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当代文学文化研究书系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文学理论,文学评论与研究,综合,
品牌: 李杨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页码:370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532836932
·条形码:9787532836932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编辑推荐李杨的《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一书构成了与历史的诗学对话。是李杨继《抗争宿命之路》后的第二本专著。
全书分别解读了《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红岩》等共八部50年代到70年代的红色革命经典作品,分析透彻精辟,有些给人以茅塞顿开之感,有些解释则引人深思,这本书不禁是当代文学专业的重要收获,对想了解这一段历史、文学与文学史的人也会很有启发。
目录
第一章 《林海雪原》
——“革命通俗小说”:“传统”与“革命”的融合、分裂与冲突
一、“英雄”
二、“儿女”
三、“鬼神”
四、“旧瓶”与“新酒”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活脱脱是吴承恩笔下的这位二郎神。超现实
的神魔争斗必然极大地简化现实斗争的复杂性,因此,这些活跃在林海雪原
的土匪无论外表和行为多么凶顽,由于总是无法逃脱神布下的法网,因此始
终无法给人带来真正的恐怖感,难怪有批评者认为小说美化了艰难的剿匪斗
争。然而,这种超现实的传奇性显然并非出于作者的艺术虚构,而是传统神
魔小说特有的“邪不压正”的伦理原则的体现。
中国文学中的神怪题材自六朝志怪始,经唐代传奇以至明清神魔小说长
盛不衰,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神怪题材具有
其他题材所没有的独特的趣味性。对于小说来说,所谓审美价值在很大程度
上指的是趣味性,人们可以在这里发现一个奇妙之境,它或者以艺术的手法
再现现实的人生,或者以迷离的色彩展示神鬼的世界,使人得到极大的乐趣
。中国古代士大夫阶级向来鄙视小说创作,认为小说是雕虫小技而不足道;
即使对于这种新颖的独特文体有所爱好,也不过是在从事“经国大业”之外
的游戏翰墨。六朝志怪和唐代传奇中的神怪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内容的
怪异性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而受到欢迎的。明清神魔小说在象征性上有了很大
发展,变得更为丰富和深刻,同时仍然保留着浓厚的趣味性,有些作品不时
运用俳谐的笔法,使全书洋溢着喜剧的色彩。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
出《西游记》的作者禀性善谐谑,“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
,使神魔皆有神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鲁迅因此指出
《西游记》的写作突出了作者的“游戏”心理。“游戏”说显然是中国古代
小说观的一种反映。
《林海雪原》要以“神魔小说”的手法写现实的“革命”题材,不可能
不受“神魔小说”的“游戏”心态的干扰。以这种漫画式的笔法描写类型化
的人物,譬如将土匪刻画成妖怪,不但无法激起读者的恐惧感和仇恨,甚至
可能因此将反面人物喜剧化了。对这一点,批评家显然已经有所警觉。冯仲
云指出:“小说里面的敌人,也写得过分夸张,一个个古怪离奇,像神话里
的妖魔。”结果不但不为读者憎恨,甚至被许多青年学生模仿。一位小学教
师指出:“孩子们摹仿《林海雪原》里的反面人物,是否他们从心里爱这些
人物呢?肯定是不成功的,没有起到反面人物的反面教育作用,没有使孩子
们对这些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