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评传(精装)(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分類: 图书,哲学,中国哲学,隋、唐、五代哲学(581~960年),
品牌: 卞孝萱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402 页
·出版日期:1996年
·ISBN:7305029165
·条形码:9787305029165
·包装版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刘禹锡是唐代的政治革新家、唯物主义思想家、杰出文学家。评传作者经过长期研究,形成《刘禹锡评传》特色:一是对刘禹锡的氏族,籍贯、出生地、家世、学习、科名、官司职、交游等一系列问题,以及“永贞革新”的前前后后,重新思考论证,补正文献之阙误,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二是对刘禹锡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人生观、文艺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考察和评论,融会贯通,并提出不少新见。
《刘禹锡评传》材料丰富、翔实,详征博引,旁搜远绍。分析细致周到,既有宏观展示,又有微观探求。文字晓畅,谈的是严肃的学术问题,而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卞孝萱,男,1924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市。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离休。现为南京大学思想家评传丛书副主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分会会长,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扬州画派研究会名誉会长等。已出版《唐代文史论丛》、《元镇年谱》等专著十部,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卞敏,男,1949年生于江苏扬州。中山大学哲学系毕业,辽宁大学哲学硕士。现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江苏省哲学史与科学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已出版《六朝人生哲学》、《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等专著三部,发表论文60余篇。
编辑推荐刘禹锡是唐代的政治革新家、唯物主义思想家、杰出文学家。评传作者经过长期研究,形成本书特色:一是对刘禹锡的氏族、籍贯、出生地、家世、学习、科名、官职、交游等一系列问题,以及“永贞革新”的前前后后,重新思考论证,补正文献之阙误,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二是对刘禹锡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人生观、文艺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考察和评论,融会贯通,并提出不少新见。
本书材料丰富、翔实,详征博引,旁搜远绍。分析细致周到,既有宏观展示,又有微观探求。文字晓畅,谈的是严肃的学术问题,而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引人入胜。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第一章 刘禹锡的家世
一 匈奴族后裔
二 洛阳人
三 刘禹锡的父系
四 刘禹锡的母系
第二章 青少年学习时期
一 “少为江南客”
二 中唐江南经济、政治、文化状况
三 刘禹锡青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
第三章 踏上仕途与永贞革新时期
一 “弱冠游咸京”
二 “三登文科”,踏上仕途
三 入杜佑幕习文武之道
四 结交有识之士
五 永贞革新的核心人物
第四章 贬谪时期
一、揭示“顺宗内禅”的真相
二、身处逆境,不忘“初心”
三、玄都观题诗引起的风波
四、连州五年的业绩
五、任夔、和二州刺史
第五章 回朝、再出及闲居东都时期
一、从洛阳召回朝廷
二、在党争中被排挤出朝
三、任苏、汝、同三州刺史
四、追随裴度,洛阳“残春”
五、晚年的生活
第六章 政治思想
一、政治上的求实精神
二、从“甘露之变”看对宦官专权的态度
三、反对藩镇割据
四、“人之道在法制”
五、任贤择能的用人之道
六、政治革新的思想基础:大中之道
第七章 哲学思想
一、刘禹锡写作《天论》的缘由
二、万物“乘气而生”的自然观
三、“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天人之辩
四、“数存而势生”的规律观
五、天命论产生的根源:“法弛”、“理昧”
六、“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的辩证法思想
七、“造形而有感,因感而有词”的认识论
第八章 人生观
一、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二、“蹈道心一,俟时志坚”
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四、融合儒佛道,顺应大潮流
五、“牡丹真国色”,“依依似君子”
第九章 文学思想与成就
一、“文章与时高下”
二、“诗者,其文章之蕴耶”
三、名副其实的“诗豪”
四、刘禹锡诗歌的艺术风格
五、刘禹锡诗歌的渊源
六、散文渊源与成就
第十章 刘禹锡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一、散文的影响
二、刘禹锡与晚唐诗人
三、刘禹锡在两宋诗人中的影响
四、《竹枝词》的贡献及刘禹锡在宋以后的影响
五、刘禹锡诗在日本的传播
附录刘禹锡年表
索引人名索引
文献索引
词语索引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我认为这是中国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一时间上长达五千年,内容上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①这是很有远见而又切合实际的英明建议。从孔子到孙中山这两千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基本上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孙中山以后的情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认为首先最好是在时间上从孔子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上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式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开端。
文摘韩愈《施先生墓铭》云:“先生明毛、郑《诗》,通《春秋·左氏传》,善讲说,朝之贤士大夫从而执经考疑者,继于门。”又云:“贞元十八年十月十一日太学博士施先生士丐卒。”可见刘、柳、韩听施讲《毛诗》,不得迟于贞元十八年。
刘禹锡等人对施士匀讲《诗》饶有兴趣。施氏解《诗》与汉代经师那种拘泥古训、墨守师说的风气不同,凭借自己的理解而自由发挥。对于有志于政治革新的人来说,这种治经方法不同于章句之学,提倡独立思考的精神,易于致用。这种学风对刘禹锡的影响很深。
贞元十九年(803),杜佑入朝,“拜检校司空、同平章事。”杜佑对禹锡仍很器重,重要的表、状仍请他代笔。《旧唐书·刘禹锡传》云:“从佑入朝,为监察御史”是错误的,因为刘禹锡离开淮南,是在杜佑入朝之前一年多。《自传》所云:“调补京兆渭南主簿。明年冬,擢为监察御史”是正确的。由于御史中丞李汶的奏辟,刘禹锡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唐代的监察御史品级虽不高,为正八品上,但其职掌为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因而很威严,连京兆尹等官在路上遇见,都应当让路,即按“故事,尹避台官。”②当时人有“监察御史振举百司纲纪,名日‘八品宰相’”之说。③刘禹锡后来在《望赋》中回想当监察御史时的情形说:“避御史之骢马,逐幸臣之金丸。”
后记从60年代起,我陆续出版了《刘禹锡年谱》、《刘禹锡丛考》、《刘禹锡研究》,并校订了《刘禹锡集》。有此基础,才敢承担《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刘禹锡评传》的写作任务。
评传共十章。前五章对刘禹锡的氏族、籍贯、出生地、家世、学习经过、科名、官职、交游等,重新考证。两《唐书》中有《刘禹锡传》,唐、宋人笔记中记载了刘禹锡的一些佚事,都有缺漏、错误,缺漏者补充之,错误者纠正之。本书考出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籍贯是洛阳,出生于苏州嘉兴县,指出中山、彭城旧说之不可信。考出刘禹锡父亲与李栖筠、韩混的关系,母系范阳卢氏与河东裴氏的关系,有助于对刘禹锡与李德裕、韩哗、裴度交游的理解。考出刘禹锡“三登文科”,“四参(岐)公府”的内涵,与“显交”令狐楚的交谊波折,“元饶州”其人其事等等,加深了对刘禹锡生平的认识。围绕“顺宗内禅”、“甘露之变”的史事钩沈,揭露了宦官的罪恶,展现了刘禹锡对国家百折不挠的忠贞志节。
后五章对刘禹锡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人生观、文艺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进行论述。考察力求全面,评价力求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