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约会(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推理系列)

分類: 图书,小说(旧类),外国小说,欧洲,英国,
品牌: 阿加莎·克里斯蒂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文学
·页码:247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02005658X
·条形码:9787020056583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32
·丛书名: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推理系列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死亡约会》由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主要内容:在佩得拉耸立的红色峭壁中,博因顿夫人的尸体,像肥胖怪异的佛像,端坐不动。她手腕上的微小针孔是她被注射过致命一针的唯一迹象。只有24小时来破解这一迷案了,赫尔克里·波洛记起他在耶路撒冷无意中听到的偶然之言:“她肯定会被人杀了的,你没看出来吗?”确实,博因顿夫人是他所遇见过的最可憎的女人。
作者简介阿加莎·克里斯蒂被誉为举世公认的侦探推理小说女王。她的著作英文版销售量逾10亿册,而且还被译成百余种文字,销售量亦逾10亿册。她一生创作了80部侦探小说和短篇故事集,19部剧本,以及6部以玛丽·维斯特麦考特的笔名出版的小说。著作数量之丰仅次于莎士比亚。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第一部小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战时她担任志愿救护队员。在这部小说中她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小个子比利时侦探赫尔克里·波洛,成为继福尔摩斯之后侦探小说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侦探形象。1926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写出了自己的成名作《罗杰疑案》(又译作《罗杰·艾克罗伊德谋杀案》)。1952年她最著名的剧本《捕鼠器》被搬上舞台。此后连续上演,时间之长久,创下了世界戏剧史上空前的纪录。
1971年,阿加莎·克里斯蒂获得英国女王册封的女爵士封号。1975年,英格丽·褒曼凭借根据阿加莎同名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改编的影片获得了第三座奥斯卡奖杯。阿加莎数以亿计的仰慕者中不乏显赫的人物,其中包括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法国总统戴高乐。 1976年,她以85岁高龄永别了热爱她的人们。
媒体推荐书评
全篇之精彩程度,两倍之于《尼罗河上的惨案》。
——《观察家报》
集悬疑紧张、神秘诡谲、浪漫氛围于大成的惊悚阅读之旅:
——《卫报》
编辑推荐阿加莎·克里斯蒂被誉为举世公认的侦探推理小说女王。她的著作英文版销售量逾10亿册,而且还被译成百余种文字,销售量亦逾10亿册。随着克里斯蒂笔下创造出的文学史上最杰出、最受欢迎的侦探形象波洛,和以女性直觉、人性关怀见长的马普尔小姐的面世,如今克里斯蒂这个名字其象征意义几近等同于“侦探推理小说”。《死亡约会》为“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推理系列”的其中一册,小说以一位可憎的女人博因顿夫人被谋杀而展开……
序言阿加莎·克里斯蒂被誉为举世公认的侦探推理小说女王。她的著作英文版销售量逾10亿册,而且还被译成百余种文字,销售量亦逾lO亿册。她一生创作了80部侦探小说和短篇故事集,19部剧本,以及6部以玛丽·维斯特麦考特的笔名出版的小说。著作数量之丰仅次于莎士比亚。
随着克里斯蒂笔下创造出的文学史上最杰出、最受欢迎的侦探形象波洛,和以女性直觉、人性关怀见长的马普尔小姐的面世,如今克里斯蒂这个名字其象征意义几近等同于“侦探推理小说”。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第一部小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战时她担任志愿救护队员。在这部小说中她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小个子比利时侦探赫尔克里·波洛,成为继福尔摩斯之后侦探小说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侦探形象。《斯泰尔斯庄园奇案》经过数次退稿后,最终于1920年由博得利·黑德出版公司出版。
之后,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推理小说创作一发而不可收,平均每年创作一部小说。1926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写出了自己的成名作《罗杰疑案》(又译作《罗杰·艾克罗伊德谋杀案》)。这是她第一部由柯林斯出版公司出版的小说,开创了作为作家的她与出版商的合作关系,并一直持续了50年,共出版70余部著作。《罗杰疑案》也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第一部被改编成剧本的小说,以Alibi的剧名在伦敦西区成功上演。1952年她最著名的剧本《捕鼠器》被搬上舞台,此后连续上演,时间之长久,创下了世界戏剧吏上空前的纪录。
1971年,阿加莎·克里斯蒂获得英国女王册封的女爵士封号。1976年,她以85岁高龄永别了热爱她的人们。此后,又有她的许多著作出版,其中包括畅销小说《沉睡的谋杀案》(又译《神秘的别墅》、《死灰复燃》)。之后,她的自传和短篇故事集《马普尔小姐探案》、《神秘的第三者》、《灯光依旧》相继出版。1998年,她的剧本《黑咖啡》被查尔斯·奥斯本改编为小说。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推理小说,上世纪末在国内曾陆续有过部分出版,但并不完整且目前市面上已难寻踪迹。鉴于这种状况,我们将于近期陆续推出最新版本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推理系列”,以下两个特点使其显著区别于以往旧译本,其一:收录相对完整,包括经全球评选公认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推理小说代表作品;其二:根据时代的发展,对原有译文全部重新整理,使之更加贴近于读者的阅读习惯。愿我们的这些努力,能使这套“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推理系列”成为喜爱她的读者们所追寻的珍藏版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2006年5月
文摘书摘
那个古怪的、巨佛般的雕像,伸出一只粗肿的手接过了杂志。但在她接
杂志时,杰勒德大夫注意到,她的双眼一直盯着那男孩的脸。她咕哝了一句
,但肯定不是道谢。然后,她稍微变换了一下头部的姿势,大夫发现她严厉
的目光投向了萨拉。她面无表情,没人能看出这个老妇人心里在想着什么。
萨拉看了一眼手表,发出一声低呼。
“没想到已这么晚了。”她站了起来,“杰勒德大夫,真谢谢您请我喝
咖啡。我得去写几封信了。”
他站起来,和她握手。
“希望我们还有机会再见面。”他说。
“啊,是的!你也有可能去佩得拉吧?”
“我肯定会尽力争取的。”
萨拉冲他一笑,然后转身走了。她走出房间要从博因顿一家人身边经过
。
杰勒德大夫一直注视着,他看到博因顿夫人的目光又落到了她儿子的脸
上,他看到男孩的视线与她的视线相遇。在萨拉经过时,雷蒙德·博因顿微
微侧了一下头——不是转向她,而是转向相反的方向……这是一个缓慢的、
不情不愿的动作,看上去像是老博因顿夫人扯动了一根看不见的绳。
萨拉·金也注意到了男孩有意避免看她。她还年轻,又不是圣贤,因而
不由得感到恼怒。他们曾经在卧车晃荡的走道里,进行过非常友好的谈话。
他们交换过关于埃及的看法,一起嘲笑过赶驴的男孩和街头兜售货物者滑稽
可笑的语言。萨拉告诉他,曾有一个赶骆驼的人满怀希望、冒冒失失地和她
搭腔:“你,英国女士还是美国女士?”而她则回答:“不是,中国人。”
那个人迷惑不解、目瞪口呆的样子真是好笑极了。她感觉这个男孩一直像个
热切、可爱的小学生——他的热切似乎都有点可悲。但是现在,没有任何原
因,他却突然变得害羞、粗鲁——绝对是粗鲁无礼。
“我才不再为他自寻烦恼呢。”萨拉生气地想道。
萨拉虽然并不傲慢自负,但对自己的评价却也一直颇为不错,她知道自
己对异性绝对具有吸引力,而她也绝不会甘受慢待。
她对这个男孩可能也有一点点过于友好了,这是因为,出于某种莫名的
原因,她为他感到难过。
但是现在,很明显,他只不过是一个粗鲁、傲慢、无礼的美国年轻人!
萨拉·金并没有如她所说的写信。她在梳妆台前坐了下来,把头发从前
额梳到脑后。看着镜子里一双困恼的栗色眼睛,她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
P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