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非洲踏寻郑和路)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散文随笔,中国当代,综合,
品牌: 李新烽
基本信息·出版社:晨光出版社
·页码:310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7541425443
·条形码:9787541425448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作者简介李新烽,博士,《人民日报》记者。1960年9月出生,陕西省渭南市人。1981年毕业于西安外语学院英语系,后留校王作。198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获法学硕士学位。1987年至199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部工作,兼任陕两人民广播电台驻京记者,曾获该台好新闻比赛一等奖;1993年赴英留学,获英国威尔士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95年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同年调入从民日报》社。1998年至2005年任《人民日报》社驻南非首席记者,主管非洲南部、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报道,足迹遍布20一多个非洲国家。2000年以优秀论文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02年获中国国际新闻奖二等奖,2003年获《环球时报》特殊贡献奖。第八届全国青联委员,两度被评为《人民日报》社先进个人。
媒体推荐书评
他用笔向世界展示了一段悲壮美丽的中国历史,为中国历史续补了一
页悲壮美丽的篇章。当我读着“中国‘泰坦尼克号”’、“帕泰村长说海
难”、“海里捞出‘双龙坛’”、“融人中国大家庭”、“他们人人姓‘
中国’”……等等章节时,真有一种惊心动魄、目迷神眩之感,从内心喊
出一声:壮哉郑和!卓矣新烽!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
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人民日报》原总编辑 范敬宜教授
新闻史上的名篇《西行漫记》、《中国的西北角》等,教育和鼓舞了
一代又一代新闻工作者。新烽继承并弘扬了老前辈的光荣传统。他的《非
洲踏寻郑和路》一书,就是向老前辈交上的一份出色的答卷。……当读者
翻开这部有人有事有情有景有义有趣的大书来,随着作者一路“踏寻”去
,会有恨不能一口气读完之感。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人民
日报》原副总编辑 于宁教授
根据我的查证,《非洲踏寻郑和路》是我国调查研究郑和下西洋到达
非洲的第一本著作,系统、全面、生动地论述了郑和船队在非洲的行踪及
其留下的遗迹和产生的影响,提供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本书填补了
非洲研究,特别是中非关系史研究的一个空白。
——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 陆庭
恩教授
李新烽是报道肯尼亚帕泰岛郑和船队水手后裔、发现“中国学生”姆
瓦玛卡的第一位中国记者。……该书的出版,为我们填补了郑和研究中的
一项空白。为进一步研究郑和、了解郑和航海与非洲的关系,认识郑和在
非洲的影响,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是献给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一份
珍贵的礼物。
——著名郑和研究专家、国家纪念郑和下西洋筹备领导小组顾问、国
际郑和文化研究中心(马来西亚)主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郑
一钧教授
编辑推荐李新烽是报道肯尼亚帕泰岛郑和船队水手后裔、发现“中国学生”姆瓦玛卡的第一位中国记者。本书是李新烽深入18个非洲国家踏寻当年郑和船队足迹的真实记录。书中以大量丰富、翔实、生动的第一手资料,讲述了郑和“舟师”当年在非洲留下的遗迹,特别是肯尼亚东部小岛上郑和船队水手后裔鲜为人知的生活,拉近了郑和下西洋与现今的时空距离,同时向读者展示了非洲大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为进一步研究郑和、了解非洲开辟了一个新视野。是献给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目录
序A 谁道报人无“郑和”
序B 引人入胜的“踏寻”
序C 独特的研究视角
序D 六百年后有新篇
第一章 北上帕泰岛
第一节 船队后裔居非洲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2003年11月16日,一只木船乘风破浪行驶在印度洋上,围绕着帕泰岛
附近的上加岩石来回巡视,船内安装的搜寻海底世界的专业仪器——“声
呐”随着海底状况的变化不停地变换着数字,船上的六个人各司其职,分
头忙碌着。我们一行六人——两名中国人、两名南非白人潜水员和两名当
地黑人船夫,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寻找当年郑和船队的一艘沉船,同
舟共济,头顶烈日,航行在茫茫大海上。我曾心中暗想,是郑和让我们这
几位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人走到了一起,来到了海上,这恐怕是他这位
伟大的航海家当年始料难及的。
这是我第三次来到拉木群岛,第三次乘船来到这个传说中郑和船队的
一艘宝船触礁沉没的海域。2002年3月,我第一次来采访。一年后的2003年
3月4月,《环球时报》以五个整版的篇幅连续刊登了《寻找郑和船队的后
裔》的独家报道。与此同时,《人民日报》分四次连载了《踏寻郑和足迹
》的报道。这两组报道第一次向读者披露了郑和船队当年的一艘船只在东
非沿海一带沉没的史实,引起读者的普遍兴趣,在国内外反响强烈。包括
台港地区在内的国内不少媒体转载了这两组报道,特别是《环球时报》的
连载。
报道发表后,国内外数家企业、新闻媒体纷纷与记者联系。中央电视
台表示出拍摄有关纪录片的意向。南非金巢国际集团、中国南非文化传播
公司和杭州楼兰亭科学探险有限公司等均表示愿意寻找和打捞郑和船队当
年的那艘沉船。他们认为:李新烽记者为了寻找郑和船队的后裔,花四年
时间冒着危险两次跨国采访,探访了帕泰岛上中国人建造的古老西游村,
得到了第一手真实材料,有助于深化郑和研究。由于郑和下西洋至今还留
有不少难解之谜,特别是现今尚未找到一艘郑和下西洋所用的完整船只,
如果能将沉没帕泰岛附近的那艘沉船打捞上来,对沉船先验明正身,再全
面研究,必将对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史学、考古、探
险、航海、造船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了解中外交流、特别是中非友好交往
,重新认识中华民族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上做出的巨大贡献具有现实意义。
这三家公司还分别制定了“东非帕泰岛探险考察项目”的总体策划。
策划提出了宏大目标:以实地考察、探险打捞为主线,拍摄有关纪录片和
电视连续剧,写作出版《整合沉船之谜》长篇纪实文学,举办《踏寻郑和
的足迹》大型摄影图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