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重读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文学理论,文学评论与研究,综合,
品牌: 钱理群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页码:387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532045269
·条形码:9787532045266
·包装版本: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名作重读》的文章大部分发表在上海《语文学习》“名作重读”专栏上,因此以《“名作重读”与“我”》一文作为“代序”。此外,又补充了一部分作者在集中精力研究周氏兄弟与曹禺之余,陆续写的一些现代作家作品的鉴赏文章,其中涉及老舍、深从文、冰心、朱自清、张天翼、孙犁、丁西林诸名家,虽是普及性的介绍,但写作时仍是十分用心,力图说出自己的见解,别出新意,也就仍然有学术探讨的意味在内;普及与提高,通俗性与学术性,并无绝对对立意义上的严格界限。
作者简介祖籍浙江杭州,1939年出生于重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已退休。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代表作有《心灵的探寻》《与鲁迅相遇》《周作人传》《1948:天地玄黄》《丰富的痛苦——唐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等,同时写有《压在心上的坟》《拒绝遗忘:钱理群文选》等思想随笔。近年关注中学语文教育,写有《名作得读》《语文教育门外楼》《鲁迅作品十五讲》等,并主编课外读物《新语文读本》等。
编辑推荐《名作重读》是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有感于语文教学与学术界不该发生的隔膜,试图打破长期存在的学术研究与中学教学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连续两年为上海《语言学习》杂志开辟“名作重读”栏目,撰写了一系列重读鲁迅、重读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或教学参考性的文章。文章连载时引起较大反响,该栏目在年度读者评选中,被评为年度优秀栏目。
本书虽然主要是为语文教师写的,但同样也适合中学生阅读。这不仅因为作者写得深入浅出,语言也流畅,更因为作者提供了解读这些名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可以补充或纠正同学们在语文课上获得的某些既成的结论,至少可以引起同学们重新审视这些结论的兴趣。这对帮助同学们拓宽视野,活跃思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目录
“名作重读”与“我”(代序)
解读鲁迅小说的一把钥匙——读《呐喊·自序》兼论《药》的结尾
说不尽的阿Q
《故乡》:心灵的诗
《祝福》:“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
《孔乙己》叙述者的选择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解读鲁迅小说的一把钥匙
——读《呐喊·自序》兼论《药》的结尾
(一)
鲁迅一生很少谈论自己的创作,偶有所作,便弥足珍贵。
但有时我们偏偏视而不见。例如,《呐喊·自序》开宗明义的这段话—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
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
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
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这里分明说明着:构成鲁迅《呐喊》的来由的,不仅是以往的外在生活
积累、经验——在这方面,人们已经给予了充分的注意,并且有了周作人的
《鲁迅(呐喊)里的人物》这样的详尽考证;而且还包含着鲁迅年轻时的梦—
—主观的精神发展、内心体验的历史。正是这些梦的“隐意”构成了鲁迅小
说内在的心理内容。
记得一位文学前辈曾把小说(文学)分为两类:一类是“写实的”,另一
类是“回忆的”,这是很有道理的。有的研究者就认为,“鲁迅小说创作常
常是他心理活动和自身灵魂的直接投影”,或者说“鲁迅的小说将自己的内
在世界外化得最诚实、最深刻和最丰富”(参看吴俊:《鲁迅个性心理研究
》)——这些论断都可以从鲁迅这里说的写梦、回忆里找到依据。
鲁迅年轻时代做过什么样的“梦”?经历了怎样的精神的、心理的历程?
这一切又是如何体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中的?——要真正理解鲁迅的小说,不
能不弄清这些问题。
而《呐喊·自序》正是提供了一个窥视鲁迅内在世界的难得机会,一条
鲁迅精神发展的明晰线索。
于是,我们看见一次又一次的心灵创伤,以及一个又一个从绝望中挣扎
出来的梦。
首先是父亲的病以及“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家庭变故,感受到的
世态炎凉与“侮蔑”,敏感的鲁迅由此而“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留下了刻
骨铭心的惨伤的记忆。封建大家庭子弟代代相传的读书应试的古老的梦从此
破灭,于绝望中只能“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直到接触到
了与传统文化异质的西方文化,才形成一个美满的梦,燃起了新的希望:用
西方现代科学知识“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
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这科学救国的梦,几乎是中
国现代知识分子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