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同步教学设计:小学5年级语文上册(新课程语文名师同步教学设计丛书)

分類: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小学,五年级,语文,
品牌: 裴海安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页码:28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44031853
·条形码:978754403185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小学生
·丛书名:新课程语文名师同步教学设计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名师同步教学设计:小学5年级语文上册》是《新课程语文名师同步教学设计》丛书中的一本。“教学设计”在西方是20世纪50年代起步的,至60年代才进入发展时期。其时,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体现为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为达成预期目标服务。至90年代,则因认识论的进化所产生的各种创新性的和令人激动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的新兴趣等等,更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无数的、强有力的选择方法。教学设计空前关注以学习者为中心、互动和鼓励性的活动,致力于满足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并越来越注重新的评价理念(如对元认知的评价、对实践和反馈的评价等)的运用。所有这些关于教学设计的发展轨迹,对于正确解读《新课程语文名师同步教学设计》,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编辑推荐《名师同步教学设计:小学5年级语文上册》由于永正、孙建锋、盛新凤等二十多位名师联袂设计。
浓缩设计精华,传播先进理念。
我国著名语文教研专家周一贯先生说:“这是一套由全国小语界一百多位名师联袂撰写的教学设计丛书,其规模之大和质量之高都是空前的。每篇教学设计其风格和它们所体现的众多艺术流派,确实是异彩纷呈、气象万千。说它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百花园的精华浓缩、众长博采,当不以为过。”
目录
序言
第一单元
1.《窃读记》教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3.《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
4.《我的“长生果”》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习作一》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5.《古诗词三首·秋思/长相思》教学设计
6.《梅花魂》教学设计
7.《桂花雨》教学设计
8.《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习作二》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9.《鲸》教学设计
10.《松鼠》教学设计
11.《新型玻璃》教学设计
12.《假如没有灰尘》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习作三》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三》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13.《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设计
15.《落花生》教学设计
16.《珍珠鸟》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习作四》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四》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有趣的汉字》教学设计
《我爱你,汉字》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18.《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20.《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习作六》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六》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
21.《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22.《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23.《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
24.《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习作七——演讲: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习作七——读后感》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七》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附:好课实录与片断赏析
……[看更多目录]
序言由裴海安同志主编的《新课程语文名师同步教学设计丛书》大功告成,即将付梓。我承蒙厚爱得以先睹为快,知其梗概,实在是莫大的荣幸。这是一部由全国小语界一百多位名师联袂撰写的教学设计,其规模之大和质量之高都是空前的。其各异的设计风格和它们所体现的众多艺术流派,确实是异彩纷呈、气象万千。说它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百花园的精华浓缩、众长博采,当不以为过。
“教学设计”在西方是20世纪50年代起步的,至60年代才进入发展时期。其时,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体现为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为达成预期目标服务。至90年代,则因认识论的进化所产生的各种创新性的和令人激动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的新兴趣等等,更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无数的、强有力的选择方法。教学设计空前关注以学习者为中心、互动和鼓励性的活动,致力于满足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并越来越注重新的评价理念(如对元认知的评价、对实践和反馈的评价等)的运用。所有这些关于教学设计的发展轨迹,对于正确解读《新课程语文名师同步教学设计》,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虽说“教学设计”是“下课之后才能完成的故事”,但作为课堂教学的蓝图,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普遍规则。因为精彩的课堂生成,总是源于显性或隐性、直接或间接的设计之中。即使是教师一个应急的临场机智,也绝不是完全的“偶然得之”,而是基于深厚的教学功底才有的当堂的“涉笔成趣”。读读名师的教学设计,你可以感受到的是一种新的主体教学的设计理念,即把教学设计视为构建学习主体对象化活动,使教学技术和人性的、美学的元素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在他们的设计方案中,学习已不是简单的传输和接收的过程,而是始终充满了积极的意志,自觉的建构和实践,包括多向互动的意图、行为和反思变通。显然,这种主体教学的设计理念,具有更大的可调节性和灵活性,有更多的可供变通的空白。这正如王小明、胡谊在《对专家教师与新手的比较》一文中所认为的“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而新教师“往往依赖于课程目标,仅限于课堂中一些活动或一些已知的课程知识”,他们“不能预测计划执行时的情况,因为他们往往更多地想到自己做什么,而不知道学生将要做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第3期)。
文摘“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
这句话写出了“我”的时装毛衣打开市场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河流,水量充盈,源源不断;时装能像河流那样,可见品种之多,订货量之大。当然,不难看出,流出的除了源源的时装毛衣外,还伴随着成功的喜悦和继续寻求发展的信心。事实证明:到达目的地的途径的确不止一条。
3.回头读读第1-3自然段,看看它讲了什么。你对父亲的做法有什么看法?重点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这是父亲带女儿登上教堂塔顶后对女儿说的话。前一句,是父亲设法让女儿看到的事实——条条道路通罗马;后一句是父亲道出了他之所以要把女儿带上高高的塔顶,俯瞰全城的真正用意。这两句话看似直白,却含义深刻。父亲接下来讲的话“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就是对这两句话的补述。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千万不能灰心,首先要有去走另一条路的信心和勇气,这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几经周折,还是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而且还完全有可能找到比原先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的捷径。“我”后来所举的两个例子,完全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要是因为一条路不通,你不再去走第二条,那么你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人就是在此路不通,走彼路;彼路不通,再走另一彼路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接近目标,走向成功的。
4.文末一段只有一句话,可以删掉吗?为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一一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我”所叙述的例子只是两个,但事实上绝对不止。父亲的教导,帮助“我”战胜过许多困难,获得了很多成功;更重要的是,父亲让“我”从小就建立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不向困难屈服,不把自己堵死在一条路上,这种态度,这种思维方式,的确让人“一生受用不尽”。
[设计意图]书要由学生自己读,略读课文更要让学生自己读。这篇课文,学生容易读懂其故事,但含义很深,就不容易读懂了。因此,把第二部分和几个重点句子作为重点引导还是必要的。四、自主练读,积累感悟。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给同桌听一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2.课文前面的三个自然段和最后的一个自然段与中间的十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请你分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