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内外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散文随笔,中国当代,随笔杂文,史传,
品牌: 柳鸣九
基本信息·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页码:201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535432417
·条形码:9787535432414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收入著名外国文艺理论家、法国文学专家柳鸣九年届古稀所写的散文国作。作者沿用人们有时将中国社科院比为“翰林院”的说法,分别记叙了自己从年轻学子到学界领军的几十年风雨岁月里,与“翰林院”六位西学大师——钱钟书、杨绛、朱光潜、李键吾、冯至下卞之琳交往过程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作者以学术的、文化的、历史的视角写出了大师们独有的风貌、个性和贡献,让读者看到当代“翰林”卓尔不凡的“这一个”的鲜明形象。书的后一部分作者求学时期与郭麟阁、吴达元、徐继曾和严怪愚四位老师相处时光的追记,表达了他对前辈、师长的思念感恩之情。
柳鸣九以治史、立论见长,为文则喜长句、擅思辩,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浩然之气。本书将作者几十年观察和感悟所得发而为文,机锋照人,文笔洒脱,生动、悠然地再现了名士风流的一个个精彩瞬间。
作者简介我国著名的学者、理论批评家、散文家、翻译家。1934年生。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已出版学术专著、文学评论集、散文集、译文集总共四十余种。其作具有理论气势、独创见解与斐然文采.在本学界有“著作等身”之誉;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是多次全国性学术讨论_的发起者与中心人’物,被公认为”具有学术胆识”:是外国文学研究翻译领域中的领军人物,所创办并主编的大型译著项目共有十佘种,其中获国家图书奖或国家级图书奖,已有五种,如《雨果文集》(二十卷)、《加缪全集》(四卷)《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五十卷)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曾于2000年,在法国巴黎大学被正式选定为博士论文专题对象。
编辑推荐有当今“翰林院”之称的中国社科院6位西学大师——钱钟书、杨绛、冯至、朱光潜、李健吾、卞之琳的文化肖像,由他们的高足、自谦为“半个翰林”的大手笔柳鸣九一一写来,别具一番意趣底蕴。著名法国文学专家柳鸣九沿用人们有时将中国社科院比作“翰林院”的说法,分别记叙了自己从年轻学子到学界领军的几十年风雨岁月里与院中钱钟书等六位西学大师交往过程中的见闻感悟,让读者看到当代“翰林”的鲜明形象。
目录
前言
仁者李键吾
两点之间的伽利略——回忆与思考朱光潜
君子之泽,润物无声——心目中的钱钟书、杨绛
记忆中的冯至
蓝调卞之琳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1982年11月下旬,李健吾先生在京去世,那时,我正在外地开会,回到
北京时,他的葬礼已经举行。我当时悼念他几乎是怀着感恩的心情:是他认
可通过了我的第一篇正式的翻译作品——莫泊桑的《论小说》,是他在我《
法国文学史》上册问世时,发表了一篇热情洋溢的评论文章,是他对我所译
的《(克伦威尔)序》,表示了赞赏,是他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我与朱虹挨
整时,给了我们亲切的同情与关照,是他仅仅因为我没有在运动中批判过他
、对他表示了同情,后来就把我称为“孩子”……
他没有在大学里教过我的课,但对我有师恩,他长我28岁,与我非亲非
故,但对我有长辈般的关怀。人非草木,我能不怀有感恩之情?
我这一辈子最不善于做的事情,就是讲应景的话,做应景的事。健吾先
生去世时,我没有写悼念文章,但从那时开始,我一直感念他、谈论他,一
直要写点什么、做点什么,以怀念他、纪念他,一直把这当作我今生今世必
须完成的职责,必须偿还的“债务”……
时至2004年伊始,我总算有可能为健吾先生、为其他前辈师长做一件像
样的事了,那就是开始筹办“盗火者文丛”。此书系以中国20世纪从事西学
研究有业绩、有影响的学者名家为展示对象,每人一集,内容为散文随笔、
休闲文字,并附有学术代表文论一种、学术小传一篇,以期构成该学者学术
成就、精神丰采、艺术品味、生活情趣、文化魅力的一个缩影,实际上,就
是一套西学学者散文书系。首先人选的就有李健吾,当然还有其他与我在同
一个单位共同工作多年的师长,冯至与卞之琳。与其说我是将他们收入书系
,不妨说,这个书系最初的创意就是因他们而产生的,在一定程度上,是要
为他们做的一件事,为他们量身定做的一套书。
这套书系中每一集的编选,尽最大的可能尊重已故作者的亲属的意愿,
并发挥他们的作用,但健吾先生众多子女中,只有李维永一位是从事文艺方
面工作的,而这一位偏偏又有非常沉重的工作负担,且身体不好,实在无能
为力承担基本的编选任务,我责无旁贷,便把编选工作承担了下来,主要从
健吾先生的《福楼拜传》、《咀华集》、《杂忆录》、《切梦》、《意大利
游简》、《希伯先生》、《戏剧新天》等十来部作品中选出了二十多万字精
彩篇章,组成了一本《李健吾散文随笔选集》,取名为《咀华与杂忆》。为
了让李先生的子女有一个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