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瓦当与六朝都城
分類: 图书,科学与自然,地理学,中国地理,
品牌: 贺云翱
基本信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页码:254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7501016208
·条形码:978750101620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书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尽管贺书自述“本书不是对六朝都城的全面研究”,但他能独辟蹊径,以六朝瓦当的发现,阐明与六朝都城的关系,并据此“对六朝都城做复原性研究”,我认为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二、六朝瓦当过去虽有发现,但较零散且多为采集品,故不如秦汉瓦当和北朝及唐代瓦当那样受人重视。近年来随着南京城市迅速开发与建设,大量瓦当出土,且有地层依据,因此逐渐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热点。我注意到,作者近年已经发表了数篇有关六朝瓦当研究的文章,本书能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整理,是开六朝瓦当系统研究的先河。
三、本书对六朝都城复原性研究,除用瓦当为主要依据外,还以“人工河流的因素”,突出其对六朝都城规划的影响;同时除对都城和宫城本身的阐述和考证外,还以较多篇幅阐述都城内的主要礼制建筑、太学及六朝都城规制中的若干特点,又考证了附属于都城四周的其他重要建筑“空间”。这都是本书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本书对六朝古都南京出土瓦当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对云纹、人面纹、兽面纹和莲花纹四类瓦当分类型、时代、比较进行介绍和论列,还对六朝都城的建筑方面进行了探讨。全书分上、下两篇,并配有大量的插图。
编辑推荐本书对六朝古都南京出土瓦当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对云纹、人面纹、兽面纹和莲花纹四类瓦当分类型、时代、比较进行介绍和论列,还对六朝都城的建筑方面进行了探讨。全书分上、下两篇,并配有大量的插图。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言
上篇 六朝瓦当
第一章 云纹瓦当
第一节 出土情况
第二节 讨论
第二章 人面纹瓦当
第一节 出土情况
第二节 讨论
第三章 兽面纹瓦当
第一节 出土情况
第二节 讨论
第四章 莲花纹瓦当—兼论“南朝建康莲花纹瓦当模式”
第一节 莲花纹瓦当的类型
第二节 莲花纹瓦当的分期
第三节 六朝莲花纹瓦当涉及的相关问题
下篇 六朝都城
第五章 六朝都城规划建设中的人工河流
第一节 青溪
第二节 运渎
第三节 潮沟
第六章 六朝都城和宫城
第一节 建康之郭城
第二节 东吴都城和宫城
第三节 东晋宫城之建设过程
第四节 东晋和南朝宫城四至
第五节 南朝都城及宫城建设过程
第六节 台城之门辨
第七节 台城内部的主要建筑格局
第八节 东宫
第七章 都城内主要礼制建筑和太学
第一节 太庙
第二节 太社
第三节 太学
第四节 明堂
第八章 其他重要建筑空间的考定
第一节 石头城
第二节 西州城
第三节 东府城
第四节 东治
第五节 治城
附录
附录一 从文物考古看先秦两汉时期的南京
附录二 南京古都风貌特征浅析
本书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我是此书最早的读者之一,作者嘱我在书前说一些什么,既惭愧又感谢。
书题极好。它从“瓦当”这一具体的实物写起,作为“上篇”,约占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一。作者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地将“瓦当”定名、分类、分期,详细介绍出土的情况。在“讨论”中又对云纹、人面纹、兽面纹和莲花纹四类瓦当再分类型、时代、比较等篇目,一一加以介绍和论列,以其作为对六朝都城展开研究的基础和起点。
作者以“瓦当”来开篇,当然是注意到它们作为建筑物的一个构件,处于高屋建瓴的地位,虽然体积很小,却具有标志性、神秘性和审美性,这使我想起古代农业象天法地,总是把很多具体的事物,都看作一些大大小小的宇宙结构。“宇宙”一词多义,起源甚早,或具时空的概念,或具天地的涵义,它的首义却是屋檐和栋梁。汉代学者高诱在《淮南子•览冥训》里燕雀不能与凤凰争于“宇宙”之间,引《易•系辞》“上栋下宇”注释说:“宇,屋檐也;宙,栋梁也。”僦文》:“栋,极也。”清人段玉裁注:“极者,谓屋至高之处。”一部研究六朝都城的专著,以屋檐、栋梁的“瓦当”开头和作证,令人感觉妙不可言!
文摘插图:
后记科学研究给人的魅力是无穷的,每当完成一篇文章或一项课题的时候,总是觉得有一种莫名的愉悦,那“攀越”过程的艰辛消失得无影无踪,留下的只有工作之外的感慨和冲动。
这本小书得以完成,其中凝聚着许多机缘。1978年2月我从苏北宝应来到南京读书,直到1994年,尽管已经在这座城市中生活了十多年,但由于当时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南京博物院供职,开始做田野考古,工作的范围是在江苏全省,先后参加过扬州高邮天山(神居山)2号汉墓(西汉大型黄肠题凑式木椁墓,墓主人为西汉广陵王刘胥夫人)、徐州龟山2号汉墓(西汉楚王刘注夫妇墓)、句容城头山新石器至商周时代遗址、扬州唐城南门遗址、南京地区六朝至宋代墓葬等田野发掘项目及太湖地区和宁镇地区的考古调查等;后来担任《东南文化》编辑部主任,又是经常站在长江流域及全国的视野上考虑专栏、组稿、编辑、特色、风格等问题,未能关注身边的这座城市。使我能够对“南京”发生研究的兴趣,开始于1994年,起因就是六朝瓦当。但根本性的机缘产生于1996年5月,在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负责人吴荣发的引荐下,当时任文物局局长的谭跃先生找我谈话,希望我能到南京市文物局工作,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份邀请和厚爱。当年年底正式离开南京博物院,开始了在南京文物系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