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十五讲(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分類: 图书,哲学,逻辑学,逻辑学原理,
品牌: 陈波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
·页码:40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301122225/9787301122228
·条形码:9787301122228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逻辑学十五讲》作者陈波,具体说来,逻辑学有三大源流:以亚里士多德的词项逻辑为代表的古希腊逻辑;以先秦名辩学为代表的古中国逻辑;以正理论和因明学为代表的古印度逻辑。目前.逻辑学在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的推动下,正进入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创造出许多新的逻辑理论。并且,逻辑学还广泛地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进入我们的阅读、论辩、思考、写作活动之中,发挥出实际的功用和效力。
作者简介陈波,1957年生,湖南常德人。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专业领域为现代逻辑和分析哲学.主要专著有《逻辑哲学引论》、《蒯因》、《冯·赖特》、《奎因哲学研究——从逻辑和语言的观点看》、《爱默生》、《逻辑哲学导论》、《逻辑学是什么》、《逻辑学导沦》、《逻辑哲学》等,主编《分析哲学——回顾与反省》、《逻辑与语言——分析哲学缍典文选》(合编)、《意义与真理——实用主义经典文选》(合编)、《当代西方学术名著·哲学系列》(合编)、《西方哲学经典教材系列》,主译《哲学百年新近哲学家》、《知识之树》、《证据与探究——走向认识论的重构》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学术成果获得多种奖项,并先后赴芬兰、美国、英国做访问学者。
编辑推荐《逻辑学十五讲》中作为一门科学的逻辑学,是既古老又年轻。说它古老,是说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说它年轻,是说它朝气蓬勃,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斯。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本书系编审委员会
自序
第一讲天才值得我们敬仰——西方历史上的逻辑学家
一亚里士多德
二中世纪逻辑学家
三培根
四莱布尼茨
五弗雷格
六罗素
七哥德尔
八克里普克
第二讲给思维的野马套上缰绳——什么是逻辑学?
一逻辑
二命题
三推理
四推理形式
五推理的省略形式
六推理形式的有效性
七论证:演绎和归纳
八推理或论证的可靠性
九前提对结论的支持或反驳程度
十逻辑基本规律
第三讲“香格里拉”和“马太效应”——词项、概念和定义
一语词、词项和概念
二词项的内涵和外延
三词项的种类和外延关系
四 定义的方法和规则
五划分与分类
第四讲“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复合命题及其推理
一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二联言命题和联言推理
三选言命题和选言推理
四假言命题和假言推理
五负命题及其等值命题
六几种常用的复合命题推理
第五讲“所有的金子都是闪光的”——直言命题及其推理
一直言命题
二直接推理
三三段论
第六讲“有的投票人赞成所有的候选人”——量化命题及其推理
一个体词、谓词、量词和公式
二 自然语言中量化命题的符号化
三模型和赋值普遍有效式
四非普遍有效性的解释方法
第七讲“太阳明天仍将从东方升起”——归纳推理和归纳方法
一什么是归纳推理?
二简单枚举法
三排除归纳法
四类比推理
五统计归纳法
六归纳的证成
第八讲 以严格性、精确性、系统性为目标——逻辑系统和元逻辑
一什么是逻辑系统?
二逻辑系统的构成
三元逻辑研究
四形式化方法的意义
第九讲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变异逻辑:一些另类系统
一什么是变异逻辑?
二多值逻辑
三相干逻辑
四直觉主义逻辑
五次协调逻辑
第十讲“你不可能在所有时刻欺骗所有的人”——广义模态逻辑
一冯·赖特的广义模态逻辑构想
二模态词和模态逻辑
三可能世界语义学
四道义逻辑
五时态逻辑
六认知逻辑
第十一讲意会:“听话听声,锣鼓听音”——一自然语言逻辑
一语言的意义在于它的使用
二语境、预设与蕴涵
三言语行为理论
四合作原则、会话含义和语用推理
第十二讲且听庄子大侃“辩无胜”——论证的识别和建构
一论证的识别
二论证的图解
三论证的评估
四论证的建构
五对一个论证的反驳
第十三讲“以貌似讲理的方式……”——谬误:有缺陷的推理
一谬误和诡辩
二歧义性谬误
三假设性谬误
四关联性谬误
第十四讲一只咬着自己的尾巴乱转的猫——悖论:思维的魔方
一什么是悖论?
二一些常见的悖论
三悖论产生的原因
四关于悖论的解决方案
第十五讲“彼,不两可两不可也”——中国历史上的逻辑学家
一 中国先秦逻辑学家
二西方逻辑的早期翻译家
三现代逻辑的传入者和研究者
主要参考书目和推荐读物
……[看更多目录]
文摘第一讲天才值得我们敬仰——西方历史上的逻辑学家
亚里士多德
中世纪逻辑学家
培根
莱布尼茨
弗雷格
罗素
哥德尔
克里普克
我先前写道:“对于深入地理解一门学科来说,厚重的历史感始终是必要的,并且是重要的。”这是因为,当我们熟悉一门学科的发展历史、熟悉有关理论的来龙去脉时,将有助于我们深入、准确地理解这些理论,并且在学习它们时会产生某种亲切感,对创造它们的大师们产生某种敬畏感。更重要的是,历史上伟大人物的思想并没有完全死去,它们有可能激发出新的灵感,成为新的理论创造的温床和借鉴。因此,这本《逻辑学十五讲》选择从历史上著名的逻辑学家开始讲起,让我们看一看:迄今为止的逻辑学说,是由中外历史上哪些伟大的逻辑学家创造出来的,我力图给他们作一幅文字素描,轮廓性地勾画他们是一些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人生际遇,有什么样的学术背景,有什么样的思想倾向,作出了哪些主要贡献。历史上的伟人常常可以成为校准我们的航向的坐标和参照系。
公认的看法是,世界逻辑的发展有三大源流:肇始于古希腊的西方逻辑,以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为代表;中国先秦时期的逻辑,以名、辞、说、辩为主要内容,以《墨经》的逻辑学为主要代表;古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其逻辑学理论也带有佛学特色,以正理论和因明为主要内容,代表性人物有陈那、法称等人。在唐代,印度因明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有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之分。不过,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先秦逻辑和古印度逻辑都有某种中断,没有进入世界逻辑发展的主流。唯有肇始于古希腊逻辑的西方逻辑有相对完整的历史,它后来成为世界逻辑发展的主流,现代逻辑就是以它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因此,本讲先从西方历史上的几位大逻辑学家讲起,为了首尾照应,中国历史上的逻辑学家安排成本书最后一讲。至于印度历史上的逻辑学家,由于我本人很不熟悉,从略。
著名逻辑史家波亨斯基(I.M.Bochenski,1902-1995)曾这样描绘西方逻辑发展的总图景:在西方逻辑史上出现过三个高峰,每一个都是较短暂的,由长时期的衰落间隔开来。第一个高峰出现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这个时期的辉煌成就是亚里士多德逻辑与斯多亚逻辑;第二个高峰出现于12世纪至14世纪,即中世纪逻辑的鼎盛期,此时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第三个高峰是从19世纪晚期开始的数理逻辑时期。我同意这样的看法,并从各个时期选择了少数几位代表人物:亚里士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