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宗岱选集(梁宗岱著译精华插图本)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散文随笔,中国当代,综合,
品牌: 梁宗岱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页码:327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801098110
·条形码:9787801098115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梁宗岱生逢乱世,经历了二十世纪最动荡的年代,始终不改诗人、学者之道,孜孜不倦追求真与美。除了大半生从事大学教育工作外,文学创作成就骄人,无论年青时代才气横溢的新诗,创作高峰期独具真知灼见的诗论,以至字雕句琢的多种外语文学翻译,都带有独特的个人印记,历久如新,光芒永在。
本集所选的作品跨越梁宗岱各个创作阶段,高峰期占的篇幅较多,分为诗词创作、文艺批评、译诗和译文四部分。所有文章都按照梁氏生前最后过目的版本重新校对,并补上必要的注释。
梁宗岱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教授,创作广及诗词、中外文学翻译和文艺评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有深刻的印记。由于历史原因,他的作品长期尘封,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零散重印。“梁宗岱著译精华插图本”系列全面汇集梁宗岱的主要作品,以满足文学爱好者的不同需要,并为学者专家提供一个可靠的版本。
本书为该系列中的一册,是一部综合文集,分为诗词、评论、译诗及译文四部分。
作者简介梁宗岱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教授,创作广及诗词、中外文学翻译和文艺评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有深刻的印记。由于历史原因,他的作品长期尘封,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零散重印。本系列全面汇集梁宗岱的主要作品,以满足文学爱好者的不同需要,并为学者专家提供一个可靠的版本。
编辑推荐梁宗岱生逢乱世,经历了二十世纪最动荡的年代,始终不改诗人、学者之道,孜孜不倦追求真与美。除了大半生从事大学教育工作外,文学创作成就骄人,无论年青时代才气横溢的新诗,创作高峰期独具真知灼见的诗论,以至字雕句琢的多种外语文学翻译,都带有独特的个人印记,历久如新,光芒永在。
本集所选的作品跨越梁宗岱各个创作阶段,高峰期占的篇幅较多,分为诗词创作、文艺批评、译诗和译文四部分。所有文章都按照梁氏生前最后过目的版本重新校对,并补上必要的注释。
梁宗岱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教授,创作广及诗词、中外文学翻译和文艺评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有深刻的印记。由于历史原因,他的作品长期尘封,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零散重印。“梁宗岱著译精华插图本”系列全面汇集梁宗岱的主要作品,以满足文学爱好者的不同需要,并为学者专家提供一个可靠的版本。
本书为该系列中的一册,是一部综合文集,分为诗词、评论、译诗及译文四部分。
目录
梁宗岱传略
纷纭万象中,皆见永恒美(刘志侠,卢岚)
第一辑 诗词选
晚祷
途遇
附:Souvenir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诗歌创作
梁宗岱是一位诗人。他创作的诗词有两本集子,第一本《晚祷》,收入新诗20首,第二本《芦笛风》,共有50篇词和6首十四行诗。
梁宗岱的中学时代正逢新文学狂飙乍起,16岁开始写新诗,发表在广州报纸上。1921年成为“文学研究会”会员后,作品转往上海《小说月报》刊登。1924年,商务印书馆辑录了这批新诗,以其中一篇诗题《晚祷》为名出版了单行本。
当年新诗仍在起步阶段,句法、用字、格式、韵律都嫌生硬,有待探索,芸芸作品少有差强人意的,或青涩幼稚,或淡然无味。梁宗岱的作品能够引人注目,主要因为流畅动听,诗意盎然。他善于抒写年青人的怅惘情怀,营造朦胧的诗境,少见平铺直叙,致力艺术创新,使用了一些象征和暗示手法,为了“获得一种更隐微更富于弹性的音节”而“系统地摒除脚韵”,所得结果却无损诗歌的音乐感。
《芦笛风》写于1941—1943年,一个当年大力鼓吹新诗的人,回头选择被视为过时的诗歌体裁,难免令人惊异。其实这不过是他对诗歌艺术追求的延续:“要用文字创造一种富于色彩的圆融的音乐”。他尝试过新诗和西洋商籁(十四行诗)的创作,“模糊地意识到白话这生涩粗糙的工具和我底信条或许是不相容的”,却又舍不得“放弃我这在沉默中磨练了二十多年的武器(新诗)”。直到有一天,他写下四句白话诗:
菊花香里初相见,
一掬笑容堆满面。
当时只道不关心,
谁料如今心撩乱?
反复沉吟之际,却发现和《六一词》里的《玉楼春》很相像,尤其平仄完全一致。于是他想:“就是词又怎样呢,如果它能恰当地传达我心中的悸动与晕眩?”他开始填词,“从韵生意”,三年间写下50首,连同之前创作的6首十四行诗一起结集以《芦笛风》为名,在1943年刊行。
他的追求无疑深受法国诗人和诗论家梵乐希(Paul Valery1871—1945,通译瓦莱里)的影响。1929年,他在发表梵乐希《水仙辞》译诗的同时,写了一篇《保罗·梵乐希评传》,详细介绍了这位带领他进入法国文学殿堂的大师。他在文中引述了梵氏的诗论,然后写道:诗,最高的文学,遂不能不自己铸些镣铐,做它所占有的容易的代价。这些无理的格律,这些自作孽的桎梏,就是赐给那松散的文字一种抵抗性的;对于字匠,它们替代了云石底坚固,强逼他去制胜,强逼他去解脱那过于散漫的放纵的。
梁宗岱找到的“镣铐”就是词的格律。当我们细读《芦笛风》时,可以发现作者并未受制于“镣铐”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