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集(大家小集)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作品集,中国现代,
品牌: 萧红
基本信息·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页码:408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53604710X
·条形码:9787536047105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丛书名:大家小集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萧红集》精选萧红1933年至1941年间所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小说、散文等作品。本文集所收文章依写作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萧红集》注释:分题注与正文注。题注说明该文最初发表于何种报刊,同时注明发表时所用署名,后来编入何文集。正文注简明扼要。
作者简介萧红,擅长以女性的细致观察与敏锐感觉表现黑土地上的生活场景与心灵世界。在其笔下,底层社会的生存艰难,尤其是女性的凄苦命运,“1918”后国人的失土之痛,民族危亡之际的奋起抗争,贫困生活中的人性冷漠,国难期间愈加深沉的乡愁,都刻画得真真切切;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等民俗场景,也描绘得栩栩如生。当触及社会贫困、审视文化弊端及感汉逝水流年时,流露出忧郁苍凉的语调;然而,每每于荒凉中回味童趣,冷漠中寻觅亲情,疲备中发现坚韧,温馨与苍凉,热情与冷峻,依恋、陶醉与反思、批判,构成叙事的复调。作品富于绘画感与音乐感,构图简洁明快,色彩明丽新鲜,语言有简劲、雄健、细腻、柔婉、幽默、诙谐、犀利等效我副笔墨,清新、凝炼中带有节奏感、韵律感,营构出诗的意境,蕴含着诗的情思,其小说堪称现代诗性小说的代表。
编辑推荐《萧红集》作者萧红,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目录
弃儿
生死场
手
牛车上
桥
火线外(二章)
旷野的呼喊
回忆鲁迅先生
呼兰河传
小城三月
“九一八”致弟弟书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四荒山
冬天,女人们像松树籽那样容易结聚,在王婆家里满炕坐着女人。五姑姑在编麻鞋,她为着笑,弄得一条针丢在席缝里,她寻找针的时候,做出可笑的姿势来,她像一个灵活的小鸽子站起来在炕上跳着走,她说:
“谁偷了我的针?小狗偷了我的针?”
“不是呀!小姑爷偷了你的针!”
新娶来的菱芝嫂嫂,总是爱说这一类的话。五姑姑走过去要打她。
“莫要打,打人将要找一个麻面的姑爷。”
王婆在厨房里这样搭起声来;王婆永久是一阵沉默,一阵欢喜,与乡村中别的老妇们不同。她的声音又从厨房传来:
“五姑姑编成几双麻鞋了?给小丈夫要多多编几双呀!”
五姑姑坐在那里做出表情来,她说:
“哪里有你这样的老太婆,快五十岁了,还说这样话!”
王婆又庄严点说:
“你们都年轻,哪里懂得什么,多多编几双吧!小丈夫才会稀罕哩。”
大家哗笑着了!但五姑姑不敢笑,心里笑,垂下头去,假装在席上找针。等菱芝嫂把针还给五姑姑的时候,屋子安然下来,厨房里王婆用刀刮着鱼鳞的声响,和窗外雪擦着窗纸的声响,混杂在一起了。
王婆用冷水洗着冻冰的鱼,两只手像个胡萝卜样。她走到炕沿,在火盆边烘手。生着斑点在鼻子上,新死去丈夫的妇人放下那张小破布,在一堆乱布里去寻更小的一块;她迅速的穿补。她的面孔有点像王婆,腮骨很高,眼睛和琉璃一般深嵌在好像小洞似的眼眶里,并且也和王婆一样,眉峰是突出的。哪个女人不喜欢听一些妖艳的词句,她开始追问王婆:
“你的第一家那个丈夫还活着吗?”
两只在烘着的手,有点腥气;一颗鱼鳞掉下去,发出小小响声,微微上腾着烟。她用盆边的灰把烟埋住,她慢慢摇着头,没有回答那个问话。鱼鳞烧的烟有点难闻,每个人皱一下鼻头,或是用手揉一揉鼻头。生着斑点的寡妇,有点后悔,觉得不应该问这话。墙角坐着五姑姑的姐姐,她用麻绳穿着鞋底的唦音单调地起落着。
厨房的门,因为结了冰,破裂一般地呜叫。
“呀!怎么买这些黑鱼?”
大家都知道是打鱼村的李二婶子来了。听了声音,就可以想象她稍长的身子。
“真是快过年了?真有钱买这些鱼?”
在冷空气中,音波响得很脆;刚踏进里屋,她就看见炕上坐满着人:“都在这儿聚堆呢!小老婆们!”
她生得这般瘦,腰,临风就要折断似的;她的奶子那样高,好像两个对立的小岭。斜面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