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病(精)
分類: 图书,医学,外科学,综合,
品牌: 张东铭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页码:328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7117060670
·条形码:9787117060677
·包装版本:2005-04-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专门论述痔病的专著,充分反映痔的现代概念及最新进展;全面更新痔的基础理论和诊疗方法。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痔的本质、痔的诊断、痔的非手术治疗、痔的手术治疗、特型痔与痔相关疾病。
全书约50余万字,插图150余幅,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文图并茂,实用性强,可供普通外科、肛肠外科、消化科、痔瘘科等专业人员和医学生参考之用。
媒体推荐前言
人类早在公元前770年就有了关于痔的文字记载,可是直到今日,什么是痔?痔的本质是什么?仍在争论不已;痔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确定。随着科学的进步,一大批献身于痔科的历代学者,通过他们前赴后继的辛勤劳动以及卓有成效的工作,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把人们对这个古老疾病的认识,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75年美国Sauthampton综合医院Thomson在《美国外科杂志》发表一篇题为“The nature of haemorrhoids”的文章,第一次提出肛垫与肛垫下移学说,备受人们关注。由于该学说比较科学地指出了痔的本质和合理的治疗原则,目前已为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认可和临床医生所接受。1975年以后,国外连续召开了4次国际性的有关痔的学术会议,即:1977年在美国召开的痔专题讨论会,1979年美、英、澳三国肛肠外科医师协会举办的联合学术会议,1980年6月在美国佐治亚州Georgia)的亚特兰大市(Atlanta)召开的痔外科专题讨论会以及1984年在科伦堡举行的第9届德国结肠直肠外科学术会议等;在这些会议上,与会代表对痔的新概念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制定了新的痔病治疗原则。与此同时,特别是80年代后期国外出版的医学书籍(包括:外科学、肛肠病学、胃肠病学及消化内、外科学等)中,有关痔的论述已陆续作了全面更新,从基础到临床普遍地反映了痔的近代研究成果,令人耳目一新。有鉴于此,我国于2000年4月在四川成都召开了痔病专题研讨会,学习了痔的现代概念,并展开了热烈讨论。在会议结束时,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制定了《痔病诊治暂行标准》,于2000年12月公布于《中华外科杂志》(第12期),并向全国发出“重新认识提高痔的诊治水平”的倡议。
为了深入学习和研究痔的现代概念与国外的有关新理论接轨,也是为了与专业同行们交流,共同促进我国肛肠学科的发展,在中华外科学会肛肠外科学组专家们的热忱鼓励下,我们编写了这本痔病专著奉献给读者。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加之有关文献较多,一时尚难全面了解和掌握,因而失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同道给予指正,以匡不逮。
本书包括五个部分,即:痔的本质,痔的诊断,痔的非手术疗法,痔的手术疗法,特型痔与痔相关疾病。各部分以文献综述形式,力求做到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并能反映出国内外最新进展。参考的文献力求引用有循证医学依据的权威性资料,有新旧疗法的对比和有关专家的评述,并注意提示某些疗法或术式发展的历史轨迹,……
编辑推荐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专门论述痔病的专著,充分反映痔的现代概念及最新进展;全面更新痔的基础理论和诊疗方法。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痔的本质、痔的诊断、痔的非手术治疗、痔的手术治疗、特型痔与痔相关疾病。
全书约50余万字,插图150余幅,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文图并茂,实用性强,可供普通外科、肛肠外科、消化科、痔瘘科等专业人员和医学生参考之用。
目录
第一部分 痔的本质
1 关于“痔本质”研究的历史回顾
2 痔的解剖学基础--肛垫
3 肛垫的发生学
4 肛垫粘膜上皮
5 肛垫的动脉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关于“痔本质”研究的历史回顾 1.1 痔的名称由来和含义 “痔”这个字早巳见诸古文献中,据说距今3000年前,在我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已查到“痔”字的原型。痔的外文字是“Hemorrhoids”也是早在公元前500-300年就已出现于古希腊语。可是直到20世纪的今天,Thomson(1981)和Bayless (1984)还哀叹道:“痔这一术语的概念现在变得越来越含糊不清了”。许多人常把众多的肛门症状诉说为“痔疮”,甚至有些医生也不一定运用的十分准确。究其原因,这是有历史渊源的。 1.1.1 古语“痔”并非特定的病名 我国最古老的医书,如《足臂十一脉炙经》、《阴阳十一脉炙经甲本》等,均早于《黄帝内经》。系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221年)的学者所写,在这些古文献中记载的“痔”并无“疒”旁,而是“寺”、“月寺”或“峙”,康熙字典上仍可查到不带“疒”旁的“痔”字,说明古人早期并未与病联系起来。直到后来较晚时间的《五十二病方》中多写作“痔”,并与症状联系起来,才有“病”的含义。即使如此,“痔”仍未被认定为病,如《医学纲目》说:“大泽之中有小山突出为峙,在人九窍中凡有小肉突出皆曰痔。”古人用对比法形象地将称作“痔”的“小肉突”比作自然界的“小山”,“痔”即“峙”,是正常结构并无病的含义。西方源于拉丁字的“pile”,其原意与“小肉突”同。源于希腊字的“Hemorrhoids”,虽然是按痔的典型症状“流血”而定名,但是西方古代学者是把“痔出血”看作是一种“自身净化”的生命现象,而不是病。我们不能拿近代科学知识强加于古人。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人类祖先不可能分辨出,痔是与生俱来的正常解剖结构还是生后才有的病理学实体,他们只能用直观的肉眼观察和近乎神话般的“学说”去理解痔。至今有人将古人比作“小山”的痔,仍理解为是生后才有的病理实体,值得商榷。当然,古人未将“痔”和“痔病”分开,或将不含“病”义的痔另定他名,以致给后人带来许多麻烦,似乎是令人遗憾的。 1.1.2 古语“痔”是泛指肛门病而宫 我国古文献中的“痔”并非专用于肛门,而是泛用于人体“九窍”。痔病不是专指现代的内、外痔,而是指肛门部所有疾病的总称,如:直肠脱垂称脱肛痔,尖锐湿疣称珊瑚痔,幼年息肉脱出称樱桃痔,结肠息肉脱出称葡萄痔等。古代学者常将“痔”与“瘘”合用,如宋朝王伯学的《痔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