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基础方法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比较研究)
分類: 图书,科学与自然,自然科学总论,
品牌: 陈其荣
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309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7309040155
·条形码:978730904015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科学研究的方法经常是极富兴趣的部分”,它伴随科学的进步而发展。17、18世纪,自然科学最先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获得相对独立的发展,因而有关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最先得到比较充分的研究。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紧接着人文、社会科学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发展,相应出现了人文哲学和科学哲学、人文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从此,便有了彼此并行发展的自然科学方法论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科学划界的“质的标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区分
第一节 历史上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划界的理论
一、绝对主义的科学划界理论
二、相对主义的科学划界理论
三、马克思的批判的历史的科学划界理论
第二节 科学划界的概念、层次及过程模式
一、科学划界的概念
二、科学划界的逻辑层次
三、科学划界的过程模式
四、科学划界的二重性
第三节 科学划界的“质的标准”的提出
一、科学划界的一元标准
二、科学划界的多元标准
三、科学划界的“质的标准”
第四节 科学划界的“质的标准”的运用
一、运用“质的标准”区分科学与非科学
二、运用“质的标准”区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第二章 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交织: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思维方式的差异与同一
第一节 科学思维方式:从抽象理性到辩证理性
一、科学思维方式的理性与非理性之争
二、自然科学思维方式发展的三个阶段
三、人文、社会科学思维方式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第二节 现代科学辩证理性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
一、现代科学思维的向度——多元系统思维
二、现代科学思维的逻辑本质——概率统计性思维
三、现代科学思维的主导方式——“人性化”思维
第三节 科学思维方式与常识、哲学、宗教思维方式比较
一、科学思维方式与常识思维方式
二、科学思维方式与哲学思维方式
三、科学思维方式与宗教的思维方式
第三章 认识的“非中心化”: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的共同基质
第一节 认识的“非中心化”及其二重性
一、认识的中心化与“非中心化”
二、认识“非中心化”的二重性
第二节 “非中心化”:科学认识发生的基本条件
一、认识“非中心化”的自然科学模式
二、社会科学认识的“非中心化”
三、人文科学认识的“非中心化”
四、人文、社会科学认识“非中心化”的特殊性
第三节 认识“非中心化”的经验方法与科学抽象方法
一、科学事实:认识“非中心化”的关节点
二、人文、社会科学中经验方法的困难
三、认识“非中心化”的科学抽象方法
第四章 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自然科学与人文、
社会科学解释的一般与个别
第一节 人文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解释观”批判
一“解释”的语义及其影响
二、传统人文主义的“解释”观
三、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解释观及其引起的争论
四、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对传统人文主义
和实证主义解释观的超越
第二节 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自然科学
与人文、社会科学解释的基本类型
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中常用的解释类型分析
二、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的基本特征
三、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的普遍性
第三节 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自然科学与
人文、社会科学解释的一般逻辑
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解释的宏观结构
二、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的微观模式
三、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的适用标准及特殊问题
第四节 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自然科学
与人文、社会科学解释的本质属性
一、解释的“本质”概说
二、“科学解释”的本质属性:提供理由与说明原因的辩证统一
三、人类科学解释的演进逻辑:从“对自然的解释”到“对人的解释”
第五章 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元方法论思想
第一节 方法论与本体论、认识论的一致性
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从“理解
或解释”到“理解与解释”
二、理解与解释关系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自然
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辩证理解
三、一个重要的“元方法论”思想:“理解与解释”的
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一致性
第二节 方法论和科学观、社会观、人文观的一致性
二、科学方法论与“两种文化”形式
二、方法论与科学观、社会观、人文观的统一性
第三节 方法论的转移、渗透与科学发展水平的一致性
一、自然科学方法论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移植、渗透的三个层次
二、限制自然科学方法向人文、社会科学移植和渗透的基本因素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是当代科学的三大基本类型。科学基础方法论,揭示的是隐藏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活动中共同的表征人类科学最基本特性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及其实现机制。它既不同于自然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但又构成它们最基本的部分,并使科学成其为科学。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比较研究无疑属于科学基础方法论研究。超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各自的方法论,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无疑是一个博大、深奥而神奇的研究课题。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尤其是哲学家)概括和总结了各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对这些科学部门的发展所遵循的基本法则与方法加以解说,写出了不少富有价值的专著。其中首推自然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最为活跃。在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家中,不少人本来就是科学家,他们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最新进展,把科学方法论作为中心研究课题,取得了最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成果。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来说,人文科学方法论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相对滞后。其原因,一方面当然是由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系统发生比自然科学要晚得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受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发生前就已存在的人文、社会哲学的影响。当然,相对于人文科学方法论来说,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独立性和系统性要强得多(关于这一点,只要举社会科学中的测量理论就行了)。
文摘第三节科学思维方式与常识、哲学、宗教思维方式比较
科学是对常识的超越,科学与宗教相对立,科学区别于哲学而又依赖于哲学,知识论上的这种认识要求我们,对科学思维方式的研究不能不诉诸于科学思维方式与常识的、宗教的、哲学的思维方式的比较。这种比较,将在更高的层次上,一方面显现出为什么科学能够超越常识,科学与宗教相对立、科学与哲学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结;另一方面则通过科学思维不是常识思维、宗教思维,以及科学思维方式与哲学思维方式的区别与联系,阐释一般的科学思维的内在规定,进一步明确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思维方式具有的统一性。比如,我们一般将哲学归人人文科学,但哲学本质上并不是科学,要理解哲学与科学,特别是哲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就必须进行科学与哲学的思维方式的比较。
一、科学思维方式与常识思维方式
常识是每个健全的正常人普遍认同的、最普通、平常但又持久、经常起作用的知识,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方式,是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作为两种不同的知识形态,科学与常识既有它们对于经验所表现出的共同的依赖关系,也有科学超越于常识这样的事实区别。科学与常识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常识思维是经验思维,而科学思维是理论思维。
后记“科学研究的方法经常是极富兴趣的部分”,它伴随科学的进步而发展。17、18世纪,自然科学最先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获得相对独立的发展,因而有关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最先得到比较充分的研究。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紧接着人文、社会科学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发展,相应出现了人文哲学和科学哲学、人文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从此,便有了彼此并行发展的自然科学方法论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包括哲学家)概括和总结了各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对这些科学部门的发展所遵循的基本法则与方法加以解说,写出了不少富有价值的专著。其中自然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最为活跃。在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家中,不少人本来就是科学家,他们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最新进展,把科学方法论作为中心研究课题,取得了最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成果。
但是,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上述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的各自并行而独立的研究,已显得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当前社会改革的实践也呈现从经济、政治扩展到社会心理领域的趋势,并开始注意到人自身的现代化,向理论提出了既有别于自然科学又有别于社会科学的人文科学的地位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