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策略性行为研究/产业经济前沿问题研究丛书(产业经济前沿问题研究丛书)
分類: 图书,管理,企业经营与管理,经营管理理论,
品牌: 干春晖
基本信息·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页码:258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7802071623
·条形码:9787802071629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丛书名:产业经济前沿问题研究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我对企业策略性行为的兴趣始于1998年至1999年在美国雷鸟国际管理研究生院(THUNDERBIRD,The American Graduat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做访问研究时期,当时我有机会大量接触到了有关这一专题的文献,特别是Schelling、Spence、Yamey、Dixit、Easterbrook、Flaherty、Friedman、Fudenberg、Tirole、Gaskins、Harrington、Judd、Petersen、Kamien、Schwartz、Milgrom、Roberts、Saloner、Salop、Shapiro等一大批学者关于策略性行为的研究成果,并被这些理论深深吸引。不过因为当时我正忙于一个有关企业并购的研究项目,在时间上不允许我对策略性行为的成果进行全面的梳理,只是大量地收集了有关的文献。2002年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副会长扩大会提出了“产业经济前沿问题研究丛书”的写作计划。使我决心对这一课题进行一个全面的疏理。在我看来,产业经济的前沿问题除了中国产业经济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和重大问题之外,应该是国际产业经济理论发展中的前沿问题。毫无疑问,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市场行为为研究重点、以博弈论等新研究方法的新产业组织(NIO)已成为现代国际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前沿,而市场行为研究的焦点问题是策略性行为。因此,2002年至2004年间我的很大一部分时间贡献给了策略性行为研究课题。现在呈现给读者的《企业策略性行为研究》一书事实上是我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初步成果。严格地说,这仅是一本较全面的“策略性行为研究”的文献评述,她反映了我对目前策略性行为理论研究的理解:例如,本书整合了合作与非合作策略性行为,以及长期、中期和短期策略性行为二个维度构架策略性行为的理论框架,这种做法反映了对策略性行为理论体系的一种理解。又譬如,在对在策略性行为研究中,除了把市场结构内生化之外,还把厂商的边界也内生化了,调整厂商边界之类的市场行为(如并购)也被看作是一种中期策略性行为而被整合到本书所采用的策略性行为理论体系之中。当然,这样的理解和处理是否正确还需要各位读者的评判以及时间的检验。
在一年多以理论和文献为重点的研究之后,目前,我和我的研究团队的重点放在以这些理论方法研究中国产业经济实践中的策略性行为。我们正在对我国市场化较快、竞争较充分的行业中企业的策略性行为进行实证的和案例的研究。
本书的撰写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参加撰写的还包括刘平、阎星宇、郭晓曦、姚瑜琳、戴榕和李雪等几位博士。另外,我要感谢上海财经大学的杨公朴教授、王玉教授、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夏大慰院长以及辽宁大学的唐晓华教授、暨南大学的张耀辉教授给本书写作给予的关心,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醒民教授给本书写作提供的宝贵意见,和工促会吴家骏教授、于立教授等领导给予的指导。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和父母,他们为我分担了大量的家务,使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这一研究课题。
媒体推荐书评
《产业经济前沿问题研究丛书》是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的又一重要系列成果。
在丛书的写作过程中,作者注意遵循这样几个信念:一是产业经济学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又系统的学科体系,涉及基础理论、学科主干与分支、研究和分析方法、特殊应用领域、相关或交叉学科等。二是很多从事政策研究的人员和寻找投资机会的企业,都要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产业分析,以便做出科学决策。三是既考虑中国的现实研究基础,兼收并蓄,更要注意与国际学术界的对接。
丛书的作者均出自全国较早设立产业经济学博士点的大学,他们在相关领域都有较深研究和较多成果,选题也基本上都是产业经济学理论与应用中的前沿问题。因此,我想信,这套丛书出版,对于丰富产业经济学学科体系,促进学科发展和实际应用都将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目录
1 导论
2 限制性定价
2.1 限制性定价理论概述
2.2 静态限制性定价
2.3 动态限制性定价
2.3.1 主导厂商模型
2.3.2 结团进入模型
2.3.3 连续进入模型
2.4 不完全信息下的限制性定价
2.4.1 米尔格罗姆-罗伯茨定价模型
2.4.2 哈尔瑞顿定价模型
3 掠夺性定价
3.1 掠夺性定价理论概述
3.2 非理性的掠夺性定价
3.2.1 资本市场
3.2.2 消费者支持
3.3 产业进化
3.4 声誉掠夺
3.4.1 泽尔腾模型
3.4.2 克瑞普斯-威尔逊模型
3.4.3米尔格罗姆-罗伯茨模型
3.5 为兼并而实施的掠夺
3.5.1 单边不完全信息古诺博弈
3.5.2 单边不完全信息兼并要约
3.5.3 兼并前的产量扩张
3.5.4 掠夺和进入遏制
4 产品选择、成本与生产能力
4.1 空间先占权与产品扩散策略
4.1.1 空间先占的可信度模型
4.1.2 选择进入的模型
4.2 预告产品信息
4.3 需求结构锁定策略:提高转换成本
4.3.1 转换成本的构成
4.3.2 存在转换成本时的均衡模型
4.3.3 提高转换成本策略的应用:案例
4.4 捆绑销售与搭配销售
4.4.1 捆绑销售
4.4.2 搭配销售
4.5 提高对手成本
4.6 过度生产能力投资
4.6.1 生产能力投资模型
4.6.2 生产能力投资模型的基本结论
4.6.3 过度生产能力投资与限制性定价的比较
4.6.4 生产能力投资理论的扩展
5 契约与厂商边界
5.1 长期契约
5.1.1 阿根亚-博尔顿模型
5.1.2 长期契约策略:案例
5.2 纵向一体化
5.2.1 契约、交易费用与纵向一体化
5.2.2 生产阶段向销售阶段纵向一体化
5.2.3 生产阶段Ⅰ向生产阶段Ⅱ纵向一体化
5.3 横向并购
5.3.1 横向并购:竞争与规模经济
5.3.2 福利分析:威廉姆森福利权衡模型
5.3.3 福利分析:开放条件
5.3.4 福利分析:动态条件
6 研发与创新
6.1 进入、创新与退出
6.1.1 竞争条件下的创新
6.1.2 寡头垄断均衡
6.2 创新与产品差异化
6.2.1 创新与产品差异化:基本模型
6.2.2 创新与产品差异化:R&D条件下的均衡
6.3 专利竞赛
6.3.1 专利竞赛:一般模型
6.3.2 专利竞赛:进一步研究
6.3.3 策略性行为,不确定性与多种竞争威胁
6.4 模仿与许可证
6.4.1 R&D竞赛:一般的分析框架
6.4.2 模型的运用:模仿与许可证
6.5 网络外部性与兼容性
6.5.1关于网络竞争的模型
6.5.2 均衡的特性
6.6 标准竞争
6.6.1 网络市场的性质
6.6.2 为标准而战
6.6.3 竞争的形式
7 合作策略性行为
7.1合作策略性行为概述
7.2 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
7.2.1 重复博弈与“富有的窘境”
7.2.2 冷酷策略
7.2.3 胡萝卜加大棒策略
7.2.4 传统的静态分析
7.3 明确合作策略性行为
7.3.1 逆选择与道德风险
7.3.2 便于明确合谋的商业策略
7.4 合作策略性行为的存在性与不稳定性
7.4.1 合谋的存在性
7.4.2合谋的不稳定性
7.5 合作策略性行为的公共政策
参考文献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迄今为止,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本完成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后来仍然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传统产业组织理论(TIO),它主要包括以市场结构研究为核心内容(S-C-P范式)的哈佛学派和以市场行为研究为核心内容的芝加哥学派;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研究方法引入而出现的新产业组织理论(NIO),它的研究焦点是策略性行为。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范式提出了重要挑战。一方面,新产业组织理论超越了传统哈佛学派的S-C-P分析范式,否认市场结构外生性的观点,并且认为企业不是被动地对给定的外部条件做出反应,而是试图以策略行为去改变市场环境、影响竞争对手的预期,从而排挤竞争对手或遏制新厂商进入市场。另一方面,新产业组织理论也对芝加哥学派的静态的价格—产出框架提出了质疑。芝加哥学派对市场行为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企业的价格行为上。对于企业的策略性行为,由于不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在没有与竞争对手协定的条件下不可能通过单方面的行为获得市场能力,因而芝加哥学派否认了单个企业实施阻止竞争对手的策略的可能。但是,以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为方法论基础的新产业组织理论则明确了策略性行为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核心地位。正如泰勒尔(Tirole,1989)所言,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提供的理论基础“使得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摒弃了芝加哥学派建立在完全信息上的简单世界观”。本书选择策略性行为作为研究主题,其目的就在于介绍和评价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前沿领域,把握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趋势。
对策略性行为的定义,最早来自于谢林(Schelling,1960 )在其经典著作《战略冲突》中的描述,他认为策略性行为是指一个厂商旨在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厂商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作出对该厂商有利的决策行为,这种影响竞争对手预期的行为就称为策略性行为。一个厂商的策略性行为对竞争对手预期的影响,实质上是通过影响它们共同的市场环境所实现的,这些市场环境包括市场中现有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数量,行业的生产技术和竞争对手进入该行业的成本和速度,市场的需求偏好等。也就是说,市场环境不再是外生给定的,厂商可以通过策略性行为改变市场环境,而市场环境是竞争对手决策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从而主导厂商通过操纵市场环境影响竞争对手的预期,为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取超额利润创造条件。
策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