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改变命运

分類: 图书,励志与成功(旧类),自我完善,学习力,
品牌: 李晓鹏
基本信息·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页码:239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7801878892
·条形码:9787801878892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学习改变命运》这是一本每个中学生和渴望成功的人都应该读的书。是作者多年研究、演讲并和广大一线教师、学生、家长广泛交流的成果,思想深刻、引证广泛,不仅包括了自身的成功经验、众多优秀学子的学习方法,还旁征博引:从中国古代的孔子,到现代西方的罗素,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到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伯拉图的哲学思想到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从《三国演义》到金庸小说和当代西方畅销小说《教父》,甚至还包括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刚刚去世的香港艺人黄霑、当代经济学家樊纲……并把它们和学习成功有机的结合起来论述,读起来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本书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先以启迪你的六个小故事开始,用真实的故事启发读者思考、引起读者兴趣,然后用《考试能力是一个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考试成绩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来说明全书的核心思想,然后分为《成功篇》《方法篇》《心态篇》展开论述,最后以《你每天都需要励志》来说明如何从事本书中获得收益。
作者简介李晓鹏,重庆江津人,高中就读于重庆江津中学,2000年以总成绩江津市第一、文科成绩重庆市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校期间,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术部长、辩论队长、院刊主编,曾任北京中经通投资咨询公司兼职项目主管,并于2005年出版个人历史专著《最高命运:获取最高权力的瞬间》。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生。从2001年开始,多次到全国各地做学习方法与心态调整的专题报告,历经河南郑州、许昌、新密、洛阳,安徽蚌埠、滁州、合肥,湖北武汉、黄冈、襄樊。湖南长沙、株洲、岳阳、衡阳,浙江龙港、乐清、嵊州、绍兴,江苏徐州、苏州、扬州、淮安、南京,吉林、重庆、大连等数十个地区,上百场报告。听众数十万,深受广大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欢迎,社会反响强烈。他所倡导的:“抓住每一分钟学习不如抓住学习的每一分钟”;“成绩是个人素质的体现”;“学习是个人最重要的能力”等观念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无数人因他而受益。
媒体推荐书评
我以十分的诚意和负责任的态度向中学生朋友、老师及家长推荐这本书。一本真正的好书会改变人生的轨迹,这本书可归为此类。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蓝棣之
以我多年对中国教育的研究来看。《学习改变命运》在教育体制、学
习和人生等多方面都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我从中获得很多启发。并希望更多人从中受益。
——教育专家、《不一样地成长》《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作者许智
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学习励志书。作者从自身的经历出发。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学习策略,尤其可贵的是。书中大量案例和成功人士的故事。读来轻松愉快。对于每一个在痛苦中挣扎且必须面对独木桥的中学生来说,这本书确实意义非凡。
——《在北大听讲座》主编文池
谨向广大中学生朋友推荐这部值得品读的好书。其思想内涵丰富,哲理性、可读性强。学习策略、技巧有独到之处。“不是抓紧每一分钟学习。而是抓紧学习的每一分钟”等观点很精辟。值得推荐。
——况良华重庆市特级教师
这本书中某些为高考辩护的观点会引起争议的。让人觉得是在为“应试教育”唱赞歌。但如果真的理解了本书的精神实质。一定会为作者的苦心所感动的——它并不高谈宏大的教育改革理想,而是告诉中学生如何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取得成功。
——中学教育问墨专家《北大清华状元的家庭教育》作者夏擎荷
嗯。李晓鹏。这家伙知识很渊博,天晓得他哪里来时间看那么多书,都还记得住。跟他一块演讲是件很快乐的事情。他总是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在笑过之后。领略到很多学习、做事和做人的道理。这本书写的棒极了。错过了会很可惜的。
——浙江省2000年高考理科第一名 陆文(现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生物学博士研究生)
听了李老师的演讲。给了我很深的感触。让我明白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既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又使我明白性格中的弱点。李老师的学习方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更重要的是李老师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即使刚开始我的成绩不是很好,好的方法加上努力,我们就会顺利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
——湖南衡阳一中高-0415班凌琼
李老师的演讲很好。李老师自己就是高考的成功者,他讲的东西很符合孩子的心理和学习生活的状况.孩子愿意听他的话。他说一句,比我们家长对孩子“唠叨”一整天都管用。
——凌琼同学的家长
编辑推荐《学习改变命运》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先以启迪你的六个小故事开始,用真实的故事启发读者思考、引起读者兴趣,然后用《考试能力是一个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考试成绩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来说明全书的核心思想,然后分为《成功篇》《方法篇》《心态篇》展开论述,最后以《你每天都需要励志》来说明如何从事本书中获得收益。
今天含泪播种,明日欢呼收获!本书将让你受益终生!
作者如是说:
1我来自一个小乡村,一个很普通的家庭,从乡村小学到镇里的初中,从镇里的初中到县城的高中,再到祖国的首都读大学、念研究生,在公司里做项目主管、出版个人专著、全国巡回演讲,一步一步走过来,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唯一能够依靠的只是自己的辛勤、努力和汗水。
2在我看来,学习不仅是读书、听课,做题那么简单,它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它需要正确的方法,需要良好的心态。也许做高考状元确实需要天才和运气,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用心锻炼学习需要的各种素质、具备良好的学习心态,任何人可以迅速提高学习成绩、取得高考成功。而且在高考成为过去以后,这些素质、方法和心态将会成为你一生的财富,助你不断取得成功。
3我相信,我们无需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一致的。成绩是个人素质的体现,学习能力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素质。
目录
前言
第1章 动力篇:学习改变命运
激励你的六个故事
考试能力是一个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
考试成绩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第2章 成功篇:学习需要的七种综合素质
……[看更多目录]
序言今天,对高考的批判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我却始终对它保持着一种崇高的敬意。
2000年的九月,我乘上了奔赴北京的火车,开始了全新的人生之路。在火车上,我默默的想,在中国这个960万平方公里,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国家,是什么东西给了我——一个来自大西南偏远小镇的孩子——到这个国家最大的城市、它的首都发展的机会呢?也就是高考啊。我呆呆的坐在窗口旁,无数的山山水水在窗口中飞驰而过,从南方的苍翠到北国的荒凉,襄樊、洛阳、郑州、石家庄……都已被抛在身后,而我的记忆,也都像这窗外的风景一样,在脑海中一幕幕飞驰而过——中学的六年,自我觉得过的非常郁闷、也很辛苦,但如今想起来,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六年的努力是值得的。
我来自一个小乡村,家庭情况很一般,从乡村小学到镇里的初中,从镇里的初中到县城的高中,再到祖国的首都读大学,一步一步走过来,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所能依靠的只是自己的辛勤、努力和汗水。我读中学的时候,常常有身边的同学问我:“我看见你成天该打球的时候打球,看课外书的时候看课外书,玩的时候跟我们一起玩,却总是考的比我好?”言下之意,我似乎就是天生聪明,没办法,只能考那么好,而他们则无论如何没有办法学好了。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他们只看到我跟他们一起玩,却没有看到我没跟他们一起的时候做了些什么。我在没有玩的时候,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在遇到考试不理想等挫折时怎样自己鼓励自己,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即使是在跟大家一样坐在教室里埋头做题的时候,我的想法也会与众不同。我所以能比别人学的更好,不在于玩的时候跟大家有什么区别,而在于学的时候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举个例子,我在做数学题的时候,总有一个习惯,每当碰到我做不出来的题的时候,我就对自己说:“这么难的题目,连我都做不出来,别人自然更做不出来,不用害怕。”遇到难题花了很多时间才做出来的时候,就对自己说:“这么难的题目,居然被我做出来了,这么巧妙的方法别人肯定想不到,嗯,这下又比别人多拿了十多分。”遇到很简单的题目,很快做出来了,我就想:“哎呀,这么简单,看来这次考试我是非考高分不可了。”总之,每做一道题,我就这样从各个方面鼓舞自己,这样,一张卷子做下来,不论难易,我都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越做越高兴。而有的人则正好相反,碰到容易的题目,他做完了,老想着:“这么简单,别人一定比我做的更快,我说不定落后了。”碰到难的题目,就满头大汗,觉得这下完了,别人肯定都会做,唯独自己不会,而且紧张得连后面得题目也做不下去了。
再比如,同样是看书,很多同学就是像完成任务一样一遍一遍的看了,多看一遍少看一遍似乎没有什么差别。而我看书则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侧重,预习的时候重在全面了解,学习的时候重在把握重点难点,复习的时候重在运用和记忆,虽然看得遍数可能比别人少,但得到的东西却比别人多。经常有人惊讶的问我:“你怎么知道那么多东西,哪里来的时间看那么多书。”其实我看书的时间并不比别人多多少,甚至说,我看的书也并不比别人多多少,只是由于方法得当,看的东西很多都能记得牢、用得上,如此而已。对此,我在书中有非常详细的介绍。
这些差别,看起来很微不足道,但如果你能在这些小问题上不断改进,日积月累,取得的进步将是十分惊人的。进入大学以后不久,就有人请我去给中学的孩子们讲讲自己六年学习的心得体会,我很爽快的答应了。由于演讲的效果不错,就不断的有人邀请我去做报告。从此,我就一直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讲高考、讲学习,也讲一些人生奋斗的道理。五年过去了,从小心谨慎的拿着讲稿读,到现在面对数干人的场面侃侃而谈,五年的演讲经历令我获益匪浅。并最终将五年的演讲成果加以总结,写成了本书。
我想,我写这本书,无非是想告诉大家:
我们不应该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一致的。成绩是个人素质的体现。学习能力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素质。
在我看来,学习不仅是读书、听课、做题那么简单,它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它需要正确的方法,需要良好的心态。也许考150分确实需要天才,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用心锻炼学习需要的各种素质、具备良好的学习心态,不仅可以迅速提高学习成绩、取得高考成功,而且这些素质、方法和心态将会成为你一生的财富,助你不断取得成功。
人生获得成功的路径有很多,每个人获得的成功的层次也有很大差别,但成功人士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格则往往是相通的。一个学习上的成功者,和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一个成功的文学家相比,层次相差很大,但作为成功者,他们身上都必然有许多相同的品格,比如做事专心致志、善于安排时间、高度的自制力和自信心等等。反过来说,一个具有了这些优良品格的人,不论他去从政、经商还是写作,还是参加高考,都一定会成功。而没有这些优良品格的人,无论是去从政、经商还是写作,还是去参加高考,都必然不会成功。
所以,学习成功,是人生成功的第一步。学会学习,就是在学会成功。写这本书,我既是在与大家分享我对学习、对高考、对人生的感悟,也是在激励我自己——我跟大家一样,都还是年轻人,前面的路都还很漫长,希望我们能成为朋友,互相交流,一起为了人生的成功而共同奋斗。
在本书付梓之际,我需要特别感谢几年来到现场听我演讲的十多万学生、家长、老师,是你们的热情给了我不断讲下去并最终写成本书的动力;感谢多年来曾和我一起演讲的北大、清华、人大的优秀学子,他们的演讲内容给了我许多深刻的启迪:感谢北京龙门书局、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生会、北京大学研究生会的朋友,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董熠晶同学,我的师兄邱鹏,以及各地教育部门、教育培训机构、学校、报社、书店的领导,他们为我提供了大量演讲的机会;感谢新世界出版和陈子寒先生,在他们的帮助下,本书才得以顺利出版。
我坚信:今天含泪播种,明天欢呼收获!
文摘书摘
一、为了妈妈而读书——一个单亲家庭女孩的成功之路
“很多人都问我学习的动力是什么?也许他们希望从我这里得到的答案是一些崇高的理想,或者至少是个人的前途,但是,我想说,都不是。”
“我努力学习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只有一个,那就是想让我妈妈高兴。”
是什么让一个被父亲抛弃的单亲家庭的女孩子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呢?就是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一次次考试——高考、托福、GRE中取得的成功啊。高考让她有机会进入中国最好的生物系——北大生物系,然后再以此为平台,向更辉煌的人生飞跃。是高考改变了她的命运。
“我拿到签证了,九月份从香港走,不来北京了。豆豆,再见喔。”当我正在写作本书的时候,收到了一起到浙江讲课的朋友浙江2000年理科状元陆文的短信。这可以说是在艰苦的写作中为数不多的让我特别兴奋的事情。暑假讲课的时候,她就说她拿到了芝加哥大学的OFFER,但去美国大使馆签证的时候没能PASS,只拿了个CHECK,也就是说大使馆方面还要再调查调查、考虑考虑,然后决定是否给她签证。她说当时那个签证官告诉她: “We will call you in four weeks,”但一个多月过去了,还是没有消息,我们都很为她担心。现在,这个命运多磨、性格倔强、外表乐观而内心忧郁的女孩子,终于达成了自己的心愿,我衷心的为她感到高兴。
关于她叫我‘‘豆豆”,这中间还有一个“典故”需要交待。我们一起在去苏州的高速公路上,闲的无聊,我就给她讲了一个笑话:
有一个记者想了解企鹅的生活习性,就到南极去采访企鹅。他问第一个企鹅:你们每天都干些什么啊?
企鹅回答说:吃饭睡觉打豆豆。
记者很纳闷,不知道“打豆豆”是什么意思,他又问第二只企鹅:你们每天都干些什么啊?
那只企鹅回答道:吃饭睡觉打豆豆。
记者更奇怪了,他一连问了99只企鹅,都说:吃饭睡觉打豆豆。
等他问第100只企鹅每天都干些什么的时候,那只企鹅说:吃饭睡觉。
记者很奇怪,问道:你为什么不打豆豆呢?
那只企鹅瞪了记者一眼,气愤地说:他妈的,我就是豆豆。
——听得她爆笑不已,笑完之后我就有了个新外号,叫“豆豆”。因为一路上除了我以外其他三人全是女生,我经常势单力薄,被她们联合起来欺负。我虽然觉得“与人斗其乐无穷”,但还不至于去和女孩子争强好胜,任由她们拿我胡乱开玩笑,也懒得跟她们计较。偏偏陆文那张嘴又是出奇的
……[看更多书摘]
后记“吾日三省音身。”
——《论语》
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全球销售量超过3亿册,在书中,他告诉人们如何从励志读物中获益:
我认识一个人,曾任一家大保险公司经理15年之久,他每月阅读他公司所发出的保险单。是的,他月月、年年阅读这同样的保险单。为什么?因为经验告诉他,那是使他记住保险单上条款的唯一方法。
我有一次差不多费了两年的功夫,写一本关于演讲的小册子,但我觉得我需要常常反复重读,才能记得我在我自己的书中写了什么。我们忘事的速度真是惊人。
所以,如果你要从本书得到一种真实而持久的益处,不要一味粗略浏览一遍即足用。在详细读过之后,你每月应该费数小时功夫温习它;每天放在你面前的书架上不时翻阅,常常使你自己注意深远处所蕴藏着的丰富的改进的可能性。不要忘记,只有长久而有力的温习与应用,才能使这些原则的运用成为习惯的、不知不觉的习性,此外没有别的办法。
我们常常昕到一种说法叫做“三分钟的热情”,很多人在看完一本励志读物或者听完一场励志演讲之后,觉得热情澎湃,放下书或离开会场之后久久不能平静,在接下来的几天内也能让自己变得很有干劲。但是过不了多久,热情冷却下来,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状态,一切都好像没有什么变化。这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再高昂的斗志,也会因为不经常去鼓励而变得冷淡,再坚定的信仰,也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逐渐萎缩。励志,就好像磨刀,磨得锋利之后,砍了几次柴就会变钝,只有不停的反复的磨砺,才能永葆昂扬的斗志。
几乎所有的宗教都会要求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内反复举行某种固定的仪式,来保证人们心中的信仰不会褪色。伊斯兰教要求教徒每天都要做“念功”,就是每天至少要对自己说一次: “除安拉外,别无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而基督教则每七天为一个礼拜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工作或从事娱乐活动,而要在家或到教堂做礼拜。佛教徒则是要求每天吃斋念佛——那些俗家弟子也要求每天念佛,每隔一段时间要进行斋戒。这些仪式看起来都是重复而单调的,但正是在一遍一遍的重复中,信徒们的信仰才日渐坚定起来,并且代代相传,成了绵延千年,拥有上亿教徒的世界性大宗教。
也许你会觉得从本书中获得的启发良多,但是如果你只读一遍,那么几乎相当于没有读过——过不了多长时间你就会忘的一干二净。本书不一定要精读,但是需要经常读。把它放到你的书架中醒目的位置,或者放在枕边,每天都用十几分钟的时间来看上几页,每当你觉得自己的学习开始变得懒散的时候就拿出来看一看,并随时运用到你的学习中去。只有这样,这些成功的法则才能深入你的内心,才能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习惯。
本书至此全部结束,如果各位对本书有什么意见或建议,欢迎与我联系。我的邮箱是:LXP1982@SINA.COM。
李晓鹏
2005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