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复旦博学文学系列)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文学史,文学思想史,中国,
品牌: 陈思和
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44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309023579
·条形码:9787309023572
·包装版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复旦博学文学系列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以文学现象为依据,在介绍文学运动史料和文学史背景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作品分析方面,使学习者通过解读作品去实现对文学史中体现出的精神传统的理解。书中将当代文学史分为1949——1978、1978一1989、90年代以后三个阶段,对三个阶段的主导特征战争文化规范、和平建设时期新的文化规范以及“无名”时代的文化多元状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是一部“以文学作品为主型的文学史”,通过对具体作品的理解来进行文学史概念的引导,传递出文学史的信息;同时,打破以往文学史一元化的整合视角,以共时性的文学创作为轴心,构筑新的文学创作整体现,显示出特定时代多层面的精神现象。
作者简介陈思和,男,1954年1月生于上海,原籍广东番禹。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至今。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兼任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等工作。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著有专著《巴金论稿》(与李辉合著)、《巴金研究的回顾和瞻望》、《中国新文学整体观》、《20世纪中国文学论》(韩译本);学术传记《人格的发展——巴金传》;编年体文集《笔走龙蛇》、《马蹄声声碎》、《羊骚与猴骚》、《鸡鸣风雨》、《犬耕集》、《写在子夜》、《豕突集》、《牛后文录》;选集《陈思和自选集》、《还原民间》、《黑水斋漫笔》、《新文学传统与当代立场》;对话集《夏天的审美触角》、《理解九十年代》等。其中,《中国新文学整体观》1990年获全国首届比较文学优秀图书一等奖;《陈思和自选集》1998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参与发起“重写文学史”、“人文精神寻思”等知识分子话题讨论,并参与策划“火凤凰”系列图书。
编辑推荐《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贯穿了主编陈思和的几个颇具创见的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核心观念:“多层面”、“潜在写作”、“民间文化形态”、“民间隐形结构”、“民间的理想主义”、“共名与无名”等,以此梳理当代文学史的复杂成分和发展流变。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既是一部普及性的文学史教材,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探索性,适合大专院校学生和文学爱好者阅读,也适合文学研究者做参考。
目录
绪论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分期和发展概况
第一章迎接新的时代到来
第一节“五四”新文学传统的转型
第二节胜利者的政治抒情:《时间开始了》
第三节寻找时代的切合点:《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
第四节潜在写作的开端:《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
第二章来自民间的土地之歌
第一节民间文化形态与农村题材创作
第二节民间艺术空间的探索:《山乡巨变》
第三节民间立场的曲折表达:《锻炼锻炼》
第四节民间艺术的隐形结构:《李双双》
第三章再现战争的艺术画卷
第一节战争文化规范与小说创作
第二节战争小说的巨构性探索:《红日》
第三节战争小说的传奇性:《林海雪原》
第四节战争小说与人性美:《百合花》
第四章重建现代历史的叙事
第一节确立现代历史叙事模式
第二节家族和历史的命运组合:《三家巷》
第三节旧时代的民间生活浮世绘:《茶馆》
第四节知识分子的心灵搏斗掠影:《红豆)
第五章新的社会矛盾的探索
第一节“双百方针”前后的文艺界思想冲突
第二节新的矛盾和困惑:《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第三节思想者的苦恼:《望星空》
第四节受难者的炼狱之歌:《又一名哥伦布》和《有赠》
第六章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呼应
第一节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
第二节知识分子英雄形象的再现:《关汉卿》
第三节知识分子心声的曲折表露:《陶渊明写》
第四节清官形象的理论与创作:《十五贯》与《况钟的笔》
第七章多民族文学的民间精神
第一节进入汉语世界的多民族文学
第二节民间文学的整理与改编:《阿诗玛》
第三节民族风土的记忆与诗惰:《正红旗下》
第四节汲取民间营养的文人创作:《划手周鹿之歌》
第八章对时代的多层面思考
第一节时代的抒情与个人的思考
第二节时代的抒情:《桂林山水歌)与《长江三日》
第三节现实的讽喻:《燕山夜话》及其他
第四节私人性话语:《无梦楼随笔》
第九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
第一节“文化大革命”对文学的摧残及“文革”期间的地下文学活动
第二节老作家的秘密创作:《缘缘堂续笔》
第三节压抑中的生命喷发与现代智慧:《半棵树》与神的变形》
第四节年轻一代的觉醒:《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与《波动》
第十章“五四”精神的重新凝聚
第十一章面对劫难的历史沉思
第十二章为了人的尊严与权利
第十三章感应着时代的大变动
第十四章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
第十五章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
第十六章文化寻根意识的实验
第十七章先锋精神与小说创作
第十八章生存意识与文学创作
第十九章社会转型与文学创作
第二十章个人立场与文学创作
第二十一章新的写作空间的拓展
第二十二章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中国20世纪文学是一个开放性的整体,当代文学只是其整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般是特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运动发展到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以后所产生的文学现象和文学过程,它延续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传统。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中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许多未来社会的理想还有待于实践中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来检验,所以,反映了这一历史阶段精神特征的中国当代文学充满了曲折和不稳定性,它始终具有与社会生活实践保持同步探索的性质。对这样一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首先应该注意到它的开放性和整体性两大特点。所谓开放性,即指它并不是一个形态完整的封闭型学科,无论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还是1949年以来的当代文学,时间上都缺乏明确的下限界定,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并没有让这门学科完全脱离现实环境的影响,把它放在实验室里作远距离的超然的观察,对于这门学科的考察和研究,始终受到现实环境的制约;所谓整体性,是指当代文学与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文学、与由于政治原因暂时还分裂成另一个特殊行政区域的台湾地区文学,与殖民化了一个多世纪于今终于回归的香港、澳门地区的文学,构成一个完整的、难以分割的文学整体现象,但目前它却无法沟通、涵盖这些文学现象。前一特点使这门学科具有不确定的特性,它没有经典的作品和经典的解释,这就容许研窬者的主体意识对学科的积极注入。
文摘第二节新的矛盾和困惑: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1956年9月号,发表时编辑部对其有所改动吒王蒙创作这个短篇小说时才22岁,但已经是一个具有八年党龄的“少年布尔什维克”。他身为北京共青团市委干部,在这篇作品的许多地方留下了个人特有的社会阅历和思考的印迹,即在理想主义的陶醉中敏锐而朦胧地感受到一种潜藏在社会心脏部分的不和谐性。小说的文字清新流丽,讲述了一个对新中国和革命事业抱着单纯而真诚的信仰的青年人林震,来到中共北京市某区委会组织部工作后所遭遇的矛看和困惑。小说发表后,在文坛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当时特定的阅读期待视野出发,人们一致认为,这是一篇旨在揭露和批判社会主义条件下官僚主义作风的小说。作品围绕组织部对通华麻袋厂党支部事件的处理经过,相当成功地刻画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而在这些人物当中,刘世吾的形象的刻画尤其受到重视和肯定。刘世吾的形象当时被认为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的典型。他有一定的革命经历,解放前是北京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还负过伤;他也有相当的工作能力和魄力,富有经验,懂得“领导艺术”,知道如何去把握工作重点,只要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但他对工作缺乏积极主动的热情,对那些有损于党和人民利益的错误和缺点,有一种职业性的平静甚至漠然。他自我解嘲是得了如炊事员厌食症一般的职业病,他对什么都“习惯了,疲倦了”,一句“就那么回事”成了他的口头禅;小说还揭示了在刘世吾对事物冷静理智的观察和分析背后的世故与冷漠,如“成绩是基本的,缺点是前进中的缺点,我们伟大的事业,正是由这些有缺点的组织和党员完成的”等等。此外,“金玉其外’’,“漂浮在生活上边,悠然自得”的新生官僚主义者韩常新和蜕化变质的王清泉等更是作者在小说中直接抨击的对象。在这样一种阅读和分析的视野里,相对于对刘世吾形象的重视和争议而言,对作为小说叙述人和主要人物的林震形象,虽然也有大致准确的把握,认为他是小说中与刘、韩等人物对立的中心人物,一个热情单纯,富有理想,朝气蓬勃,正在成长的青年共产党员的形象,但对这一形象在小说叙述结构中的作用和与作品主题的关联则明显地存在被忽视的倾向。
从小说的文本实际来看,《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虽然具有揭示官僚主义现象、“积极干预现实”的外部写真倾向,但它更是一篇以个人体验和感受为出发点,通过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