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分類: 图书,哲学,中国哲学,先秦哲学,儒家哲学,综合,
品牌: 子思
基本信息·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页码:305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9787806999783
·条形码:9787806999783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所作,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经宋代大儒朱熹注解后,《中庸》便成为独立的儒学经典,与《大学》、《论语》和《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它成为后世读书人争名科举、求取功名的必读书,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作为平民的哲学,其核心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忠恕宽容之道,是对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传承和发挥。其行为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从而达到”中庸”的和谐境界。
媒体推荐《申庸》是《札记》中的一篇,经过宋代大儒朱熹注解,它便成为了独立的儒学经典,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它成为后世读书人争名科举、求取功名的必读书,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庸之德至矣,而其义微矣。首章以性、命、道、教,明中庸之义;以戒惧谨独,明执中之道;以中和,明体用之一贯;以位育,明仁诚之极功。
——宋·黎立武
忧深言切,虑远说详。
——宋·未熹
编辑推荐《中庸》是不偏不倚的立身处世哲学,有折不扣的太平和合境界
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的儒家哲学经典
目录
第一章 天地之化本子中和
第二章 世界观的选择——中庸之道
第三章 道德的最高标准
第四章 凡事在于把握好微妙的限度
第五章 并非道不可行
第六章 敦厚中正
第七章 拙守中庸,勿陷牢笼
第八章 愿美德长驻我们的心中
第九章 可望而不可即的至高境界
第十章 谁是真正的强者
第十一章 固守正道,不屑炒作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广大而深微
第十三章 道,深含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第十四章 君子之行,安然守正
第十五章 从最基本处做起
第十六章 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第十七章 生命取决于奋斗
第十八章 肩负起我们的使命
第十九章 礼法制度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第二十章 治理国家的最基本的方法和原则
第二十一章 诚是天地至德
第二十二章 天道至诚
第二十三章 专一于一个方向的深入
第二十四章 至诚昭示天地
第二十五章 诚就是无私地宽恕与包容
第二十六章 至诚无疆
第二十七章 行乎中庸,进退自如
第二十八章 以礼规范我们的行为
第二十九章 以事实证明我们的德行
第三十章 天时、地利与人和
第三十一章 至圣之德广大如天
第三十二章 至诚之道浑厚如大地
第三十三章 中庸,天地万物运行的最高境界
……[看更多目录]
序言万物及岁月存在的方式
天地之间,流淌着浩荡不息的时间长河。
万物在时间的长河中涤荡。人生在岁月的浪花中经受洗礼。
而这一切的存在,都固守着千古不易的法则,不论是以怎样的姿态面对。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正道,包容万物。万物生存,为我所用。人之所思所为,只是在于“时中”。就是说,是否在适当的时间做出了合适的行为。其实,万事皆然,有句成语“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就是绝妙的描述,没有永远不变的哲理,唯有世界的存在。
“中庸”就是一种存在,是一种天地间人与万物生存所依附的关系。是时间和空间的完美。是包容,也是利用。借天地间的一切,为“我”所用。
因为“用”,所以就有了方向的不同、效果的差异、初衷的善恶,于是就有了占有与平衡。自然就产生了世间的纷争,也就有了所谓的君子与小人:君子就在于“时中”,而小人失于“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君子与小人互为依存。这世间需要精英,也同样要有平民的生存。在高高的尖塔下面,是深厚的泥土基础。
对于人的行为,“我”与“非我”的共处。无论“中”与“不中”。天地都以其博大的胸怀给予包容。重要的在于修养,在于修养是否纯正。是否出于“诚”。“诚”就是“成”,努力成全他人,最终成就自己。子曰:“己欲达而达人。”“天地至诚”,至诚则无欺。
真理是理所当然的存在。而谬误也必然有其立足之地。然而说到底,处在这里和位于那里,正面和背面,正确或是错误,“我”与“非我”,都是天地间的存在,都是包容在天地间的存在。
《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关于人生哲学的大书,是修己用世的最高道德标准,是指导人们进行人生实践的理论教科书。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旧时学者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所作,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但是根据历代学者的考证,认为现存的《中庸》是秦汉时期儒家修订整理的作品。特别是经宋代大儒朱熹注解,《中庸》成为独立的儒学经典,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合称“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必读书,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是经世致用的学问。
《中庸》作为平民的哲学,其核心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是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在处理人与人交往的社会关系上要求符合于“中庸之道”,其行为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从而达到“中庸”的和谐境界。这种境界的修养,来源于内心的“诚”。就是要怀着“诚敬”之心,不懈地进行主观心性的修养。在修养的方法上,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锲而不舍的勤奋精神,从而达到“至诚”的境界。
文摘插图:
朱子说:北方风气刚劲。故以果敢之力胜人为强,强者之事也。
【札记】英雄,荣耀与自由
每一个时代都有体现它的精神的英雄,都有它的光荣,都有它的辉煌。
在三国故事中,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在他的眼中,所谓英雄,是指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人。
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降;大的时候能兴云吐雾,小的时候能隐身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现在正值春深,龙乘时变化,就像人得志而纵横四海一样。龙可比世之英雄。”
而英雄,总是与显赫的荣誉、辉煌的业绩分不开。
无论曾做出了多么辉煌的业绩,无数个英雄最终都七零八散地跌落在尘埃之中,只有天地永在。
能够长久留在后世人们心中的英雄又有几个?一切都是虚无,一切最终都会被遗忘,只有尘土和无边无际的大地长存。
那些写在过去的史册上的英雄们,曾几何时,总是试图让后世的人们永远传颂他们的业绩,永远铭记他们齣名字,并世世代代瞻仰他们。然而,如今他们的坟茔上荒草萋萎,人们早已把视线转移。那些当年显赫一时的名字已失去了当初的风采。
曾经的胜利和喝彩声,早已随着岁月远逝,而那些曾经承载了荣耀的陈迹也已经剥蚀,颂诗在传唱了一段后,戛然而止了,又换上了新曲。岁月无声地翻过它的书页,进入下一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