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学

分類: 图书,哲学,中国哲学,近现代当代哲学,
品牌: 冯友兰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三联
·页码:224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7108026783
·条形码:9787108026781
·包装版本:1
·装帧:精装
·开本:0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新理学》作者冯友兰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北京大学毕业后赴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九二八至一九五二年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一九五二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作者简介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县人。曾就学于北京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28年起,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务会议主席等职。20世纪30年代初,他完成了两卷本《中国哲学史》,该书多次重印,为国内外学习中国哲学的标准教科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经长沙迁至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冯友兰任西南联大哲学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并于颠沛流离之中完成了“贞元六书”,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他受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之邀赴美讲学,在此期间用英文著有《中国哲学简史》,该书的语言风格及思想涵蕴别具风采,深受外国读者欢迎,先后有法、意、日、韩等12种语言的译本出版。1949年后,冯友兰辞去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和校务委员会主席之职。1952年院系调整后转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经历了多年的风雨曲折,他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又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
20世纪40年代的“贞元六书”构成了冯友兰的新理学体系。在抗战时期,中华民族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民族危机,而冯友兰在撰写六书时,怀抱了抗日战争必定胜利的信念,坚信中华民族一定能战胜困难复兴起来。他把当时的情形称为“贞下起元”,把这六部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又称“贞元六书”。所谓“贞下起元”就是冬尽春来,表示最大的困难正在渡过,新的发展即将到来。“贞元之际”的提法充分显示出冯友兰以哲学创作的方式自觉参加民族复兴大业的努力。
1949年以后,冯友兰的“贞下起元”这一信念发展为“旧邦新命”的提法。“贞下起元”着重于民族生命一阳来复的转折点,强调了对民族生命的信心,有强烈的现实意味;“旧邦新命”则脱胎于“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充满了通观古今的历史感。1980年,《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出版,他在自序里说:“解放以后,我时常想,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我要把这个特点发扬起来。”
编辑推荐“冯友兰作品精选”收入作者大部分重要论著,由三联书店分两辑出版。先行付梓的第一辑七种是:《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上六种即“贞元六书”)和《南渡集》;这几部书写于1938年到1946年间。此次是首次以单行本形式刊行。 《新理学》就是该精选作品中的其中一部。
目录
自序
绪论
(一)新理学与哲学
(二)哲学与科学
(三)思与辩
(四)最哲学底哲学
(五)哲学与经验
(六)哲学之用处
(七)哲学之新与旧
第一章 理 太极
(一)实际与真际
(二)类
(三)全
(四)理
(五)形上 形下
(六)太极
(七)“物物有-太极”
(八)“理-分殊”
第二章 气 两仪 四象
(一)气及真元之气
(二)道家所说之道
(三)“无极而太极”
(四)所谓气一元论
(五)时空及理气先后问题
(六)两仪
(七)四象
第三章 道 天道
(一)道及天道
(二)道之六义
(三)十二辟卦圆图
(四)先天后天
(五)反,复, 日新
(六)循环底日新
(七)进退底日新
(八)损益底日新
(九)变通底日新
(十)“未济”
第四章 性 心
(一)性与命
(二)义理之性,气质之性,气质或气禀
(三)正性,辅性,及无干性
(四)性善性恶
(五)人性是善是恶
(六)情,欲
(七)道心,人心
(八)心
(九)“心统性情”
(十)宇宙底心
(十一)宇宙底心及宇宙的心
第五章 道德 人道
(一)道德之理
(二)社会之理及各种社会之理
(三)不道德底道德行为
(四)君子小人
(五)革命之道德底根据
(六)仁
(七)义,中,经权,王霸
(八)礼
(九)智,良知
(十)信
第六章 势历史
(一)势与因之而成之事物
(二)社会制度与思想
(三)社会制度之好坏
(四)无为
(五)历史
第七章 义理
(一)何为义理
(二)是非
(三)本然命题与实际命题
(四)本然系统与实际系统
(五)哲学系统与各种哲学系统
(六)从哲学看宇宙及从宇宙看哲学
(七)哲学与道统
第八章 艺术
(一)技与道
(二)比,兴,风格
(三)艺术作品之本然样子
(四)本然样子之一与多
(五)对于艺术作品之实际底评判
(六)艺术之教育底功用
第九章 鬼神
(一)张横渠所谓鬼神
(二)鬼
(三)鬼神之际
(四)魂魄
(五)神
(六)以鬼为神
(七)命运
(八)宗教
(九)祭祀
第十章 圣人
(一)才人
(二)才人与圣人
(三)格物,致知,知天
(四)穷理,尽性,事天
(五)道家之浑沌
(六)宇宙底心
……[看更多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