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东方文化大散文原创文库)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散文随笔,中国当代,随笔杂文,文化,
品牌: 梁衡著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7806279180
·条形码:9787801864567
·包装版本:2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丛书名:东方文化大散文原创文库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把栏杆拍遍》收入的作品多以写人为主。有铁甲烈马、威风凛凛,以武起事又以文为业的大词人辛弃疾;有被皇家发配边荒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位功臣林则徐;有以文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直面人生的瞿秋白;有胸怀博大、因一生的“大无” 而铸成人生的“大有”的周恩来;有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追求着那遥远的美丽的西部歌王王洛宾;也有挺立在智慧高地,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镭的发现的伟大女性居里夫人……收入《把栏杆拍遍》的《把栏杆拍遍》、《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晋祠》、《读柳永》等篇,一经问世,即广为传诵,成为名篇佳作,并为多种课本及教材选用。此外,作者的一批极具个性与人文内涵的山水散文,也在《把栏杆拍遍》的收集之列。
作者简介梁衡,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报刊管理司司长、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人杰鬼雄》《梁衡散文》。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等多篇作品入选中学课本。
编辑推荐《把栏杆拍遍》作者写人突出文学与政治纠葛的背景,善用理性分析和形象表现,因此,作品大多视野宏阔,充满磅礴气势。作品融“大事、大情、大理”于一体,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气息,同时也赋予作品以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人文素养,才能在考试中高屋建瓴,应付裕如,稳操胜券。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黄玉峰
梁衡先生以他一年一篇的虔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了别样的文本,也为中学生朋友带来了堪为范本的工巧散文。
——复旦大学附中语文教师 黄荣华
握笔之人必定早与笔下之人有过精神上的冲撞,思想上的交汇,才可能袒露心灵,直逼心灵,进而写出心灵,才能期待另一颗心灵的接引,引发读者心灵的颤动。
——华东师大二附中2005届耿丽婷
只有被感情浸透了的文字才是有生命的,才能打动人。读着梁衡的文字,被那一段段意味深长,振聋发聩的历史叙述感染;被那一个个彪炳史册、栩栩如生的风云人物感动。那是一种过目不忘的深刻。
——上海市进才中学2005届 吴婷婷
目录
他追求一个境界(代序)
文学与政治(代自序)
把栏杆拍遍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武侯祠前的沉思
乱世中的美神
读柳永
读韩愈
觅渡,觅渡,渡何处
大无大有周恩来
这思考的窑洞
红毛线,蓝毛线
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
特利尔的幽灵
印在黄土地上的红手印
领袖如父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三十拭上的草原四十年的歌
与朴老缘结钓鱼台
跨越百年的美丽
桑氏老人
青山不老
晋祠
石河子秋色
吴县四柏
冬日香山
人与石头的厮磨
泰山——人向天的倾诉
……
附:《觅渡》自注
附录
……[看更多目录]
序言编这样一套书,出于三个目的——
一是让中学生朋友们共享同龄人的精神资源。每个中学语文尖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化阅读,这种个性化阅读多数情况下应当是有普遍价值的,因为毕竟大家的年龄相当,阅历相似,文化背景相同。他们所以成为语文尖子当然有诸多原因,但他们的个性化阅读一定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把那些语文尖子的个性化阅读且具有普遍意义的著作,让语文尖子们自己向同龄人推荐,说出自己阅读的意义或方法,对绝大多数中学生朋友应当是有益的。
二是增加同学们的情感和思想积累。这就先要说到“应试”教育了。可以说白了,没有情感浓度和思想深度的应试者,至少在目前的语文应试中,他是无法得到高分的。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古诗词鉴赏,或是文言理解,作文就更不用说了,没有真情分辨与把握,没有思想综合与揭示,他最多只能拿到最基础的分数。基础分是多少?及格。因此,要想在语文考试中获得高分,就必须注重情感与思想的积累。鉴于这种思路,我们在编选、点评这套丛书时,就特别注意了情感与思想的提升。其实,一个真正的读书者,是永远把情感与思想历练放在第一位的。这样的读书者不仅可使自己成为有人情味的人,有思辨力的人,而且永不会被迷惑,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就更不在话下。要特别提及的是,如果你是一个真想学好语文的人,就千万别相信那些所谓应试技巧之类的书。按这种书的技巧指导,你从高一练到高三也出不了头。你可以不买这套书,但不能不听这样的忠告。
三是倡导一种语文观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是协调学习者与社会的关系。就中学生而言,如何与同学朋友交往,与家长交心,与老师交流,与陌生人相待,是一门重要的课业,但今天的教育基本忽略了这一课业。我们在这套丛书的编选、点评中,也期待在这方面有所为。首先从第一辑的选题看,《寂寞圣哲》整体上是思考入与社会的关系,思考作为个体的人与作为社会的人应如何更好地获取幸福与尊严;《怅望千秋》很大程度上是传承一种精神,那是伟大的唐诗精神——以李白和杜甫为代表的集傲岸与悲悯于一体、集生活与艺术于一身的高贵精神;《古典幽梦》引导阅读者在寻找真实中确立自我与环境、社会的关系;《夹缝中的历史》将广为人知或鲜为人知的历史大事或小事联类贯通,让阅读者从历史发现、甄别、揭示中获取真知;《把栏杆拍遍》每一篇几乎都从某个角度启示阅读者去体悟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事实上应试能力也是人与社会的一种协调能力。如果把眼光放远大点,我们就能看到,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无数次的大大小小的应试。一个没有应试能力的人是不能容于社会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把应试妖魔化了。这不能怪应试本身,而应责怪社会对应试的理解过于偏狭,对中学生应试的操作过于单一。我们只是期待,阅读这套丛书的同学能获益,哪怕是从最基本的应试上获益。
本丛书编注各分册的主持分别是:《寂寞圣哲》——黄荣华,《怅望千秋》——黄荣华、商慧锦,《把栏杆拍遍》——江汇、李郦,《古典幽梦》——李郦,《夹缝中的历史》——李郦。
文摘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礡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