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1934-1936)
分類: 图书,历史,中国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抗日战争,
品牌: 师永刚
基本信息·出版社:三联书店
·页码:278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108025876
·条形码:9787108025876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2006年是红军长征70周年。这个奇迹早就开始被纪念了,只是这一次时间坐标发生了变化。这里面有红军,有他们进行的长征;也有中华民国,租借地,纽约来的投机者,苏联人;共产党正被国民党追击;一个放在一张统一的中国地图上的30年代……过程永远都是谜。30年代的描述亦如此。4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每一代执笔者也都是如此。70年,几乎是下一个百年的倒计时,再过30年,这些曾发生的事实,还会被记录吗?或者被如何记录呢?
红军在70年后的今天,在官方与民间,在时尚与传统,在亲历者与想象者中间,成为一个有趣的纪念对象,他们各自写着对一支遥远军队的定义,甚至互相印证。
90岁,80岁,70岁,60岁,50岁,40岁,30岁,20岁,10岁。这样一个年龄的纵深与横切面。如同今天的中国一样,传统与现代共存,丰富而纷杂,单纯而且充满朝气与活力。如此不同的八群为什么会同样地怀念一个逝去的时代? 他们如何找到集体共存的密码?
在这条寻找生存的路上,毛泽东与他的队伍,一直在修正着自己的方向,整整两年,付出了十多万人的生命,才决定了这条路的终点,或者起点。
恍如茨威格所描述的“人类群星闪耀”,那些星辰正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闪耀。70年后的今天,在所谓的“历史方向感”里,在所谓的全球化语境中,我们仍然在历史地图中透过这支军队的红色色素,辨认这条30年代行进路线的方位和经纬,并试图努力地回到常识。
编辑推荐2006年是红军长征70周年。这个奇迹早就开始被纪念了,只是这一次时间坐标发生了变化。这里面有红军,有他们进行的长征;也有中华民国,租借地,纽约来的投机者,苏联人;共产党正被国民党追击;一个放在一张统一的中国地图上的30年代……过程永远都是谜。30年代的描述亦如此。4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每一代执笔者也都是如此。70年,几乎是下一个百年的倒计时,再过30年,这些曾发生的事实,还会被记录吗?或者被如何记录呢?
目录
我们为什么要重新回忆红军?
红军说明书
一份拼接而成的红军档案:长征之前
谁命名红军
苏联风格的红军造型
那些青春一代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长征一开始,多数是夜行军。为了防止国民党军飞机的袭击,队伍出发后一连数日晓宿夜行。杨成武在《忆长征》里有一段很有文学色彩的描写:“队伍隐在山影里,看不到一点行迹。偶尔能听到草鞋踩在石子路面上的‘窸窸窣窣’的响声,风从林梢上吹过,发出像大海接近平潮时那种节奏缓慢的低喧。远处,瀑布‘哗哗’飞溅,四野秋虫唧唧,时而闪亮一丝光,那是伏在草丛里的萤火虫又飞起来了。‘啪啦’一声,不用问,又是谁跌倒了。”
这可是一支长达几十里的队伍,在现在人看来,这样的行旅似乎很有浪漫气息,事实上并不如此。因为人数庞大的队伍背负着同样繁重的行李,走走停停,遇到隘路、小桥等等都要减慢速度甚至停下来等待,羁旅沉重,大队伍走得并不顺利。
日夜颠倒,有的战士睡眠不足,甚至走着走着就靠在山道边睡过去了,而后面的战士也机械地跟着打起盹来,把队伍落下一大截,直到有清醒的战士发现了,才又匆忙地追赶大队伍。
“当月亮被云遮住,部队就要燃起火把行军。这种火把通常是一束劈开后又捆扎起来的竹子。有时还用松枝,还有盛满了煤油的竹筒。这时,无论是从山脚下仰视,还是从山崖俯视这条忽隐忽现、逶迤盘旋的火龙,那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但是,行军并不都是那么轻松美妙的。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战士们有时在自己的背上拴上白布条子,好让后面的同志看清楚跟上来。有时在危险的小山路上夜行军,后面的同志要将双手搭在前面同志的肩上,以防偏离那条狭窄的小道。这些小道经常是很滑的,如果一个人摔倒了,后面跟着的一班人也会摔倒,搞不好,有时还会从二百英尺高的陡崖上摔下去。”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自己的著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这样描述。
虽然红军还不知道要去向何方,但因为长征初期部队还行军在苏区的范围内,心情都还平静,特别是夜间行军倒也并不枯燥。一位红军干部后来曾告诉美国记者史沫莱特:“如果皓月当空,轻风拂面,夜行军也是很惬意的事,要是附近没有敌军,各个连队之间还要拉歌呢。”那时红军们唱的内容大概是“神圣的自由土地谁人敢侵?红色政权哪个敢蹂躏?啊!铁拳等着法西斯底国民党,我们是红色的战士。拼!直到最后一个人!”歌声在山谷中回荡,红军离苏区越来越远了。
P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