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世界十大文豪

分類: 图书,传记,文学家,法国,
品牌: 童一秋
基本信息·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页码:278 页
·出版日期:2003年
·ISBN:7806268715
·条形码:9787806268711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巴尔扎克(1799—1850) 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中产阶级家庭,生活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即从拿破仑帝国到1848年革命,法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他中学毕业后,曾攻读法律,后违反父命,不愿当律师。他曾经营过出版业,但以负债而告终,最后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他的思想较为复杂:他虽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家庭,却具有浓厚的封建贵族意识和封建道德观念;他坚决拥护私有制,但反对日益得势的金融资产阶级;他看到并承认当时的阶级矛盾,但又把这简单地归结为是人们过分发展他们的“私欲”所致。正如恩格斯所说,他的“伟大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他的全部同情都在注定要灭亡的那个阶级方面。”1828年他以布列塔尼封建势力武装叛乱的事为题材发表了小说《最后一个舒昂党人》,引起了人们对他的注意,1831年他的《驴皮记》出版,使他成了法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以后他在二十多年的写作中,以超人的才智与精力,创作了总称为《人间喜剧》的九十多部互相关联的小说,塑造了两千多个人物形象。《人间喜剧》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部分,其中“风俗研究”是他创作的重点。《人间喜剧》提供了一幅法国十九世纪前半叶特别是复辟王朝时期法国社会生活与风俗的人情画卷,反映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罪恶发家史和与此联系的贵族的没落衰亡史。它的另一重要内容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恩格斯曾说他从这部书里,“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其次《人间喜剧》也注意了对人民群众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工人贫困生活的同情。在十九世纪作家中,他是第一个在近代小说中着力描写了金钱给人们带来无穷折磨和痛苦的作家。
巴尔扎克把自己的创作命为《人间喜剧》显然是受了但丁长诗《神圣喜剧》(中译《神曲》)标题的启发。他表明,要把法国社会看作历史家,而自己则当它的书记,意思是要全面地、完整地反映法国社会面貌。《欧也妮·葛朗台》是《人间喜剧》代表作之一,反映的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法国外省生活图景。它通过葛朗台父女两代的冲突,揭示了资产阶级罪恶的发家史和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在金钱统治下,家庭也成为人们互相欺骗、掠夺的场所。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狡诈贪婪而又吝啬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形象。但由于作者世界观的局限,作品把老葛朗台的阶级本性解释为一种天性,一种执着狂,未能揭示出剥削阶级的阶级实质。除这篇小说之外,其它如《高老头》《幻灭》《农民》等,也都是《人间喜剧》中的优秀作品。《人间喜剧》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恩格斯曾指出它“是现实主义的最大胜利之一”,它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在人物塑造上,它共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就不下六、七十个;在环境描述上,强调细节的真实是《人间喜剧》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色。它不愧为人类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
编辑推荐一直以来,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文学历史进程的名篇巨著,以其曲折的故事性、多采的艺术性、深刻的思想性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尽管这些著作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她们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她们以非凡的洞察力、感悟力,对战争、爱情、自然、人性等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艺术化地进行了探索、再现,从而魅力无穷,成为人人传诵的经典。他们及其作品是人类文学的骄傲,是教育世人的典范、后人学习的楷模。本书《世界十大文豪》系列之一,该系列所选的十大文豪,都是各个时期的文坛领袖,代表了欧、亚、美等各大洲文学的最高水平。他们分别是:“戏剧之王”莎士比亚、“诗坛巨擘”歌德、“天才诗人”普希金、“文坛泰斗”列夫·托尔斯泰、“浪漫旗手”雨果、“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亚洲第一人”泰戈尔、“无产阶级的代表”高尔基、“文学童话创始人”安徒生、“硬汉子”海明威。
目录
导言
巴尔扎克传
一、悲剧童年
二、破产的考验
三、笔锋竞其业
四、爱之旅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一、悲剧童年
巴尔扎克的父亲伯纳德·法朗索瓦1746年6月22日出生在靠近卡耐扎克
奴盖利村的一间破烂的石屋里。当时那儿居住着许多姓巴尔萨的人,伯纳德
·法朗索瓦自然也是其中的一员。那时,这些巴尔萨人中有个人唯一获得了
一点儿名气,但这点儿名气实在令人极为忧虑。1819年,奥瑙利离开大学,
就在这一年,他父亲的一个五十四岁的弟弟因涉嫌谋杀了一个怀孕的 村姑
娘而被捕,经过一番耸人听闻的审讯,于次年被送上断头台。巴尔扎克渴望
尽可能远地脱离与这位声名狼藉的叔叔之间的关系,也许正是这种渴望心情
使他产生了最初的动机:要给自己的姓氏冠以贵族字头,并给自己编造另外
一种出身。
巴尔扎克的父亲伯纳德·法朗索瓦是十一个孩子中的老大哥。他父亲,
一个普普通通的庄稼汉,决定以后叫他到教会供职。乡村牧师教他读书写字
,甚至还教他一些拉丁文。但是,这位身强力壮、精神抖擞、雄心勃勃的年
轻人对削发出家和发誓严守贞洁实在不感兴趣。有一段时间,他还在当地村
子里东游西荡,有时帮助公证人做书记,有时在葡萄园当帮工,有时又种田
耕地;但他二十岁时离开了家乡,从此一去未还。他施展乡下人那种不屈不
挠的顽强冲劲儿——他的儿子曾在许多小说中出色描写过他的这种劲头儿—
—钻进京城巴黎。起初,他很不显眼,默默无闻,只不过是无数名年轻人中
间的一分子,这些年轻人想在巴黎圆个发家梦,但他们自己也不清楚通过什
么方式和在哪种职业方面可以飞黄腾达。他说他——后来,他成为省知名人
士——在路易十六手下当过皇家法庭秘书,甚至还当过皇家律师。这番话纯
粹是这位喜欢言谈的老头在吹牛,它早已被事实翟穿了。事实是,任何国王
年鉴都没提到过有位叫巴尔扎克或是巴尔萨的人担任过类似职务。大革命才
把无产者的这位儿子和其他许多同类人一样推上了浪尖;他在巴黎的革命市
参议会捞到了一官半职——对这个职位,这位后来的军事特派员却讳莫如深
。然而,这个职位看来让他拉上了不少关系,加上他行将遗传给自己儿子的
那种追求金钱的狂热本能,他在战争年代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可以大捞油水的
军事部门:战时物资军粮处。从这个军事部门,一条条金线又不可避免地通
向那些放债人和银行家。伯纳德·法朗索瓦在从事三十年不怎么光明正大的
职业和交易后,有一天,他再次改弦易辙,以丹尼尔·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