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近代金融史(复旦博学经济学系列)
分類: 图书,经济,经济史,中国经济史,
品牌: 叶世昌
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430 页
·出版日期:2001年
·ISBN:7309027329
·条形码:9787309027327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复旦博学经济学系列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国古近代金融史》为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复旦博学”精品教材经济学系列中的一本。
《中国古近代金融史》概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前中国数千年货币金融制度演变的历史,从货币、信用和金融机构等方面阐明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是一部篇幅适中的中国古近代金融史著作。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古代篇,从金融的起源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止。下编为近代篇,从鸦片战争后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止。另加结束语,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体系的建立,使对于中国古近金融史的阐述更具有完整性。作者对中国金融史进行了长期的资料积累,为撰写《中国古近代金融史》作了充分的准备。《中国古近代金融史》征引史料翔实,文笔简洁明快,观点时有创见,是研究或学习中国古代和近代金融发展历史的一部较为理想的参考书。
《中国古近代金融史》适合经济、金融等专业师生阅读。
作者简介叶世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1929年生,浙江台州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银行学系,留校任银行专修科助教。1952-1972年在上海财经学院任教。1972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至今。曾任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上海市经济史学会副会长等。现任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上海市钱币学会副理事长等。著作已出版的有《鸦片战争前后我国的货币学说》、《中国经济思想简史》上中下册、《中国货币理论史》上下册、《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主编)、《中国学术名著提要?经济卷》(主编)、《中国近代市场经济思想》(合著)、《中国历代货币大系?清民国银锭银元铜元》(主编之一)等书。发表论文200余篇。
潘连贵,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统计研究处资料室主任,高级经济师。1945年生,上海市人。1967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学院财政金融系。现任上海市钱币学会常务理事。参编著作有《中国学术名著提要?经济卷》、《钱币学纲要》等,发表论文《中国近代灰黑色黄金市场》、《建国前后人民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等。
媒体推荐书评
本书为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复旦博学”精品教材经济学系列中的一本。本书概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前中国数千年货币金融制度演变的历史,从货币、信用和金融机构等方面阐明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是一部篇幅适中的中国古近代金融史著作。本书适合经济、金融等专业师生阅读。
目录
上编 古代篇
第一章 先秦秦汉三国的金融
第一节 中国金融的起源
一、西周以前的货币
二、西周以前的信用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朝的货币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铸币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货币
三、泰国的货币立法和秦始皇统一币制
第三节 西汉的货币
一、从汉半两到五铢钱
二、黄金及其他货币
第四节 春秋至西汉的信用
一、利民的借贷和政府的赈贷
二、高利贷
三、商业信用
第五节 王莽的金融政策
一、任意变乱币制
二、赊贷政策
第六节 东汉三国的金融
一、东汉的货币
二、三国的货币
第二章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金融
第一节 两晋时期的金融
一、货币
二、信用
第二节 南北朝的货币
一、南朝的货币
二、北朝的货币
第三节 南北朝的信用和质库的产生
一、政府的赈贷和官负民债
二、高利贷和质库的产生
第四节 隋和高昌国的金融
一、隋朝的货币和公廨钱
二、高昌国的金
第五节 唐五代的货币
一、唐前期的货币
二、唐后期的货币
三、五代十国的货币
第六节 唐五代的信用和金融机构
一、义仓和政府的赈贷
二、官营高利贷和官负民债
三、私营高利贷及有关立法
四、其他信用形式和金融机构
第三章 宋辽夏金的金融
第一节 北宋的货币
一、不同钱币流通区的形成和纸币的产生
二、王安石变法后的钱荒和交子的贬值
三、徽宗朝的通货贬值政策
四、金银绢帛的货币性
第二节 北宋的信用和金融机构
一、政府的赈贷和青苗法
二、其他官民之间的信用关系
三、私营高利贷和商业信用
四、金融机构
第三节 辽和西夏的金融
一、辽朝的金融
二、西夏的金融
第四节 南宋的货币
一、铸钱数量减少和铜钱外流
二、会子的发行和贬值
三、钱引和其他地方性纸币
四、金银谷帛的货币性
第五节 南宋的信用和金融机构
一、政府和社仓的赈贷
二、其他官民之间的信用关系
三、商业信用和民间的货币兑换
四、高利贷及有关立法
五、金融机构
第六节 金朝的金融
一、金朝的货币
二、金朝的信用和金融机构
第四章 元明的金融
第一节 元代的货币
一、建国初期的货币和中统钞的流通
二、至元、中统钞的并行和贬值
三、至正钞发行后的元末货币
四、云南的货币
第二节 元代的信用和金融机构
一、赈贷、替民还债和同赈济有关的信用
二、高利贷及有关立法
三、解典库和银铺
第三节 明初百年间的货币
一、从用钱到单一纸币流通制度的形成
二、永乐至宣德年间的纸币回笼政策
三、宣德十年后的纸币政策和开放用银
第四节 明代银钱并用后的货币
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二、铜钱的铸造和流通
三、银钱并用后的宝钞和行钞余波
第五节 明代的信用和信用政策
一、多渠道的赈贷
二、高利贷及有关立法
第六节 金融机构和新产生的信用凭证
一、当铺成为主要金融机构
二、钱铺的兴起
三、银铺的发展
四、会票、银票和钱票的使用
第五章 清鸦片战争前的金融
第一节 银两和外国银元的流通
一、银两制度
二、外国银元的流通和自铸银元
三、乾隆以前的白银购买力
四、白银外流及其后果
第二节 铜钱流通和银钱比价的变动
一、雍正以前的铜钱
二、乾隆时的铜钱和禁私钱政策
三、嘉庆以后的铜钱
第三节 赈贷和生息银两
一、政府仓储的赈贷
二、社仓和义仓的赈贷
三、生息银两
第四节 高利贷、账局和广州行商的外债
一、高利贷及有关立法
二、京债和账局的产生
三、广州行商的外债
第五节 当铺、钱铺、票号等金融机构和民间纸币的流通
一、当铺的发展
二、钱铺成为主要金融机构
三、从银铺到银号
四、汇兑的发展和票号的产生
五、民间纸币的流通
下编 近代篇
第六章 清鸦片战争后的金融
第一节 两元并用和币制讨论
一、银两制度的继续发展
二、外国银元的流通和自铸银元
三、币制讨论和《币制则例》的颁布
第二节 形形色色的纸币
一、户部官票、大清宝钞的发行和贬值
二、钱铺等机构发行的纸币
三、在中国流通的外国纸币
四、本国银行的纸币
第三节 钱币和铜元
一、混乱的咸丰钱
二、太平天国钱币及其他起义钱
三、制钱制度的危机
四、铜元的产生和滥铸
第四节 钱铺的发展和金融风潮
一、官钱铺和官银钱号
二、民营钱铺和银号
三、上海的金融风潮
第五节 票号、典当和账局的发展
一、票号
二、典当
三、账局和印局
第六节 银行业的兴起
一、外商银行的设立及其作用
二、中国银行业的产生
第七章 北洋政府时期的金融
第一节 军阀割据下的货币流通
一、两元并用制度的继续
二、铜元的继续滥铸
三、更加繁杂的纸币
第二节 外商银行在华势力的扩张
一、外商银行在华势力的扩展和消长
二、外商银行的特殊形式——中外合办银行
三、国际银行团的对华贷款
第三节 国家银行和地方银行
一、中国银行
二、交通银行
三、地方银行
四、厂东和武汉政府的中央银行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兴盛
一、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二、北四行
三、南三行和南五行
四、商业银行的工商业放款
第五节 钱庄、票号、典当和证券交易所
一、钱庄的继续发展”
二、票号的衰败
三、典当的衰落、
四、证券交易所和信交风潮
第六节 农业金融的进展
一、农工银行的设立
二、北方的农业合作金融
三、农民协会的银行和信用合作社
第八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金融
第一节 国民政府金融垄断的形成和外商银行
一、四行二局金融体系的建立
二、国民政府对商业银行的控制,
三、外商银行
第二节 废两改元和法币政策
一、废两改元的实现
二、1934-1935年金融危机
三、法币政策的推行
第三节 银行业的发展和钱庄、典当的衰落
一、银行业的继续发展
二、地方银行和信用合作社
三、钱庄和典当
第四节 上海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
一、全国金融中心的形成
二、上海的金融市场
第五节 东北金融的殖民地化
一、“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东北的金融侵略
二、伪满殖民地金融体制的形成
三、伪满的统一货币政策
第六节 革命根据地的金融
一、革命根据地的银行和信用合作社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
三、革命根据地的货币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金融
第一节 抗战初期稳定金融的措施
一、限制提存和汇划制度的发展
二、外汇管制政策的实行
第二节 国民政府加强对大后方金融的垄断
一、大后方银行的增加
二、国民政府金融垄断的加强
三、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
第三节 法币的恶性膨胀
一、以法币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工具
二、通货膨胀和物价
三、通货膨胀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第四节 国民政府的农贷、储蓄和黄金政策
一、农贷政策
二、储蓄政策
三、黄金政策
第五节 沦陷区的金融
一、用军用票掠夺沦陷区人民
二、东北的殖民地金融
三、华北沦陷区的日伪金融
四、华中沦陷区的日伪金融
第六节 抗日根据地的金融
一、陕甘宁边区的金融,
二、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金融
三、华中和华南抗日根据地的金融
第十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全融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敌伪金融资产的接收
一、对敌伪金融机构的接收
二、对敌伪纸币的收兑
第二节 民族资本金融业和外商银行
一、民营金融机构的清理和复业
二、新《银行法》的颁布
三、民族资本金融业的衰落
四、外商银行和外币流通
第三节 高度垄断的官僚资本金融
一、官僚资本金融垄断的加强
二、金融垄断中的中央银行
三、官僚资本的地方性银行
第四节 外汇、黄金政策的失败和法币的崩溃
一、法币废止前的外汇政策
二、法币废止前的黄金政策.
三、法币和东北流通券走向崩溃
第五节 国民政府货币政策的最后破产
一、金圆券的大骗局.
二、金圆券流通时期的外汇和黄金政策
三、花样翻新银元券.
第六节 新民主主义金融的胜利
一、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前解放区银行的新发展
二、中国人民银行的创立和人民币的发行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解放区的金融管理
结束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体系的建立
……[看更多目录]
序言本书概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前中国数千年货币金融制度演变的历史,从货币、信用、金融机构和金融体制等方面阐明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是一部从古代通到近代的比较系统的中国金融史专著。
我对中国金融史的研究已有40余年的历史,从研究中国货币史入手,后来扩大到整个金融。10年前洪葭管先生主编《中国金融史》,邀我编写其中的古代部分,我如约完成。《中国金融史》于1993年由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中的古代部分比较简单。后来多卷本《中国金融通史》总主编洪葭管、许树信等先生又邀我参加该书的编写,我亦同意了。我分工写古代分册(第1卷),用了三年的时间(不包括以前长期收集资料的时间)终于告成。完成了古代稿后又产生了写一部古近代中国金融史的愿望,1996年得到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批准,以“中国金融史”课题立项。本书的古代篇和《中国金融通史》第一卷同属古代,但详略不同。后者是中国古代金融史的详编,前者则是中国古代金融史的简编。两者各有特色,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
我对中国金融史的资料虽然收集了很长的时间,但仍有欠缺,特别是近代部分欠缺更多。要把必需的资料补齐,还需要时间,而我还有教学工作和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任务。为了保证课题的如期完成,我约请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的高级经济师潘连贵来合作完成本课题。潘君对中国近代金融史研究有年,掌握的资料相当丰富,参加本课题的研究能发挥其所长。我们的分工是,由我完成前六章,由他写出后四章和结束语,再由我统稿。潘君很负责,不仅如期交稿,而且稿子的基础很好。我在统稿的过程中又作了一些补充和修改。经统稿后,全书的体例一致,风格统一,避免了两人合作可能产生的不协调现象。
文摘咸丰三年(1853年)初铸当十大钱时每枚重6钱,同年十一月铸当干、当五百时将当十钱的重量减为4钱4分。同治五年(1866年)定同治重宝的重量为3钱5分①。六年户部奏准由湖北、江西、江苏、浙江、广东五省在两年内每年提制钱30万串解运天津备用,名为“天津练饷”,费用在应解京饷中扣除②。但江西、广东、江苏都只完成一年的解额,湖北、浙江连一年的解额都未完成,前者解26万串,后者解10万串③。
光绪时,光绪重宝当十钱仍只在北京流通,重量更有减轻(有些属私铸)。当时流通的大钱有头路、二路、三路之分。“头路有每文重至三钱五六分者,二路均重至二钱以上,三路有轻至一钱二三分者。”④光绪十三年(1887年)规定大钱一律每文准制钱2文。这样,重2钱以上的大钱自然会退出流通。
光绪十二年七月,侍讲学士龙湛霖奏请“规复制钱”,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赞同,谕令醇亲王奕譞会同军机大臣、户部、工部妥议钱法,渐复旧制。奕譞等讨论决定以三年为期,先由直隶、江苏购机器制造制钱,其他铸钱各省一体赶紧开炉铸造。当时闽浙总督杨昌濬上报福建已经试行以机器铸制钱,每文重8分5厘。这同朝廷的制钱重1钱的要求不符,故没有将福建列为用机器铸钱的省份。“规复制钱”的计划半年后尚拖延未办,直隶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曾国荃和江苏巡抚崧骏都提出用机器铸钱会亏本。慈禧大为震怒,认为户部和督抚们敷衍搪塞,饰词延宕,将户部堂官交部议处,并决定缩短期限,宣布“限于一年内一体办理就绪”@。
一年“规复制钱”虽是慈禧的一厢情愿,但也不能顶着不办了。浙江于光绪十三年六月送呈机制制钱样钱并报告铸钱成本⑨。直隶于光绪十四年开始用机器铸钱,机器常常损坏,每造钱1000文,约需成本2237.7文,李鸿章于八月要求停铸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