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历史地理研究
分類: 图书,科学与自然,地理学,地理学理论,
品牌: 马保春
基本信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页码:336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7501023433
·条形码:9787501023431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0开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山西汾涑流域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历史地理研究”(编号:02BZS014)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晋西南汾涑流域早期考古文化的历史地理研究”(编号:40271031)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马保春,汉族,1975年生于甘肃天水。1999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2005年在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从事先秦历史地理、北京历史地理、古文字学等方向的研究。曾发表《由楚简(荣成氏)看汤伐桀的几个地理问题》、《晋汾隰考——兼说晋都新田之名义》、《晋曲沃考》等学术论文十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晋国历史地理研究的意义
一 晋国疆域核心区--晋南、晋西南是中华文明起源地之
二 晋国历史地理的系统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三 晋国历史地理是包括晋国史、晋文化考古等在内的晋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总结晋国历史地理方面的成果是晋文化研究向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
第二节 目前晋国历史地理的研究状况
一 晋国历史地理研究的总体现状
二 几个讨论较多的晋国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范围界定
一 时间界定
二 空间界定
三 研究内容及相关说明
1.主要研究内容
2.研究的深人层次及相关说明
第四节 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材料获取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三 材料汲取
第一章 晋国疆域范围内的地理状况
第一节 晋国疆域范围内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 地质状况(晚新生代以来)
1.临汾地区
2.运城地区
二 晋国疆域范围内的地貌概况
三 西周至春秋战国之交晋国疆域范围内的自然地理状况
第二节 晋国疆域范围内的政区地理沿革
一 郡县制以前晋地历史地理状况
1.传说时代
2.都鄙制和分封制时期
二 晋国设县以后晋地政区地理沿革
1.春秋战国时期
2.汉--清时期
第二章 晋国疆域范围内的地理单元分区
第一节 以自然地貌特征为标准的分区
第二节 自然地貌特征和人文因素相结合的地理单元分区
一 前人在地理分区上的研究
二 我们对晋国疆域核心区所做的地理单元分区
1.峨嵋岭一绛山一线在地理分区中的作用
2.晋国疆域核心区的地理单元分区
第三章 叔虞封唐的历史地理问题
第一节 始封前的晋南及晋西南
一 传说及夏商时期
1.传说时代
2.夏商时期
二 商周之际
1.史籍所反映的晚殷、商周之际晋西南的人文地理形势
2.甲骨文材料反映的晚殷晋西南政治地理形势
3.叔虞封唐之前晋西南、晋南的国族
第二节 晋始封地研究
一 晋始封地研究史
1.先秦时期有关叔虞封唐的文献记载
2.秦汉--南北朝时期
3.隋唐--宋元时期
4.明清时期
5.近代(辛亥革命)以来
二 考古工作深入以来学者对晋始封地的认识
第四章 晋国的都城和县邑
第一节 晋都城
一 前人对晋都数量及其迁徙的认识
1.考古学兴起以前的认识
2.山西省考古工作深入开展以来学界关于晋都问题的讨论
二 我们对晋都问题的探讨
1.唐地考
2.曲沃辨
3.绛、翼
4.晋都新田及其名义
5.晋都的嬗变
第二节 晋国县制的概况
一 晋县及其数量
二 晋县的分布
1.文献所见晋县
2.由古文字资料所反映的三晋置县透视春秋晋县
第五章 晋卿大夫和其他族姓的地理分布
第一节 晋六卿的封邑及领地
一 晋范氏
1.晋范氏的由来
2.范氏先后所拥有的地域
二 晋中行氏及其领地
1.中行氏之由来
2.中行氏领地
三 知(智)氏之由来与其采邑
1.知(智)之由来
2.知氏的采邑
四 赵氏及其领地
1.赵氏的由来及其世系
2.赵氏的城邑及领地
五 韩氏的由来及其地域
1.韩氏的由来及其世系
2.韩氏的采地
六 魏氏的由来和领地
1.魏氏的由来及其世系
2.魏氏的封邑和居地
第二节 晋六卿以外卿族或族姓的地理状况
一 晋祁氏
1.祁氏之由来及其地望
2.祁氏之食邑
二 羊舌氏及其领地
1.羊舌氏之来历
2.羊舌氏采邑
三 董氏及其居地
四 先氏的概况
五 柏(伯)氏的概况
六 狐氏的概况
七 箕姓的概况
八 籍姓的概况
九 蒯姓的概况
十 令狐氏的概况
十一 栾氏的概况
十二 郤氏的概况
十三 胥氏的概况
第六章 晋国的疆域和交通状况
第一节 晋国疆域的变迁
一 叔虞初封至武侯、穆侯时期
二 穆侯以降至文公时期
1.晋穆侯、晋文侯时期
2.晋昭侯、晋武公、晋献公时期
3.晋惠公、晋文公时期
三 晋襄公、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时期
四 晋平公、晋昭公、晋顷公、晋定公时期
第二节 晋国交通古道的地理分布概况
一 叔虞初封时自宗周至唐的可能路线
二 晋国与外界联系的通道
1.晋西南西面三条渡河通道
2.晋西南南向渡河通道
3.晋地南出的道路
4.晋地东去的道路
5.晋地南北向道路
6.晋吴往来之道
三 晋国内部的通道
1.晋西南东面的交通
2.晋地南北向道路
3.晋西南与晋东南的交通联系
4.晋邦之地与南阳、东阳之交通
四 晋公子重耳出亡路线考
第七章 晋国军事地理简况
第一节 战争地理
一 晋献公以前战争的地理分布
二 晋献公、惠公、怀公时期战争的地理分布
三 晋文公至晋成公时期战争的地理分布
四 晋景公、厉公、悼公、平公四世复霸前后战争的地理分布
五 晋昭公、顷公、定公、出公时期战争的地理分布
六 晋余世战争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 会盟和大蔸(搜)地理
一 会盟地点的地理分布
二 大蔸(搜)地理
结语
附录一 晋国有铭青铜器一览表
附录二 本书所引用甲骨金文书目及简称
参考文献及论文资料
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二我们对晋都问题的探讨
上述研究者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所做的研究工作,在某些方面都有很合理的论证,我们结合他们的论证,做了一些总结和思考,今略陈述于下:
1.唐地考
叔虞封唐之唐,既是国名,又是邑名。周成王灭唐而封叔虞,则其受封之地很可能就是唐地。
有关唐地的问题,山西考古工作全方位开展后,特别是在天马一曲村遗址发现以来,主要有两派观点,一种意见认为天马一曲村遗址的所在就是叔虞初封的唐,与之相反的意见是这里不是唐地,但可能是后来晋国的某一都城。我们认为,天马一曲村遗址内的晋侯墓地,只是一处晋侯墓地而已,并不一定要把它和晋国的某一都城联系起来考虑。有鉴于新田和柳泉墓地的地理方位,道里远近约为25里;今曲沃、翼城境内有可能的几个晋都所在地与北赵晋侯墓地的距离不是太远(北赵墓地距苇沟一北寿古城约25里,距南梁古城约35里,距安鹄村约35里),所以,我们认为,在此范围内,不管是生活在哪个晋都的晋侯,都可能以归葬先祖兆域的理由葬于北赵晋侯墓地。所以不能以在晋侯墓地发现某位晋侯的墓,就轻易判断这位晋侯不曾迁都。
我们知道,20世纪末邹衡先生、李伯谦先生都是持天马一曲村遗址为唐地之说的,而田建文、谢尧亭、王立新等先生持否定意见。其中田建文先生于1994年在《晋国早期都邑探索》一文中明确提出叔虞初封地——唐还没有找到。陶正刚先生认为“晋国早期都城‘唐’应该是在天马一曲村遗址附近。霍山以南的洪洞、临汾、翼城、曲沃、新绛等地,应该是唐国的疆域,这和《史记•晋世家》‘封唐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的记载也是吻合的。”把唐国的都城唐定在天马一曲村附近,而非天马一曲村遗址本身,似乎是一种中和的意见。
后记侯仁之先生曾说:“一个青年能在三十岁以前抓住了他值得献身的事业……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我窃喜自己在年龄上还能和这句至理名言打个擦边球。
可以说,历史地理是我一直以来最热爱着的专业。1995年的夏天,我自天水东越陇山,来到了八百里秦川上古都西安,踏进了陕西师范大学的校门,就在这一年,我生平第一次接触了“历史地理”这门学科,当时我对“她”真可谓是一见钟情。四年大学生活中,“她”也一直是我形影不离的朋友。
2000年,我又东出潼关、绕太行而北,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来到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跟随唐晓峰教授继续学习历史地理。唐老师是个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又有西方理论素养的学者,在他平时对我的谆谆教诲和言传身教当中,我逐渐把注意力投向了先秦历史地理的学习,开始接触一些先秦历史地理资料,包括考古知识和古文字资料,并大量选修、旁听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相关课程。这一切使得我对先秦历史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是知之愈多,爱之愈深。而唐老师无疑是我的启蒙人和领路人,这个时候,我已经离三十岁不远了,静下心来一想,这不就是我值得为“她”献身、且会令我幸福一生的事业吗?
先秦历史地理的研究,前人有不少的成就,但是把西周初年分封的某一个诸侯国作为研究对象的工作还不多见。在整个中国疆域范围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全国范围内逐渐形成了几个主要的文化区域单元。一个诸侯国疆域所至就是一个由地理、环境和人文格局所共同确定的特定区域,所以,研究一个诸侯国的历史地理,实际上就是研究我国早期的区域历史地理。要全面了解先秦时期我国的历史地理状况,可行的方法就是首先要研究不同的地理区域,先分区研究,之后再统一整体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