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精)(The High Tid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文学理论,综合,
品牌: 虞建华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页码:594 页
·出版日期:2004年
·ISBN:7810950169
·条形码:978781095016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The High Tid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是一个“文化沸腾”时期。这短短的二十年涵盖了美国文学中最丰富的部分,文坛上大匠如群,佳作叠出。七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此期间发表了他们的主要作品:作家刘易斯、赛珍珠、福克纳、海明威、期坦贝克,剧作家奥尼尔和诗人T.S.艾略特。正是这些文学家,以及许许多多与他们一起活跃于二三十年代美国文坛的作家和诗人,如费茨杰拉德、安德森、庞德、弗洛斯特、多斯·帕索斯、法雷尔等,引导着美国文学走向真正的成熟和真正的繁荣,共同抒写了这一美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主要章节。
《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是一部专注于这一非常时期美国文学的断代史论著,视角新颖,内容详昼,对促成这一时期美国文学繁荣的社会意识和文化思潮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此基础上美国文学的演变过程、艺术特征、文化特性和美学价值作了全面而又系统的介绍与阐释,并对这个迅速变迁和文学实验的时代中涌现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以便我们能从文学创造性地再现的故事中,更深刻地了解现代社会到来时发生在美国的一场社会巨变、文化巨变和认识巨变。
作者简介虞建华,1950年6月生,1976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并留校任教,1983年在本校获硕士学位,1991年在英国获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作家协会会员,《译林》、《外国语》等杂志编委。1997年曾获美国洛克菲洛基金会人文学科研究金,赴美国依阿华大学合作研究和讲学,同年被国务院人事局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20部美国小说名著评析》、《新西兰文学史》、《杰克·伦敦传》;译著有:《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时震》;编著及主编有:《英语朗诵诗选》、《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大学英语诵读文选》和16册《实用行业英语系列丛书》。
媒体推荐书评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分别对前后两个10年进行讨论。上编集中讨论20年代的美国社会、文化思潮;下编以后一个10年为主。这样的讨论不完全以时间为界。我们将充分顾及事件的前因后果,观念的形成变迁,文学运动的兴衰起落,作家的造就发展,在整体框架中观察局部细节,而不把二三十年代从美国文学史中割裂开来,也不把一次连接两个10年的文学繁荣期拦腰切断。上、下编的第一章分别为“20年代的美国文化思潮与文学概观”和“30年代的美国文化思潮与文学概观”,分别是两个10年的综述,希望提供粗线条的大背景。后面的章节比较集中地讨论具体的方面或具体的作家。
本书由多名从事美国文学研究的学者合作写成,在统一的整体设计安排下,每章又相对独立,阐述介绍与说理分析并重。我们希望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们的思考和见解。作者的意图是做到学术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三位一体,使这本著作既可以成为美国文学的读本,也是文学研究的参考。
目录
前言
上编
第一章 20年代的美国文化思潮与文学概观
第二章 科学思维、传统文化和权力政治——美国20年代几宗“非常事件”的文化阐释
第三章 从纽约林和格林尼治村到巴黎左岸——关于“迷惘的一代”作家自我流放的问题
第四章 前辈的辉煌:“老人帮”的社会批判——华顿、凯瑟和德莱塞
第五章 哀其不幸:乡镇的失落——舍伍德·安德森的小说人物与创作艺术
第六章 乡村“病毒”和城市“病人”——辛克莱·刘易斯的文学历程和小说评述
第七章 青年文化与青年人的声音——费茨杰拉德与海明威
第八章 荒原歌手:现代主义诗歌与文体实验——拉兹拉·庞德、T.S. 艾略特和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第九章 乡土意象与诗歌玄理——罗宾逊、弗洛斯特和其他诗人
第十章 新主角与新台词——尤金·奥尼尔和美国戏剧的兴起
下编
第十一章 30年代的美国文化思潮与文学概观
第十二章 从现代主义到激进主义:对峙与姻联
第十三章 移民潮、左翼政治与贫民故事
第十四章 多斯·帕索斯的激进之路和《美国》三部曲
第十五章 年轻的抗议者和自然主义的复活——詹姆斯·法雷尔和左翼文坛“三剑客”
第十六章 危机中的希望:求存与求索之路——约翰·斯坦贝克尔“大萧条的史诗”
第十七章 南方历史与南方传奇——威廉·福克纳对美国南方的艺术再现
第十八章 黑人的声音:哈莱姆文艺复兴
第十九章 赛珍珠和她的东方故事
第二十章 逃亡派诗歌运动、重农主义和新批评
附录
附录一 主要人名汉英对照
附录二 引述文献
……[看更多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