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彩色插图本)(名家名译)
分類: 图书,小说(旧类),世界名著,欧洲,法国,
品牌: 巴尔扎克
基本信息·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页码:378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801734653
·条形码:9787801734655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丛书名:名家名译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彩色插图本)成于1833年12月,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外省生活场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巴尔扎克自称这部小说为《人间喜剧》中“最出色的画稿之一”。小说描写了葛朗台夫妇、父女、伯父与侄儿等之间的家庭矛盾,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家庭中的金钱关系,广泛展开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外省的风俗画面,塑造了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四大吝啬鬼之一葛朗台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小说充分体现了巴尔扎克丰富的艺术实践和创作特色,标志着他小说创作的一次飞跃。《高老头》于1835年出版,是巴尔扎克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高老头与两个女儿的情感纠葛和青年大学生拉斯蒂涅的堕落这两条平行而交叉的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真实地勾画出一幅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的剪影,批判了资产阶级社会冷酷的金钱关系和金钱对人心的腐蚀。《高老头》全面体现了巴尔扎克的艺术风格,《人间喜剧》的基本主题在此得到体现。巴尔扎克在这部小说中第一次使用他所创造的“人物再现法”,《人间喜剧》中的一些主要人物拉斯蒂涅、沃特汉、薄赛昂子爵夫人等纷纷登场亮相,从而揭开了《人间喜剧》的序幕。
作者简介巴尔扎克(1799—1850),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出生后不久,被寄养到附近的农村。从小学到中学,他一直寄住在学校,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温暖。1816年,进入大学学习法律。毕业后他不顾父母的反对,开始文学创作。早期作品销路不好,为了生活,他开始办实业,做过出版商,经营过印刷厂和铸字厂等,均以失败告终,并负债累累,但这大大丰富了他的生活经验。1828年起,他又回到文学创作上来,不久发表的小说《最后一个舒昂党人》,初步奠定了他在文学界的地位。此后,他把这部作品和计划要写的一百多部小说总命名为《人间喜剧》,并为之写了前言,阐述了他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基本原则,从理论上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媒体推荐书评
他是他那个时代社会的洞察人微的历史学家。他比任何人都善于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从旧制度到新制度的过渡……从塑造形象和深度来说,没有人能比得卜巴尔扎克。
——[法]法朗士
金钱问题是他最得意的题目……他创作了金钱和买卖的史诗。
——[美]泰纳
编辑推荐《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彩色插图本)把心理分析、风俗描绘、细节刻画、人物塑造、哲学议论融为一体,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在思想和艺术方面标志着巴尔扎克小说创作的一次飞跃。
1999年入选"中国读者理想藏书"书目。
入选美国文化名人费迪曼开列的"一生读书计划"书目。
目录
欧也妮·葛朗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高老头
一
……
六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一
外省某些城市里,有些房子看上去有些凄凉,和见到最荒凉的旷野,最凄惨的废墟,最阴森的修道院时的感觉一样。修道院的静寂,旷野的枯燥,和废墟的颓败,也许这些房子兼而有之。里面的生活起居是那么平静,要不是听到陌生的脚步,窗口会突然探出一个面孔近似僧侣,一动不动的人,朝生人射来暗淡冷漠的目光,外地人会以为那些房子没有住人。
苏缪城里有一所房子,外表就有这种凄凉的成分。一条高低不平的小街,这一头,是这所房子,那一头,直达城市高处的古堡。这条街,夏天热,冬天冷,好些地方黑森森的,已经不大有人来往,可是小石子铺的路面,走上去啪哒直响,狭窄而弯曲的街面,总是那么清洁、干燥,街边的房子静幽幽的,坐落在城墙脚下,属于老城的一部分。这些,都使这条街引入注目。
在老城,上了三百年的房子,虽是木头造的,却还很坚固,那各各不同的外表,构成了苏缪城这一部分的独特之处,引起考古学家和艺术家的注意。你从房前经过,很难不欣赏那些厚木板档头雕出的古怪图像。它们铺在大多数房子的底层上面,组成一幅黑黑的浮雕。
这里,有些房间横梁上铺着石板,不牢的墙上绘着蓝色的图案,木头桁架的屋顶,因为年深月久,而往下弯沉,椽子经不起日晒雨淋,已经腐烂翘曲。那里,窗棂破旧发黑,精致的雕刻已经模糊不清,似乎承受不起某个穷女工放的种了康乃馨或玫瑰的棕瓦盆。再过去一点,有的门上钉着粗大钉子,我们的祖先天赋聪明,刻上一些家族的古怪符号,其意义是永远捉摸不出的了:或许是一个新教徒在表明自己的信仰,或许是一个旧教徒在诅咒亨利四世。有几个市民也刻上家徽,表示他们出于官绅世家,祖上也曾任过地方助理行政长官的。这一切里面,就包含了法兰西的全部历史。有的地方,一边是摇摇晃晃的房子,那粗糙的墙壁上,木匠曾经卖弄过使刨子的手艺;一边则耸立着一座乡绅的公馆,半圆形石门拱上的家徽,受了从一七八九年以来历次革命的毁损,还依稀看得出痕迹。
在这条街上,底层的门面既不是小铺子,也不是大商店,喜欢中世纪生活的人可以在这里发现老辈们简陋的手工作坊。一间间低矮的房子,又大又深,黑森森的,没有橱窗,没有货架,没有玻璃门窗,里里外外都没有装修。实心大门粗糙地包了铁皮,分作上下两截,上截朝里打开,下截安装了弹簧门铃,不停地开开关关。这种潮湿的窑洞式的房子,就靠门的上部,或者地板屋顶和一堵齐腰高的矮墙之间的空间采光通风。矮墙上安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