绍对于理解临床医学和微生物生态学各种不同的论题是必要的。第Ⅷ部分聚焦在微生物与其他的有机体和环境的关系(微生物生态学),也介绍了水和陆地的微生物学。为了使关于水和陆地生境的那些章节编写不至于冗长,故将其一般原理放在第28章的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微生物学中进行介绍,这一章也叙述了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各种类型。例如互利共栖、初级合作、偏利共栖和在环境中发生的捕食作用。第Ⅸ和第X部分涉及致病性、抗性和疾病。第Ⅸ部分的3章描述正常微生物群、非特异性宿主抗性、免疫应答的主要方面和医学微生物学。第X部分首先论述微生物的致病性、抗微生物的化学疗法和流行病学这样一些必须的论题,然后第38。40章概括了主要的人类微生物的疾病。疾病的概述基本上以章为单位进行分类编排,每一章中所涉及的疾病又按传播方式编写。这种处理方式提供了机动性,使学生容易获得任何感兴趣的疾病信息。这种概述不是一种简单的疾病目录,之所以介绍这些疾病,是由于它们在医学方面的重要性和能够阐明疾病及抗性的基本原理。第Ⅺ部分是本教科书的结尾,介绍了食品和工业微生物学。5个附录可帮助学生复习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了解本书未完全涵盖的重要论题的额外信息。
我们期望,这本教科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一本教科书只有易于阅读才能容易为学生所使用。我们在每一章中用一种相对简洁明了的写作风格,许多段落以标题和提纲来提高可读性,时刻为读者着想,从而达到了这种难以达到的水平。在编写第五版时,为了清楚地表达含意,我们对每一句话都进行仔细地推敲,必要时还要进行重新修改。有关术语和缩写也尽可能与美国微生物学会的ASM命名手册的规定一致。
文摘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