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视野(湖畔讲坛系列丛书)(Humanistic Perspectives)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工具书,论文集,杂著,
品牌: 孙周兴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页码:550 页
·出版日期:2002年
·ISBN:7810830015
·条形码:9787810830010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湖畔讲坛系列丛书
·外文书名:Humanistic Perspectives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蔡元培先生一生数载旅欧研学,作为一代硕学通儒,曾经遍览欧陆各大博物馆,深研世界文明史的演变,甚至还是美学研究的专家。他深知艺术作为人文关怀的重要形态,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完备的知识和认知体系的意义。1912年4月,蔡元培在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发表了著名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了“注意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主张,并明确指出培养人才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个方面的要求。
编辑推荐吸纳人文科学思想,涵融当代艺术精髓;共建教育智性基础,同铸学院讲坛高度。
目录
许江:重建讲坛的高度(丛书总序)
孙周兴:我们如何接近事物?
倪梁康:图像意识的现象学
陈嘉映:无法还原的象
张志扬:现代性理论的检测与防御
杨大春:现代性与他者的命运
陆扬:德里达与艺术
朱立元:论本雅明的现代主义艺术观
张德兴: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与美论述评
马驰:卢卡奇与“新马克思主义”
王珉:神圣的艺术与美的神圣一蒂里希的宗教艺术观
陈学明:从性欲到爱欲——评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
张国清:无根基时代的精神状况——罗蒂反基础主义哲学观的思想轨迹
张岩冰:性别的旗帜与文学的探求
赵汀阳:关于后现代的一个非标准表述
潘知常:时尚的尴尬:不是我,是风——关于20世纪文化遗产的反省
杨成凯:词的文体特征和词的理解与阐述——周邦彦《兰陵王》公案评议
杨成凯:元理论分析及其在语言学中的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散论
方广铝:关于敦煌遗书的几个问题
方广铝:敦煌藏经洞封闭原因之我见
辛德勇:考据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从启蒙到反思
编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1928年3月216日,初春的西湖,天空中飘荡着浅浅的温润的绿色,一辆黄包车从西冷桥后边烟树婆娑的民合中匆匆而来,停在孤山前山的湖畔罗苑门前,车上走下来一位气度儒雅的瘦长老人,缓缓地走进罗苑狭长的楼门中。他正是时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来参加刚刚建成的国立艺术院的开学典礼。紧接着,他面对三十余位教职员、七十余位学生,语气深长地发表了题为《学校是为研究学术而设》的重要讲话:“大学院在西湖设立艺术院,创造美,使以后的人,都改其迷信的心为爱美的心,藉以真正完成人们的生活。”
蔡元培先生一生数载旅欧研学,作为一代硕学通儒,曾经遍览欧陆各大博物馆,深研世界文明史的演变,甚至还是美学研究的专家。他深知艺术作为人文关怀的重要形态,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完备的知识和认知体系的意义。1912年4月,蔡元培在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发表了著名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了“注意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主张,并明确指出培养人才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个方面的要求。
文摘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出身于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从小受犹太教的深刻影响;1912年进入弗赖堡大学攻读哲学,受到新康德主义影响;后又在慕尼黑、伯尔尼等大学就读,并获博士学位;1914年曾当选为柏林自由学生联盟主席,积极参与学生政治活动。踏上社会后,他就成为一名自由撰搞人进行写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本雅明结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1924年又结识了苏联女导演阿霞·拉齐丝(Asja Lacis)。在他们两人的影响下,本雅明认真阅读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及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等,思想发生重大转折,逐渐走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道路。1927年他访苏回国后与当时由霍克海默任所长的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每年为该所的《社会研究杂志》撰稿,成为事实上的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等都与他交往很深。1929年经拉齐丝介绍,他又同著名导演布莱希特建立了友谊,在艺术理论上深受其启示,也为其辩护。1933年,由于希特勒迫害犹太人,本雅明不得不逃亡巴黎,并继续为法兰克福学派撰稿。1940年本雅明本欲经西班牙转赴美国,参加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当时迁于纽约)的工作,不幸遭盖世太保追捕,于9月27日在西班牙一边境小镇自杀。
后记1928年,当蔡元培有感于当时中国政治腐败、学术凋敝而决心在杭州西子湖畔重新设立中国最高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的时候,他心目中早已形成了一个崇高的意念:熔铸中国现代艺术的学术品格,建立艺术的智性基础,以实现其以美育代宗教”的社会理想。因此,他在艺术院开学典礼上明确提出了“学校是为研究学术而设”的办学宗旨,希望艺术院的师生,以及所有中国严肃的艺术家,都能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学术品格的建设尽责尽力。他的这一思想通过林风眠、林文铮、潘天寿等老一代艺术家薪火相传,成为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的基本的学术传统。这是我们要感谢并可以告慰于先辈的。
正是秉承了这一思想,中国美术学院历来重视学术建设和积累,从而使我院师生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能以深厚的学术积累立于时代艺术的前列。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当代艺术从创作到理论的丰富和复杂,为美术学院的学术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这使我院几任院长,从萧峰、潘公凯到许江诸位先生,都敏锐地意识到,当代艺术的学术基础已大为拓宽,成为当代思想的一个有机部分,而不再仅仅是艺术内部的问题。所以,他们十分关注艺术在学理上的拓展和对其他人文学科思想的吸纳。正是在许江院长的直接关心和策划下,我们从1999年开始,邀请了国内数十位在不同人文学科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在我院连续举办了以“现代思想与艺术”为主题的系列学术讲座,力图使人们的创作、理论和教育,从中外现代学术思想中汲取有益的养料,共铸中国当代艺术的智性性基础,从而为中国艺术的未来艺术发展提供学理上的保障。我们把讲座的文稿辑集成册。付梓出版,就是希冀更多的人加到这个我们共同的事业中来。 最后,感谢所有百忙中应邀前来讲座的学者,感谢所有给予我们的讲座以关心和支持的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