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分類: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大学,综合,
品牌: 刘梦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244 页
·出版日期:2003年
·ISBN:7040137461
·条形码:978704013746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福利部门和机构的行政人员
·丛书名: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小组工作》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组编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系列教材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小组工作的发展,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小组工作的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小组动力学,小组发展过程与各阶段技巧,小组的评估,小组工作在中国的实践,以及由这些实践引发的有关本土化的思考等;着重阐明小组工作的基本理念、价值观、职业伦理;注重理论和基本技巧的结合,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实务训练,联系中国本土的经验,以增强实践能力。
编辑推荐《小组工作》主要可供高校社工专业教学使用,也适于社会福利部门和机构的行政人员、非营利机构中的管理者及各类社会工作者阅读。
目录
第一章小组工作概述第一节小组工作的涵义第二节小组工作的功能和类型第三节小组工作的发展历史第二章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第一节小组工作的价值观第二节小组工作的职业伦理第三节实务案例分析第三章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第一节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第二节小组动力分析第四章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第一节社会目标模式第二节互惠模式第三节治疗模式第四节发展性模式第五章小组的领导第一节小组领导的涵义第二节领导小组的技巧第三节小组领导面临的问题第六章小组的沟通和冲突第一节沟通的意义第二节影响小组沟通的主要因素第三节小组的冲突第四节冲突的解决第七章小组构成第一节小组的内部结构要素第二节小组的外部结构要素第八章小组的筹备第一节小组筹备第二节小组的方案设计第九章小组初期第一节小组第一次聚会时的特点和工作第二节小组规范形成时的特点和工作第十章小组中期第一节小组冲突时的特点和工作第二节小组成熟时的特点和工作第十一章小组后期第一节小组后期的特点和工作第二节小组后期的工作技巧第十二章小组的评估第一节小组评估概述第二节评估的设计第三节测量工具的选择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第四节评估报告的撰写第十三章小组工作在中国的实践和反思第一节小组工作在不同人群中的运用第二节小组工作在中国的反思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教委(现称教育部)决定在高等学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后改为社会工作专业),北京大学等几所高等学校在多方支持下开办了该专业。到90年代中期,社会工作专业获得了一定发展。近几年来,社会工作专业在规模上获得了快速增长,这与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
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工作专业建立之初,编写高水平的专业教材对于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学者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因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我国高等学校中断了30多年,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学者对国际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知识不甚熟悉,另外,学者们对我国本土的社会工作(社会服务)的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也不够。十多年来,各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同仁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的来讲教材建设还相对滞后。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于1994年成立,并决定把教材建设和学科规范化作为其工作的重要内容。基于国内同行的知识积累和现实要求,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决定着手组编社会工作专业教材。从1997年开始,经过5所高等学校14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学者两年多的努力,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王思斌教授主编的《社会工作概论》,迈出了由协会统筹、各高等学校共同编写教材的第一步。该书出版之后得到了同行专家的好评,它不但被许多学校当作教材,而且在2002年获得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实践说明,集中各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学者共同编写教材这条路是可行的。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部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各专业主干课教程建设的措施,其中包括确定各专业主干课程,编写和颁布“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受教育部委托,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几次召开会议,在各校系主任、专业负责人和资深教师的广泛参与下,确定了社会学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的主干课程,并协助教育部编制了“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在组编《社会工作概论》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承担了组编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教材的任务。2002年7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召开教材编写研讨会,确定了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和各主干课教材的编写入选,同时决定教材编写实行主编负责制。
文摘一、需要理论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人的需要按照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照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自然需要包括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配偶、子嗣等;社会需要包括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等等。物质需要是指向社会的物质产品,并以占有这些产品为满足;精神的需要指向社会的各种精神产品,在享受这些精神产品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对小组工作比较有影响的需要理论包括马斯洛(A.H.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舒茨(w.Schutz)的人际需要理论。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5个等级构成的,它们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排列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指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它是人所有的需要中最基本的,也是最有力量的。安全需要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归属和爱的需要是指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小组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他(她)们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缺乏自尊会使人感到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们追求自己能力或潜能的发挥和完善的需要。马斯洛把当得不到满足时将直接威胁个体生存的需要叫做低级需要或缺少性需要。那些并非生存所绝对必需的,可以做一定的延缓性满足的需要,被叫做高级需要。高级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人健康、长寿、精力旺盛和富有创造力,因此,高级需要也叫做发展需要。2.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主要是阐述人际关系的形成、取向类型以及小组聚散过程特征的理论。了解这一理论会提高工作员在小组工作过程中对成员的行为和成员之间关系的洞察力。舒茨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感情需要。
后记我们受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委托,从去年开始着手编写这本教材。作为面向21世纪课程的一部社会工作专业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
第一,价值观和职业伦理教育。我们将价值观和职业伦理教育贯穿在本书各个章节之中,并将价值观和职业伦理内化在具体技巧使用之中,充分体现了社会工作的“社会性”而不是心理治疗取向。整个教材突出并贯穿了社会公正、社会关怀、社会正义等社会工作的精神。
第二,理论性。小组工作的工作模式,既汲取了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又发展出了具有本学科特色的理论和模式,本教材在编写中非常注重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反思。
第三,实务与操作性。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小组工作的教学除了重视理论学习之外,还应该十分注重实务经验。在教材编写中,我们努力将书本上的理论和技巧,变成一个实务过程,在介绍技巧时,采用作者本人的实务案例来说明技巧是如何使用的。
第四,本土特色和本土适应性。我们在教材中特别突出了小组工作作为一种从西方引进的工作方法,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的适应性。为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仅采用了本土的实务案例,还为读者提供了有关本土适应性的讨论和思考,真正体现了立足本土的特点。
我们知道,本教材还存在一些局限。第一,本教材是四人合作撰写,在写作过程中虽然我们经过多次讨论,由于个人的理论背景、实务经验和写作风格不同,在重点把握上都各有偏重。第二,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很短,发展和总结本土的经验需要时间、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因此本教材的质量还需要得到读者的检验。
我们真诚地希望读者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以后修订。
作为主编,我要感谢副主编和各位作者为本书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同时,还要感谢高教出版社的编辑于健航、干咏昕和张然在本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作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