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茶文化/经典文化系列(经典文化系列)

分類: 图书,文化,文化专题研究,饮食文化,
品牌: 张忠良
基本信息·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页码:505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800099466
·条形码:9787800099465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丛书名:经典文化系列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在中国诸多的优良传统里,客来敬茶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礼节。无论你是身处乡野,还是跻身于都市,茶的影子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并且喝法更是各有千秋。由此可见,茶在中华民族的生活中占有怎样的一席之地。难以想象,这世界如果突然没有了茶,将会是怎样一番仓惶的景象。
饮茶有益于身心健康。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可以增长知识、修身养性。“和”是茶文化主体精神之一,所谓“和”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这又与维护生态平衡和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互相协作、互相理解、团结奋进的精神相吻合。所以说,茶文化是培养当代青年良好素质的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饮茶的妙趣不但在于它独有的色、香、味、形,而在于使人把心放在闲放,涤荡性灵,保持心境中一点清纯之气。
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茶文化,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经典文化,我们特地编撰了这套经典文化系列丛书,以飨读者。本书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分为两部分:“中国茶文化”和“世界茶文化”。让你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认识和关注茶在世界的发展状况和远大前景。
媒体推荐书评
以此为旨,诗句、茶道知量禅味,实为格言。故,爱奇货珍宝,选精好酒食,或乐于建茶室结构,摆弄庭木泉石,游乐设施,乃与茶背道而弛。唯有专于茶道修行,方为茶道本愿,点茶全在禅法,工夫在了解自性。
绿茶、红茶、奶茶,茶中精品,亚洲、欧洲、美洲,遍及全球!
茶圣、茶经、茶史,传华夏之明,茶艺、茶道、茶技,汇世界文化!
扬中华茶韵,不绝于耳,品天下名茗,历久弥新!
放下所取之物时,手放心却不放,取任何一物时,心自然而去,无论何处,神不放逸。如此这般,点茶之气接续不断,唯入茶之三昧。由其心志了解其人,未必非要经过年月时间。只管专心致志,于茶之三昧精进修进。
编辑推荐茶不仅是一种理想的饮料,更是一种生活艺术。新的世纪,茶文化将更加深入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以更加艳丽多姿的身影曼舞在艺术的殿堂;以更为深邃的内涵、经典的思想吸引大家的目光。本书让您了解茶文化,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经典文化,本书共分为两部分:“中国茶文化”和“世界茶文化”。让你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认识和关注茶在世界的发展状况和远大前景。
目录
上篇 中国茶文化
第一章 悠悠茶史
第一节 茶之起源
一、饮茶的发源时间
二、饮茶发源的地点考证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干看外形:如果茶叶的形状和粗细一致,大小和色泽均匀,条索或颗粒
紧实,碎末茶少,香气清高,则该茶是优质茶;如果条形茶叶色泽不一,叶
表粗老,条索松散,叶脉突出,碎末茶多,珠形茶叶大小不一,颗粒松泡,
色泽花杂,香气低闷,则该茶是劣质茶。
湿品内质:当开汤后,首先闻茶香,凡清高纯正则为上等茶。如绿茶中
有清香鲜爽之感的,或有果香或花香味的为上等茶;红茶中有清香或花香味
,香气浓烈持久的为上等红茶;乌龙茶中具有浓郁的熟桃香味的为上等茶;
花茶中有清纯芳香味的为上等茶,其余的均为次品或劣质品。
闻过茶香再来看汤色,凡是汤色明亮有光,则为上等茶。如绿茶汤色应
呈浅绿或黄绿,清澈明亮;红茶汤色应乌黑油润、红艳明亮;乌龙茶汤色应
青褐光润;花茶汤色应黄绿明亮。
看了汤色后,再尝茶汤滋味。通常绿茶以茶汤浓醇爽口为上等绿茶;红
茶以茶汤滋味浓厚,强烈、鲜爽为上等红茶;乌龙茶以茶汤浓醇回甘、清甜
爽口为上等乌龙茶;花茶以茶汤醇厚、鲜爽为上等花茶。
最后还要看叶底的老嫩、光糙程度、色泽、匀杂、整碎等情况。
第三节 风韵佳茗
一、绿茶
绿茶是历史上最早的茶类,距今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绿茶是我国
产茶量最大的茶类,它的产区分布于许多省、市、自治区,其中又以浙江、
安徽、江西三省的产量最高、质量最优,是我国绿茶生产的主要基地。
绿茶属于不发酵茶,其最主要的特征为“清汤绿叶”。绿茶以适宜的茶
树新梢为原料,是人类制茶史上最早出现的加工茶,其特点是茶树鲜叶不经
过发酵工序,杀青后揉捻干燥,脱镁叶绿素较少,成品干茶呈绿色。
绿茶的鲜叶采摘下来后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三道基本工序。杀青的
目的是为了杀死鲜叶中的催化酶,使之失去部分水分,渡得柔软,以便成型
。杀青可分加热杀青和蒸汽杀青两种,现代主要以加热杀青为主;揉捻的目
的是为了使茶叶形成一定的形状并使茶叶汁附在叶表,待冲泡时茶汁能溶解
于水;干燥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茶叶变质,便于贮藏。其中炒干的绿茶称为“
炒青”,烘干的绿茶称为“烘青”,晒干的绿茶称为“晒青”。
绿茶生产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我国已盛行用蒸青的方法制
造绿茶,之后传人日本,到现在还被许多国家所采用。明朝年问,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