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伊斯兰教史/世界宗教研究所文库(世界宗教研究所文库)

伊朗伊斯兰教史/世界宗教研究所文库(世界宗教研究所文库)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特别声明:本站仅为商品信息简介,并不出售商品,您可点击文中链接进入淘宝网搜索页搜索该商品,有任何问题请与具体淘宝商家联系。
  參考價格: 点此进入淘宝搜索页搜索
  分類: 图书,宗教与术数,伊斯兰教,
  品牌: 王宇洁

基本信息·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页码:192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227031705

·条形码:9787227031703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丛书名:世界宗教研究所文库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书正是想通过对16世纪以来伊朗伊斯兰教历史的追溯,展现其独特面貌背后的内容;并对今天在世界范围内观察伊斯兰教时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作出解答,即历史上曾经孕育出灿烂的非伊斯兰文化的伊朗,如何转变为今日什叶派穆斯林的精神祖国?原本产生于阿拉伯地区的什叶派,如何在今天常被认为是“伊朗式”的伊斯兰教?在20世纪后期中东地区伊斯兰复兴的浪潮中,为何唯独以什叶派穆斯林为主体的伊朗发生了伊斯兰革命,并能够在伊玛目隐遁的状态下,在当代建立一个教法学家治理的伊斯兰政府?

本书的导论是对什叶派伊斯兰教所作的一个概述,对什叶派在借助伊朗这个国家发展壮大之前的历史进行了阐述,时间跨度从什叶派传系的第一位伊玛目阿里开始,到15世纪萨法维人在伊朗建立什叶派王朝、以隐遁伊玛目之名进行统治前。同是还对什叶派伊斯兰教的教义、教法学、宗教体制进行了介绍。第一章到第四章基本是按照萨法维王朝、恺加王朝、巴列维王朝到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时间顺序展开的,从什叶派在伊朗被确立为国教始,到20世纪后期它再次被确立为国教止,对宗教与伊朗的政治命运之间互相形塑的关系作了梳理。第四章还对同样有什叶派穆斯林的邻国,包括伊拉克、黎巴嫩进行了比较研究。以王朝更迭为主线展开历史陈述,与什叶派伊斯兰教在伊朗奠基、发展、受到贬抑,并再次兴盛的节拍相吻合。结语部分从历史和理论角度出发,对爆发伊斯兰革命并成功建立政教合一政体的原因予以分析,为思考伊斯兰教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提供参考。

附录“十二伊玛目生平”根据作者的资料整理而来,可供研究者和有兴趣的读者参阅。

作者简介王宇洁,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发表伊斯兰教研究的论文“当代政治伊斯兰的走向”、“教法学家的统治:历史渊源及现实困境”、“伊斯兰教什叶派两大教法学派之争”等十数篇。另有译著三部出版:《当代学术入门:伊斯兰教》(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01年)、《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三联书店,2003年)、《世界宗教》(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编辑推荐本书正是想通过对16世纪以来伊朗伊斯兰教历史的追溯,展现其独特面貌背后的内容;并对今天在世界范围内观察伊斯兰教时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作出解答,即历史上曾经孕育出灿烂的非伊斯兰文化的伊朗,如何转变为今日什叶派穆斯林的精神祖国?原本产生于阿拉伯地区的什叶派,如何在今天常被认为是“伊朗式”的伊斯兰教?在20世纪后期中东地区伊斯兰复兴的浪潮中,为何唯独以什叶派穆斯林为主体的伊朗发生了伊斯兰革命,并能够在伊玛目隐遁的状态下,在当代建立一个教法学家治理的伊斯兰政府?

本书的导论是对什叶派伊斯兰教所作的一个概述,对什叶派在借助伊朗这个国家发展壮大之前的历史进行了阐述,时间跨度从什叶派传系的第一位伊玛目阿里开始,到15世纪萨法维人在伊朗建立什叶派王朝、以隐遁伊玛目之名进行统治前。同是还对什叶派伊斯兰教的教义、教法学、宗教体制进行了介绍。第一章到第四章基本是按照萨法维王朝、恺加王朝、巴列维王朝到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时间顺序展开的,从什叶派在伊朗被确立为国教始,到20世纪后期它再次被确立为国教止,对宗教与伊朗的政治命运之间互相形塑的关系作了梳理。第四章还对同样有什叶派穆斯林的邻国,包括伊拉克、黎巴嫩进行了比较研究。以王朝更迭为主线展开历史陈述,与什叶派伊斯兰教在伊朗奠基、发展、受到贬抑,并再次兴盛的节拍相吻合。结语部分从历史和理论角度出发,对爆发伊斯兰革命并成功建立政教合一政体的原因予以分析,为思考伊斯兰教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提供参考。

附录“十二伊玛目生平”根据作者的资料整理而来,可供研究者和有兴趣的读者参阅。

目录

前言

导论 什叶派概述

第一节 从政治分野到教派分化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黎巴嫩

黎巴嫩的民族构成较为单一,但宗教结构却非常复杂。1943年黎巴嫩独

立后按照教派主义原则对国家权力予以分配。统一国家的建立对黎巴嫩发展

有利,但教派分权制本身的负面影响也很明显。它强化了教籍高于国籍、宗

派利益高于民族利益的认识,削弱了国家的权威,影响了政治的稳定,成为

日后黎巴嫩政局动荡的主要原因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黎巴嫩国内国外形

势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成为黎巴嫩什叶派有组织的政治斗争的肇端。

从国内来看,主要是什叶派人口增长较快,成为国内第一大社团,要求

改变原有的权力分配体制。但是这一要求遭到处于有利地位的基督教社团的

抵制。同时,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前半期,黎巴嫩社会和经济发展较快,

贫富差距日益加剧。在国家体制中占优势的基督教马龙派和伊斯兰教逊尼派

,利用政治上的优势为本派谋取利益,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分化。而什叶派社

团聚居的贝卡爷地和黎巴嫩南部仍然是贫瘠、偏远的农业区,政府很少投资

开发。随着社会的变迁,一些原来生活在封闭的小社团中的什叶派穆斯林有

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而他们又只能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可以说,什叶派

社团是所有宗教社团中经济上最落后、政治上最分散的。①他们缺乏参与政

治的传统,没有自己的宗教一政治组织。

但是,黎巴嫩的问题远比其他国家复杂。什叶派穆斯林还要面对随着地

区冲突而来的矛盾和斗争。其中最重要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色列

对黎巴嫩南部的大规模入侵。以色列的入侵。一方面赶走了巴解游击队,使

什叶派如释重负,另一方面又使什叶派感到屈辱,受到威胁。在巴解游击队

和以色列坦克的威胁下,什叶派建立自己政治和武装组织,提高自己政治地

位的愿望日益强烈。内忧外患错综复杂,各种矛盾不断激化,什叶派开始参

与,到政治斗争之中,逐步成为黎巴嫩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阿迈勒

运动(Amal)是黎巴嫩什叶派参与政治斗争的一个标志。1974年,什叶派教职

人员穆萨·萨德尔组建了秘密的群众性组织“被剥夺者运动”。最初这是一

个非军事的政治组织,什叶派社团借此进行合法的斗争。1975年黎巴嫩内战

全面爆发后,该组织以“黎巴嫩抵抗组织”的名称公开活动,并建立武装。

其名称的缩写音译“阿迈勒”,正好构成阿拉伯语“希望”一词,所以又被

称为“希望运动‘阿迈勒运动”。阿

……[看更多书摘]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