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文化和传播译丛)
分類: 图书,新闻出版/图书馆/档案学,信息与传播理论,传播媒介,
基本信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7100044065
·条形码:9787100044066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丛书名:文化和传播译丛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讲述我们如何理解艺术和设计?理解视觉文化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当我们看一部电影、解释一幅绘画或阅读一部连环画时,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总是在控制着我们的理解过程吗?《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介绍了被用来理解艺术和设计的主要方法,如风格和形式的方法、表现主义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女性主义的方法、图像学的方法和符号学的方法。
作者简介马尔科姆·巴纳德,英国德比大学艺术和设计史高级讲师,此前曾在约克大学和沃里克大学研究法国哲学。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法国现代哲学、广告、时装和视觉文化等方面。除本书外,作者还著有《艺术、设计以及视觉文化》(1998)和《作为传达的时装》(1996)。
媒体推荐书评
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异,就在于人的未特定化,因而人有超越自然的文化。哲学家深信,人不但生活在物理的世界中,同时也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所以,亚里士多德“人是逻各斯的动物”这一经典定义,可作如下新解:人是符号和文化的动物。
人创造文化,又被文化所创造。于是,人是文化主体,同时又是文化的对象。人生存于世界上,也就意味着人在文化中。这种复杂的依赖关系,或许可以通过稍稍修改一下康德的著名公式来表述:“我在文化中,文化在我心中。”
文化总是体现为各种各样的符号,举凡人类的器具用品、行为方式,甚至思想观念,皆为文化之符号或文本。文化的创造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符号的创造。从符号的角度看,它的基本功能在于表征(representation)。符号之所以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向人们传达某种意义。因此,从根本上说,表征一方面涉及到符号自身与意图和被表征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另一方面又和特定语境中的交流、传播、理解和解释密切相关。这么来看,所谓文化,究其本质乃是借助符号来传达意义的人类行为。所以一些文化学家坚持文化的核心就是意义的创造、交往、理解和解释。
无论从什么意义上看,文化总是和传播密不可分,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文化史家把文化传播的漫长历史做了精致的分期。大约可以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口传文化阶段、印刷文化阶段和电子文化阶段。在口传文化阶段,面对面的在场交流形式与语境,既使得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又使得传统的权威得以维持;印刷文化阶段,信息不再依赖于在场,它贮存在可移动的媒介(印刷物)中,使得不在场的交流成为可能。印刷文化出现,在跨越时空限制的同时,也动摇了传统的权威。由于读者和作者不在同一时空里,阅读活动较之于面对面交流,更加带有批判、怀疑和“改写”原本的倾向。本世纪电子媒介的出现,是人类文化传播历史上的一次空前的革命,它极大地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遂改变了文化自身的形态,甚至改变了生存于其中的人类生活。毫无疑问,古往今来,没有一种传播媒介像电子媒介这样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
电子媒介导致了一系列新的现象。首先,它加速了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进程。通过时一空分离或时一空凝缩,“地球村”应运而生。一方面是本地生活越来越受到远处事件的“远距作用”;另一方面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意识异常凸显。我们一他者、本土―异邦、民族性一世界性等范畴,不再是抽象的范畴,而是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次,电子媒介在促进文化的集中化的同时,又造成了不可避免的零散化和碎片化。再次,电子媒介一边在扩大公共领域的疆界和范围,将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其中,但同时它又以单向传播、信息源的垄断以及程序化等形式,在暗中萎缩和削弱潜在的批判空间。复次,电子媒介以其强有力的“符号暴力”摧毁了一切传统的边界,文化趋向于同质化和类型化,但它又为各种异质因素的成长提供了某种可能。最后,电子媒介与市场的结合,必然形成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以及被动的文化行为,这似乎都和口传文化和印刷文化判然有别。
晚近一些有影响的研究,主张把媒介与文化这两个关键词连用,或曰“媒介文化”,或曰“媒介化的文化”。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它构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塑造了我们关于自己和他者的观念;它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它不断地利用高新技术,诉求于市场原则和普遍的非个人化的受众……。总而言之,媒介文化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一个人裹挟其中。于是,媒介文化变成我们当代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现实的文化情境,显然,我们对它知之甚少。
有鉴于此,本丛书着力于译介晚近西方传播和文化领域中的代表性论著,旨在拓宽视野,深化理解,进而推进本土化的研究。
编辑推荐《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作者从欧美视觉文化(包括电影、广告、建筑、绘画、时装、机动车、印刷、室内和家具设计)中选用了丰富多样的例证,以此介绍了这些方法的主要倡导者和支持者,并分析和解释了关于这些方法的最重要的观点、争论和成就。
目录
致 谢
导 论
什么是视觉文化?
谁需要理解视觉文化?
本书的主要内容
章节概述
进一步阅读
1 理解视觉文化
导言
理解视觉文化
谁来理解视觉文化?
我们能够明确说出我们何时理解了一件视觉文化作品吗?
当我们理解一件视觉文化作品时我们在做什么?
什么是理解?
小结
2 解释和理解:视觉文化和社会科学
导言
解释和理解:科学与社会科学
阐释的传统
结构的传统
小结
进一步阅读
3 阐释和个体
导言
15世纪的意大利:喜爱跳舞和上教堂的商人
20世纪的英格兰:喜爱暴力和赶时髦的同性恋者
阐释叙述的优势和弱点
小J结
进一步阅读
4表达与传播
导言
表达
作者理论
心理分析:无意识的表达
优点和弱点
小结
进一步阅读
5 女性主义:个人的和政治的
导言
女性主义与理解
女性主义:人员、物品、机制和实践
优势和弱点
小结
进一步阅读
6 马克思主义与艺术和设计的社会史
导言
马克思主义、理解和结构
阿诺德·豪泽尔
尼克斯·哈吉尼克劳
蒂姆-克拉克
让·杜瓦
格丽塞达·波洛克
优势和弱点
小结
进一步阅读
7 符号学、图像学和图像志
导言
符号
外延与内涵
结构:叙述、语段和范式(横组合和纵聚合)
优点和弱点
小结
进一步阅读
8 形式与风格
导言
形式与风格:克莱夫·贝尔、海因里希·沃尔夫林
和克莱门特·格林伯格
优点和弱点
迪克·赫布狄吉和泰德·波尔希默斯
小结
进一步阅读
9 结论
阐释学与结构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因此,眨眼和挤眼是两类不同的事情。它们导致了不同的解释。简言之
,眨眼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而挤眼则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例如,眨
眼可以通过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进行解释。挤眼则更适合于根据像心理学
、哲学和人类学这样的学科去理解(参见赖尔的解释;参见格尔茨1976年:
第6页)。在解释眨眼过程中所得到的信息或者是事实,或者不是事实:它们
或者是真实的或者是错误的。在解释挤眼过程中所得到的信息同样也不是事
实:它们同样也既非真实,也非错误。所不同的是,挤眼不仅需要解释,而
且还需要理解。为了对挤眼进行解释,就必须对挤眼的目的、意图和蓄意性
有所理解和认识。要对挤眼作出解释同样需要了解挤眼发生的特定情境。挤
眼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视觉的现象。而眨眼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正
如鲍曼所言:
社会现象……不仅要求解释而且要求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理解它们必
须包含一种解释自然现象所没有的因素:
可重复的目的、意图,以及思想和感情的独特组合,这些因素都先于社
会现象。(1978年:第12页)
虽然我们在这里不能对其详细论证,但有理由说,下面要讨论的现象学
传统和结构主义传统之间的区别,事实上正是前面的讨论提出来的。上面我
们已经提及了各种类型的事情和活2动,我们将按照这两种传统来理解这些
事情和活动。第一种传统的方法是很容易解释的。因为它涉及到社会现象的
意图、目的和蓄意的性质。关于社会现象的这个方面,似乎最适合通过阐释
学和现象学的方法来讨论,因为这种方法始于个体意识的特定观念。第二种
传统的方法不太容易解释。不过,上面也已经提及了各种差异。眨眼和挤眼
之间也有所不同:眼睛的活动既可以是眨眼也可以是挤眼。同样,在不同类
型的挤眼之间也存有差异:有共谋性质的挤眼,欺骗性质的挤眼,建立或加
强友谊性质的挤眼等等。一种挤眼活动既可以是传达共谋信息,也可以是传
递欺骗或其他性质的信息。关于社会现象的这个方面,似乎更适宜通过结构
的方法来研究。结构在这里是一种差异,即结构主义者所称的范式的差异。
范式的差异指的是在能够相互替换的事物之间的差异,如同我们能够猜想出
一种友好的挤眼正在被另一种欺骗的挤眼所替换那样。结构的解释似乎无助
于理解个体的意图,正如现象学的解释无助于理解观念的和非个人的结构一
样。也许正像保罗·里克尔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