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演出史稿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戏剧与曲艺,综合,
品牌: 陆萼庭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页码:376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54440093X
·条形码:9787544400930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昆剧演出史稿》是第一本昆剧史的专著,1980年出版时,即获得学术界的重视。1985年获得中国第一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
作者简介陆萼庭(1925-2003),戏曲史专家。原藉浙江镇海,生于上海。194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在校时先后从王佩诤、赵景深治戏曲史,并开始在赵景深主编的《俗文学》(《中央日报》)、《通俗文学》、(《大晚报》)副刊投稿。建国后历任北新书局、四联出版社编辑,上海文化、文艺出版社戏剧编辑。50年代末撰文鼓吹老艺人传艺,同时组织老曲友、著名业余昆剧表演家徐凌云口述《昆剧表演一得》(共出3集,第四集原稿毁于“文革”)、“传”字辈教师华传浩口述《我演昆丑》等书稿,并任责任编辑。后调上海教育出版社工作,1979年任编审。所著《昆剧演出史稿》1980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84年获第一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1990年应上海声像出版社之邀,担任《中国戏曲精编·昆剧卷》特约编审,该卷由专书、音带、像带三者组成。其戏曲史著作尚有《清代戏曲家丛考》(上海学林出版社)等。
媒体推荐书评
本书取演出视角述昆剧史,显现家庭戏班与民间戏班的演变消长,指出折子戏称雄时期与昆剧艺术体系形成之关系,强调伶工作为艺术家在历史上的劳绩。
编辑推荐此书早已绝版,最近著者对《昆剧演出史稿》所存在的一些错误、薄弱环节以及论述有欠全面周全之处逐一加以修订。原有节保留不动,内容颇多增删,并酌量引入著者近十年来研究心得和搜寻所得的一些新资料,重新出版。
目录
修订本自序
原序
引言
第一章 一个新剧种的产生
一 十六世纪初叶的剧坛
二 屁腔的产生
三 魏良辅和昆腔流派
四 梁辰鱼和他的《浣纱记》
五 昆剧的萌芽时期
第二章 “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一 新声从江南到了北京
二 虎丘山曲会
三 新剧的创作和演出
四 舞台艺术述例
五 艺人·串客·清曲家
第三章 竞演新戏的时代
一 且看一张戏单
二 全本戏的演出特点
三 家乐的发展
四 民间职业戏班与艺人
五 关于女戏
六 玉熙宫与南府
第四章 折子戏的光芒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折子戏的形成
三 折子戏的艺术特点
四 苏州集秀班的影响
五 扬州剧坛和七大内班
六 清宫南府的扩建
七 北京的昆剧活动
八 女戏的演化
九 清曲家叶堂与钮树玉
十 全本戏的新貌
第五章 近代昆剧的馀势
一 进入近代的特点
二 从北京的集芳班谈起
三 昇平署始末
四 昆剧活动的新基地——上海
五 四大老班在苏州的活动
六 清唱与“清客串”
附录:清末上海昆剧演出剧目志
第六章 “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 文全福班的报散
二 从昆剧传习所到仙霓社
三 结束语
编校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发端于十六世纪六十年代,从当年以崭新的姿态演唱第一个新戏《浣纱
记》起,度过了多少艰难的岁月,终于形成为独特剧种的昆剧,无疑是中国
灿烂的艺术宝库里一宗极其重要的遗产。这样说的根据何在?试拈三点:一
、昆剧历史长,变化大,可贵的是各阶段发展演变的线索基本上可以探知,
面目比较清楚。二、北杂剧、南戏,明清传奇中的精品,元明清时代著名作
家如关汉卿、汤显祖、李玉、洪异、李渔等人的名著不少还能按原作原词表
演歌唱。三、保存了丰富的曲牌唱腔,近代昆剧留下了明末演剧的馀韵,完
整地保存了清朝乾嘉时代演戏的格局,特别是经过历代梨园搬演家的实践创
造而积累起来的表演艺术,自成体系,特色显著。这些不仅保留着各种不同
戏剧题材的艺术风格,还可通过它去认识古代社会的生活风习。面对这样一
份遗产,我不拟在这里使用“举世无双”之类的空泛词藻,历史的最好部分
当然是在将来,但昆剧不可能再出现一个繁盛时期,我认为一个十分迫切的
现实问题是,重视昆剧,多从不同视角加以反思、探索、研究,取得人们的
认同和欣赏。
昆剧的情况是复杂的。进入近代以后,即一百几十年来,其复杂性有增
无减。把它比做树,盘根错节;把它比作路,坎凛特多。奇怪的是,它的晚
期一直在挣扎中苟延残喘,但总是绝处逢生,没有彻底倒下去。每当我读曲
或研讨有关文献时,经常或强或弱地感受到这种复杂性。接触频繁,认识渐
真,我发现昆剧演变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三大矛盾。
剧本与演出的脱节,是一大矛盾。昆剧的剧本是古典戏曲(传奇、杂剧)
体制,早期按本演出,矛盾不大,后来观众对剧本戏剧性的要求提高,而剧
本创作却跟不上。由于大多数剧作家不谙舞台艺术,剧本搬上舞台,从文学
本过渡到演出本这一关没有过好。新戏选用权落人戏班之手,而戏班往往“
观众第一”,偏重于曲折的情节和吴语噱头,并多采用删繁就简的处理方法
。这有合理的一面,也有明显的局限性。总之,新剧不能随演出习俗的变化
和舞台艺术的提高而有所改进。昆剧新戏从演出角度检验,还谈不上完整、
成熟,也缺乏成功的舞台实践经验。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折子戏的
兴起,精雕细琢,自具魅力,但折子戏的特色和优点,在全本新戏中大都泯
灭了,这是新剧创作先天不足所造成的。这样的脱节使得昆剧观众的范围不
易扩大,不能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