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热点透视与实证分析(中国欧盟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论文集Ⅱ)

分類: 图书,管理,企业经营与管理,现代公司制度,
品牌: 张宗益
基本信息·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页码:447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50366259X
·条形码:9787503662591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公司治理,简单地说,就是关于企业组织方式、控制关系、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和制衡机制。它界定的不仅仅是企业与其所有者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企业与所有相关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中国的公司治理实践,雷声大,雨点稀;举措不少,收获却一般。为什么会这样?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公司治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够深入,太注重借鉴国外公司治理的形式,而不知其存在的理由。结果,在形式上越学越像的同时,一切还是老样子,在有些方面甚至还出现了新的更难解决的问题。所以,现在是到了该认真反思的时候了。
公司治理是许多国家共同关注的关于公司战略导向的问题。许多经济发达国家把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当作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手段。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历史演进轨迹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大体说来,英国和美国的资本市场比较发达,企业资本结构中股市的地位举足轻重,采取的是“股东至上”公司治理模式。而在德国和日本,企业资本则主要来自并受控于银行和财团,采取的是多方利益者“共同治理”模式。两种模式的本质差别是不同利益集团在企业目标结构中所占地位不同。就我国国情而言,公司治理既不能完全采用英美“股东至上”模式,也不能照搬德日“共同治理”模式。实践证明,建立一个运行良好的公司治理制度能够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做出贡献。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当然可以吸收英美模式、德日模式的优点,但更要透彻理解各种模式的土壤环境,在一个制度结构有着根本差别的国家忽略这一点,而刻意模仿甚至照搬某种模式是非常有害的。构建适合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模式,除了面对国际化外,还必须面对一个本土化的问题,唯有如此,理论创新才有可能为中国企业改革实践做出原创性的贡献。
近年来,以重庆大学为主的一群青年学者在公司治理领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约五十篇论文。这些论文在国内外学者对公司治理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基本功能、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及治理机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同时,借鉴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践,抓住公司治理机制的主要问题,如股权结构、董事会、盈余管理与融资结构、经营者激励、利益相关者等,实证分析了中国公司治理亟须解决的问题,本书的出版就是部分研究成果的汇总。我们期待这些研究成果能为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改革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理论与经验证据。
最后,特别鸣谢欧盟委员会通过其“中国—欧盟小项目便捷基金”对我们给予的资助,感谢项目中方主任顾文忠先生、欧方主任安赫先生以及项目助理孙宁女士等人对本成果的出版给予的关怀与指导。
重庆大学 张宗益
二○○六年三月于重庆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近年来,以重庆大学为主的一群青年学者在公司治理领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约五十篇论文。这些论文在国内外学者对公司治理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基本功能、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及治理机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同时,借鉴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践,抓住公司治理机制的主要问题,如股权结构、董事会、盈余管理与融资结构、经营者激励、利益相关者等,实证分析了中国公司治理亟须解决的问题,本书的出版就是部分研究成果的汇总。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欧洲视角
公司治理和公司绩效
——捷克私有化后管理者的更换和激励
管理者激励的新对策
……[看更多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