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家国/海上风丛书(海上风丛书)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文学理论,文学评论与研究,综合,
品牌: 陈国球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页码:337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7806785884
·条形码:9787806785881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丛书名:海上风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这是一本文学评论集。全书24万字,共分三辑:第一辑“已是惘然”收有7篇文章,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评论;第二辑“情迷家园”收有10篇文章,是对香港文学的评论;第三辑“水月镜花”收有5篇文章,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作者作为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对香港文学及香港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有着特殊的关切。因此本书具有浓厚地方性特色:首先在篇幅上第二辑占到全书的一半,其次在内容上,作者明显对两个“对立”的角度感兴趣,即中国文学史添加香港文学的过程和香港文学进入中国文学史的过程。通过对照,作者为我们揭示了许多过去被掩盖的双方对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异质文学的隔膜与偏见。
作者简介陈国球,曾任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东京大学访问学人,现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中国文学教授。著编有:《镜花水月》、《唐诗的传承》、《文学香港与李碧华》、《香港地区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国文学史的省思》、《感伤的旅程》、《文学史忆写形态与文化政治》、《书写文学的过去》(合编)、《文学史》集刊(合编)等。
媒体推荐书评
陈国球教授专治中国古典、现代文学史,见解独到,议论精辟,而陈教授对香港文学与历史的观照,尤其显现治学以外的家国深情。本书极能代表他持续“岛与大陆”间对话的视野和用心,值得郑重推荐。 ——王德威
听陈教授谈“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必须正襟危坐;看国球兄说镜花水月、比兴抒情以及“穿越时空的驰想”,可就舒服多了——可坐可卧,可观可赏。可话说回来,作为文学教授,长期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点“意乱”与“情迷”,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陈平原
作者治学,无古无今。沉潜日久,遂成高明。故不惟气性博雅而温蔼,并笔下文字也无涉岳峙云起一路,但旧学新识,汇于一炉,稠情古谊,见于言外。展诵之下,真让人顿生顾怀往事的慨叹。 ——汪涌豪
编辑推荐这是一本文学评论集。全书24万字,共分三辑:第一辑“已是惘然”收有7篇文章,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评论;第二辑“情迷家园”收有10篇文章,是对香港文学的评论;第三辑“水月镜花”收有5篇文章,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作者作为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对香港文学及香港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有着特殊的关切。因此本书具有浓厚地方性特色:首先在篇幅上第二辑占到全书的一半,其次在内容上,作者明显对两个“对立”的角度感兴趣,即中国文学史添加香港文学的过程和香港文学进入中国文学史的过程。通过对照,作者为我们揭示了许多过去被掩盖的双方对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异质文学的隔膜与偏见。
目录
序
已是惘然
从“惘然”到“惆怅”——试论《上元灯》中的感旧篇章
文本、言说与生活——《上元灯》再探
穿越时空的驰想——林庚诗初探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从“惘然”到“惆怅”》一文讨论的篇章,主要表现当前的“我”与记忆中的“我”于不同时间领域的经验世界如何交错纠结。这种今昔对照、“惘然”与“惆怅”往复回环的旋律,并没有在其他篇章中隐没,只是施蛰存要探索的经验世界不仅限于此,这种旋律有时退作背景,以衬托其他的主题前景。例如《桃园》一篇也有回忆感旧的部分,但其中的主题和《闵行秋日纪事》一样,都以知识分子如何被自己身陷的经验世界所制约,在面对书典以外的世界时作出种种反应为描写对象。
《上元灯》里许多篇章的开首部分都处理得非常精彩。譬如《扇》就巧妙地将小说耍展示的世界引入一个储存时间的抽屉之中①。《桃园》一篇则以“忘记”与“不典”的关系作引子。篇中的第一人称叙事者“我”,在向外乡人夸耀故乡松江上的土宜时,只能举出“四腮鲈”,而不是“黄桃”,因为“松江之鲈,毕竟是靠了苏东坡游了一趟而出名的”,而黄桃却因为“不典”而理应被人遗忘(第42页)。由“不典”而“忘记”正好说明知识分子意识世界的畛划。知识分子被“典”所支配,被他所能接触的文本世界所限制;书典以外的世界,只好被他悬置。[因此,“我”“忘记了世界上还有着这种好的德行”(第4:3页)、“忘记了”曾是同窗的桃园主人的“名字”(第45页)。]直至因偶然巧合,或者在未能幸免的境况下,置身于陌生的“不典”世界时,就会试图以原有的认知能力去消解当前的困惑。这在《闵行秋日纪事》一篇最为清楚。
《闵行耿日纪事》以传统典雅的悲秋情怀开始①;于时,“我”收到朋友“无畏庵主人”的来信:
小庵秋色初佳,遥想足下屈身尘市,当有吉士之悲,倘能小住一旬,荷叶披披,青芦奕奕,可为足下低唱白石小诗,扑去俗尘五斗也。
无畏 (第75页)
这位朋友仿佛只活在书册中。无畏庵是“荷叶”“青芦”伴唱“白石小诗”的世界;里面有的是“收集来的东洋小盆景”,“书斋里的数百种元明精椠书”,“从败落了的旧家”买到的太湖石……(第75页)。盆景、书册都是移根养殖的“典中”世界。对“我”来说,情绪上充溢的是“吉士之悲”,实际生活是“五斗俗尘”。无畏庵主人的邀请,就引领“我”开展了一段旅程:走进信中所宣示的文本世界。
于是他在旅途翻车后看到的是米莱的画幅(第78页)②;到闵行后,他闲着没事,缓步江滨,看到“渔船如落叶似的在荡漾着”(第81页),此地“静寂得如在中世纪神话里所讲到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