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收藏与研究

分類: 图书,艺术,书法,书法作品,碑帖法书墨迹,
品牌: 宗鸣安
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页码:41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36820555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碑贴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碑贴研究是门集艺术、史料、文献、工艺以及目录学为一身的学问。《碑帖收藏与研究》共选历代碑帖一百八十种,重点是在汉、魏刻石之中。在这些碑帖中,有稀罕者,有常见者,层次各不相同。论说也有简有繁,但还算是言之有物。特别是对近数十年来所出土的一些汉魏碑石,做了较为详尽的考释。对一般读者来说,对刚刚介入碑帖收藏的人来说,《碑帖收藏与研究》无疑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外,该书于每篇文后,列出了碑帖在现行市场上的参考价格,这也是近代金石研究著作中少有的现象,这也是《碑帖收藏与研究》的特色之一。
目录
碑帖之美(代序)
前言
秦汉刻石部分
001 岣嵝碑 无刻石年月,传为先秦
002 石鼓文 约春秋战国时刻
003 秦琅琊台刻石 秦二世元年
004 秦泰山刻石 秦二世元年
005 秦峄山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
006 汉五凤刻石 西汉宣帝五凤二年
007 汉东海郡界域刻石 约西汉宣帝五凤年间
008 汉水衡都尉边达碑 西汉元帝永光二年
009 楚王墓第百上石 西汉武帝元鼎二年
010 汉侍廷里父老惮买田券 东汉章帝建初二年
011 汉七言诗摩崖 约东汉明帝章帝间
012 汉扬量买山地刻石 西汉宣帝地节二年
013 汉莱子侯刻石 新朝王莽天凤三年
014 汉(畜阝)君开通褒斜刻石 东汉明帝永平六年
015 汉大吉买山地记 东汉章帝建初元年
016 汉幽州书佐秦君神道阙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
017 汉朝侯小子残碑 约东汉中期
018 汉祀三公山碑 东汉安帝元初四年
019 汉中岳泰室石阙铭 东汉安帝元初五年
020 汉嵩山少室石阙铭 约东汉安帝延光二年
021 汉嵩山开母庙石阙铭 东汉安帝延光二年
022 汉黄肠石刻字 东汉顺帝永建二年
023 汉裴岑纪功碑 东汉顺帝永和二年
024 汉会仙友题字 东汉顺帝汉安元年
025 汉景君铭 东汉顺帝汉安二年
026 汉武梁祠画像题字 约东汉安帝、灵帝年间
027 汉石门颂摩崖 东汉桓帝建和二年
028 汉乙瑛碑 东汉桓帝永兴元年
029 汉李孟初神祠碑 东汉桓帝永兴二年
030 汉孔谦碑 东汉桓帝永兴二年
031 汉礼器碑 东汉桓帝永寿二年
032 汉刘平国摩崖刻石 东汉桓帝永寿四年
033 汉郑固碑 东汉桓帝延熹元年
034 汉淮源庙碑 东汉桓帝延熹六年
035 汉孔宙碑 东汉桓帝延熹七年
036 汉仓颉庙碑 东汉桓帝延熹五年
037 汉封龙山碑 东汉桓帝延熹七年
038 汉华岳庙残碑阴 约东汉末年
039 汉西岳华山庙碑 东汉桓帝延熹八年
040 汉鲜于璜碑 东汉桓帝延熹八年
041 汉武荣碑 东汉桓帝永康元年
042 汉鲁峻碑 东汉灵帝熹平二年
043 汉袁安碑 东汉和帝永元四年
044 汉三老讳字忌日记刻石 约东汉明帝永平年间
045 汉阳三老食堂画像题字 东汉殇帝延平元年
046 汉袁敞碑 东汉安帝元初二年
047 汉上庸长石阙题字 约东汉末年
048 汉杨著碑 东汉灵帝建宁元年
049 汉衡方碑 东汉灵帝建宁元年
050 汉建宁残石 东汉灵帝建宁元年
051 汉张寿残碑 东汉灵帝建宁元年
052 汉史晨前碑 东汉灵帝建宁二年
053 汉史晨后碑 东汉灵帝建宁二年
054 汉肥致碑 东汉灵帝建宁二年
055 汉夏承碑 东汉灵帝建宁三年
056 汉西狭颂摩崖 东汉灵帝建宁四年
057 汉孔彪碑 东汉灵帝建宁四年
058 汉杨叔恭残碑 东汉灵帝建宁四年
059 汉鄗阁颂摩崖 东汉灵帝建宁五年
060 汉司隶校尉杨淮表纪 东汉灵帝熹平二年
061 汉熹平《易经》残石 东汉灵帝熹平四年
062 汉仙人唐公房碑 约东汉灵帝熹平年间
063 汉闻喜长韩仁铭碑 东汉灵帝熹平四年
064 汉尹宙碑 东汉灵帝熹平六年
065 汉三老掾赵宽碑 东汉灵帝光和三年
066 汉三公碑 东汉灵帝光和四年
067 汉故议郎前超等题名残石 约东汉灵帝光和年间
068 汉娄寿碑 东汉灵帝熹平三年
069 汉耿勋碑 东汉灵帝熹平三年
070 汉校官碑 东汉灵帝光和四年
071 汉白石神君碑 东汉灵帝光和六年
072 汉曹全碑 东汉灵帝中平二年
073 汉张迁碑 东汉灵帝中平三年
074 汉赵圉令碑 东汉献帝初平元年
075 汉樊敏碑 东汉献帝建安十年
076 汉孟孝琚碑 约东汉桓帝永寿二年
077 汉益州太守高颐阙 东汉献帝建安十四年
078 汉射阳石门画像 约东汉末年
079 汉朱君长刻石 约东汉末年
080 汉君车画像题字 约东汉末年
魏晋南北朝部分
081 魏上尊号碑 魏文帝黄初元年
082 魏受禅表碑 魏文帝黄初元年
083 魏孔羡碑 魏文帝黄初元年
084 魏曹真残碑 魏明帝太和五年
085 魏范式碑 魏明帝青龙三年
086 魏三体石经 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
087 魏王基碑 魏元帝景元二年
088 吴九真太守谷朗碑 吴末帝凤凰元年
089 吴天发神谶碑 吴末帝天玺元年
090 吴禅国山碑 吴末帝天玺元年
091 晋郛休碑 西晋武帝泰始六年
092 晋任城太守孙夫人碑 西晋武帝泰始八年
093 晋皇帝三临辟雍碑 西晋武帝咸宁四年
094 晋房宣墓志 西晋武帝太康三年
095 晋太公吕望表碑 西晋武帝太康十年
096 晋杜谡墓门题记 西晋武帝泰熙元年
097 晋徐君夫人管氏墓志 西晋惠帝永平元年
098 晋牛登碑 西晋惠帝元康八年
099 晋荀岳墓志 西晋惠帝永安元年
100 晋石定墓志 西晋怀帝永嘉二年
101 晋司马芳残碑 约东晋初期
102 晋杨阳神道阙 东晋安帝陵安三年
103 晋爨宝子碑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
104 晋好大王碑 东晋安帝义熙十年
105 前秦修邓太尉祠碑 前秦苻坚建元三年
106 前秦广武将军碑 前秦苻坚建元四年
107 辽东太守吕宪墓表 后秦姚兴弘始四年
108 大夏真兴六年石马题字 夏赫连勃勃真兴六年
109 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 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
110 宋爨龙颜碑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二年
111 梁瘗鹤铭 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三年
112 梁萧憺碑 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
113 北魏晖福寺碑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
114 北魏吊比干文碑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
115 北魏温泉颂碑 北魏宣武帝延昌元年
116 龙门四品之始平公造像记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
117 北魏孙秋生等造像记 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
118 北魏杨大眼造像记 约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间
119 北魏魏灵藏等造像记 约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间
120 北魏霍杨碑 北魏宣武帝景明五年
121 北魏九级浮图碑 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
122 北魏石门铭 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
123 北魏南石窟寺碑 北魏宣武帝永平三年
124 北魏郑文公下碑 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
125 北魏论经书诗摩崖 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
126 北魏观海童诗摩崖 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
127 北魏百峰山五言诗 约北魏宣武帝永平年间
128 北魏杨范墓志 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
129 北魏杨胤墓志 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
130 北魏刁遵墓志 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
131 北魏崔敬邕墓志 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
132 北魏贾思伯碑 北魏孝明帝神龟二年
133 北魏寇凭墓志 北魏孝明帝神龟二年
134 北魏李壁墓志 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
135 北魏张猛龙碑 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
136 北魏马鸣寺根法师碑 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
137 北魏高贞碑 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
138 北魏鞠彦云墓志 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
139 北魏刘根等冊一人造像记 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
140 北魏曹望僖造像记 北魏孝明帝正光六年
141 北魏侯刚墓志 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
142 北魏乞伏宝墓志 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
143 北魏介休令李谋墓志 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
144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145 北魏夫蒙文庆造像记 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
146 北魏元显隽墓志 北魏宣武帝延昌二年
147 北魏邢安周造像记 北魏节闵帝普泰二年
148 北魏苟法袭造像记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年
149 北魏樊奴子造像记 北魏孝武帝太昌元年
150 东魏代郡太守程哲碑 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
151 东魏中岳嵩阳寺碑 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
152 东魏王僧墓志 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
153 东魏高盛残碑 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
154 东魏敬史君显隽碑 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
155 东魏李仲琬修孔子庙碑 东魏孝静帝兴和三年
156 东魏李洪演造像记 东魏孝静帝武定二年
157 东魏太公吕望祠碑 东魏孝静帝武定八年
158 北齐西门豹祠堂碑 北齐文宣帝天保五年
159 北齐赵郡王修寺记碑 北齐文宣帝天保八年
160 北齐李青造报德像碑 北齐文宣帝六年
161 北齐隽修罗碑 北齐孝昭帝皇建元年
162 北齐彭城王高敝碑 北齐武成帝太宁二年
163 北齐姜纂造像记 北齐后主高纬天统元年
164 北齐陇东王感孝颂碑 北齐后主高纬武平元年
165 北齐兰陵忠武王高肃碑 北齐后主高纬武平六年
166 北齐文殊般若经碑 约北齐末年
167 北齐泰山金刚经刻石 约北齐末年
168 北周强独乐为文王造像碑 北周武帝建德元年
169 北周李元海造像碑 北周闽帝宇文觉元年
170 北周张僧妙碑 北周武帝建德四年
隋、唐、宋刻石部分
171 隋张通妻陶贵墓志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
172 隋龙山公墓志 隋文帝开皇二十年
173 隋苏孝慈墓志 隋文帝仁寿三年
174 唐等慈寺碑 唐太宗贞观四年
175 唐伊阙佛龛碑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
176 唐道因法师碑 唐高宗龙朔三年
177 唐东方先生画赞碑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178 唐大达法师玄秘塔碑 唐武宗会昌六年
179 宋黄公神道碑 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
180 松江本急就章帖 明正统四年刻本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几年前,我以公务去日本东京,见到了老朋友木鸡室主人伊藤滋先生,伊藤先生是当今日本一流的碑帖鉴定专家,在国际金石界也非常有名。每有日本之行,我总要去拜访一下伊藤先生,与他探讨一些关于碑帖鉴定方面的问题。这次与伊藤先生之晤,他馈赠给了我一部他的新作《游墨春秋》。这是一部化高深的碑帖研究为浅显的鉴赏性读物的著作。其实,只要看一下此书的出版者为“日本习字普及协会”,大约也就可以想象出这本印刷、装帧均称精美之书的内容了。我虽不通日本语,但伊藤先生行文中所使用的汉字极多,大略也能看懂书中的说明文字。概而言之,这是一本浅显、有趣的有关碑帖研究的读物。从那时起我就在想,为何国人不去写出这样一部书呢?为什么国内所能见到的大都是只有高深的碑帖鉴定、碑帖研究专家才能读懂和感兴趣的书呢?今年初,长安碑帖研究者宗鸣安先生寄来新著《碑帖收藏与研究》的部分手稿请我作序。展卷略读,顿觉前负尽释。因为这正是我几年来心中企盼良久的那种书,自不免观书而生出许多想说的话来。
在碑帖的研究与收藏之中,究竟有哪些“美事”、“美感”,为何古往今来总有那么多人对碑帖如此看重,如此痴醉呢?观宗先生此书,读者也许就能了解到这其中的原因,同时也可以看出宗先生对这种“美感”追求的历程。下面,我就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碑帖的资料之美 碑帖是中国古代因人、因事而书刻到碑石、摩崖、木板之上,又经传拓出来,并得以广为流传的一种文献记录和书法艺术品。碑帖除了书法艺术的欣赏之外,其内容也包含着史料价值,这种史料价值往往可以弥补历史研究中的资料阙失,同时也可以印证某些历史事实。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一传世孤本,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所书写的《神策军碑》,宋代所拓。此碑立于唐宫之内,历来外人鲜有知晓者,拓本也更是难得一见。‘‘神策军”,唐代宫廷禁军之名,在中国历史文献和典籍中,有关“神策军”的记载十分有限。后世研究唐代的宫廷禁军制度,此碑拓本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我曾读过一篇关于唐代禁军研究的文章,是原山东大学王仲萦先生的博士生齐勇锋所撰写的,文中就引用了《神策军碑》的内容作为论据,可谓言之有物。宗先生此书中多有论述碑帖刻石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如果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提示,获取一些资料。
文摘插图:

后记此书前后写了三年,从写提纲,到写初稿,再到抄改一过,总共抄写了超过一百万字,而且,前前后后完全是用手写的形式完成的。尤其是到了书稿抄改的后期,几乎天天都可以用“腕几断”来形容。不是我不想用电脑来打字,不是我不接受新科技,实在是写作如金石文字这类的文章,电脑中常常打不出那些变形字、假借字来。如果硬是要用电脑打字,硬是要慢慢地在那里拼字,就必定会影响了写作的思路和写作的情绪。我不知道当今研究金石文字的人使用电脑写作的多不多,总之,我不适用。
在此书将要完成的这最后一年里,本人经历了人生的许多大事。或悲或喜,但仍是一步步地走来。自己的信念是一个方面,家人的支持、朋友的支持是绝不能少的。本书将要出版之际,我要特别感谢责任编辑储小平兄,没有他的努力,此书或无法出版。还要感谢金石家陈根远兄,因为我常常打电话给他,核实、询查了许多问题。长安德高望重的宿儒陈少默翁、曹伯庸老经常问及此书的写作,并提出了不少意见。曹伯老酷暑之中还精心为此书题写了书名。各方厚爱让我感到,生活在这样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城市是何等的幸运。
此书无疑是我一生经历中最重要的一个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