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条件下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跨国经济增长差异跨国技术扩散与开放政策研究

分類: 图书,经济,经济学理论与读物,经济学分支科学,
品牌: 王劲松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28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010069296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开放条件下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跨国经济增长差异跨国技术扩散与开放政策研究》主体的最后部分,转入了对中国——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个案研究。《开放条件下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跨国经济增长差异跨国技术扩散与开放政策研究》认为,强调技术扩散的内生增长理论,是能够解释中国经济的“增长奇迹”的;《开放条件下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跨国经济增长差异跨国技术扩散与开放政策研究》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在对外开放背景下的高速增长有借鉴作用。同时,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增长奇迹”,必然也为经济增长理论提供新鲜的素材。该部分首先简单阐述了开散增长理论对于中国的意义,然后回顾了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历程,总结了中国经济开放与增长的“程式化事实”(Stylized Faets)。在中国这个案例上,《开放条件下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跨国经济增长差异跨国技术扩散与开放政策研究》的观点是:从外部条件看,是开放创造了或决定了“中国奇迹“的出现;从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革的关系上看,两者也是相互推动的。从本质而言,开放本身就是一种触动利益集团之间利益分配格局、改变经济地理分布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性改革。近30年的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充分说明,任何否定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贡献的企图,都必然是枉然的。任何试图阻挡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人,必然会站在历史的反面。因此,从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角度看,《开放条件下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跨国经济增长差异跨国技术扩散与开放政策研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王劲松,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人。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生院经济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现为吉林省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曾担任过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主要研究方向是:宏观经济,国际经济,城市与区域经济,民营经济,公共政策。曾在《管理世界》、《数量技术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等优秀刊物发表论文。
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曾获中国发展基金会奖学金(2002年度),获国家博士后基金资助,获浙江省和杭州市优秀社科成果奖。本书出版得到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重点学科的联合赞助,在此一并感谢!
目录
1.导论
1.1 本书研究的对象、意义
1.2 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基本问题:跨国增长差异与跨国技术扩散
2.1 跨国增长差异与跨国收入差异
2.2 技术与技术扩散
2.3 跨国技术扩散的主要途径
3.岁跨国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框架与新古典理论的困境
3.1 经济增长的跨国比较分析框架
3.2 技术进步的方向与测量
3.3 开放条件下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及其困境
3.4 新旧国际贸易理论的更替及发展
4.开放条件下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从AK模型到熊彼特模型
4.1 AK模型的发展:水平创新的观点
4.2 熊彼特模型的发展:“创造性破坏”的垂直创新观点
5.对跨国技术扩散的进一步研究
6.全球化、开放政策与经验分析方法
7.开放与中国经济的增长
8.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许多教科书都提到,经济增长理论的中心问题是:为什么有经济增长?为什么会有几千年的经济停滞(相对现代经济增长)?是什么带来两个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大变化?为什么国与国之间(也包括地区与地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巨大差别?
随着国际间经济发展比较数据体系的完善①,研究者的兴趣从封闭的一国模型转向开放的一国模型和多国模型。跨国经济增长比较,可以是多国条件下,对封闭的一国模型的检验。一国模型封闭条件的放松,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世界的真实性:各个国家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和互动的。由于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增长可以进行两国或多国的增长比较——横截面分析,它又和经济增长理论的另一个基本命题——趋同(Convergence)或收敛联系起来。
文摘2 基本问题:跨国增长差异与跨国技术扩散
在导论之后,本章首先研究了关于跨国增长差异与技术扩散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这是对理论发展进行研究的起点。但是,本书决不停留在这里;本书关心的是用开放条件下的内生增长理论说明经济增长与技术扩散的跨国差异。理论对事实的解释,事实与理论的一致性,这才是本书的重心。
本章第1节,区分了跨国经济增长差异与跨国收入差异两个不同而又关联的概念;本书认识到,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跨国的增长率差异决定了跨国的收入水平的差异。本章第2节讨论了技术的特征、技术扩散模型和跨国技术扩散的途径。内生增长理论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不同之处之一,就在于内生增长理论不再把技术作为一个抽象的“天赐之物”,而对技术和技术扩散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因此,在本书的开头,研究技术扩散模型是必要的。
2.1 跨国增长差异与跨国收入差异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增长率的差异决定了跨国收入的差异。作为本书分析的第一起点,本章首先介绍关于跨国增长差异、跨国收入差异的基本事实,研究了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事实先于理论存在,在事实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理论研究。遗憾的是,对是不平等?对于这个问题,尚未达成完全共识;但是,这里还是首先研究关于跨国收差异、跨国增长差异的概念以及已经取得了共识的事实。
后记本书是在我博士论文《跨国增长差异、跨国技术扩散与开放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4年)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扩充出版的。虽然由于文章粗陋,心中难免惴惴;但是,终于能够付印,心中也是高兴。对于增长理论,我只是盲人摸象,学到了片鳞只爪,需要深入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关于本书的价值,我自己不便多说;还是留给读者吧。希望读者读完之后,能认为本书没有浪费纸张,不会妨碍环保;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回望十几年的研究学习生涯,其中的酸甜苦辣滋味,实在不足为外人道,更是难以形容笔端。这里转录我博士论文后记的部分内容:
“十年前,我离开国营金融机构,开始了自发的求学过程。十年间,为了学习和生活,我先后居住的城市有厦门、上海、广州、昆明、北京等,辗转了祖国大地的东南西北;十年间,我学习过国际经济、区域经济、增长经济等不同的理论学科,从经济学的小学生,到开始接触经济学的前沿内容,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学习是辛苦的,用增长理论解释,就是知识是隐性的,知识的获得是不确定的。从不学习到学习,从不会学习到会学习,从一种学习到另一种学习,是不确定的,充满风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赶超的时代,‘蛙跳’和‘逐步创新’同时存在;这是增长经济学的结论,也是我生活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