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局域网安全体系结构(信息安全系列丛书)

分類: 图书,电子与通信,无线通信,无线电中继通信、微波通信,
品牌: 马建峰
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37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04023985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信息安全系列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无线局域网(WLAN)具有传输速率高、灵活性好等特点,目前已经在大学校园、公共场所和企业等得到初步的应用,如无线城市、无线校园网等。《无线局域网安全体系结构》对无线局域网的安全体系结构理论与技术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内容包括WLAN安全体系结构框架、安全接入协议、快速切换安全协议、Mesh安全协议、认证密钥交换协议、WLAN匿名协议、自适应安全策略、性能评估、安全构件组合方法及可信WLAN安全体系结构等。
《无线局域网安全体系结构》的内容安排按技术的分类,由微观到宏观进行组织,并结合可信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可信体系结构的探索,适合网络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马建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密码学、网络攻防技术、移动/无线安全和系统可生存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研究项目、国防电子预研项目等十余项。结合研究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获授权的发明专利五项,出版著作三部。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项、国防科技三等奖一项、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
昊振强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无线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匿名通信理论与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负责或参与完成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防电子预研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研究项目、华为科技基金等科研任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千lj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获授权的发明专利两项,参编教材两部。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一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
目录
第1章绪论
1.1概述
1.1.1基本网络结构
1.1.2传输技术规范
1.1.3 IEEE 802.11系列规范
1.1.4应用现状
1.1.5.发展趋势
1.2 WLAN主要技术问题
1.2.1安全接入
1.2.2路由与服务质量保障
1.2.3快速漫游切换
1.2.4无线Mesh接入
1.2.5异构无线网络安全融合
1.3安全体系结构的发展趋势
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第2章安全体系结构框架
2.1 WLAN受到的攻击威胁
2.1.1逻辑攻击
2.1.2物理攻击
2.2安全体系结构演化与设计方法
2.2.1无线Mesh网络安全需求
2.2.2 IEEE 802.11安全体系结构的演化
2.2.3安全体系结构设计方法
2.3基于管理的WLAN安全体系结构框架
2.3.1安全体系结构框架
2.3.2关键组件的逻辑实现
2.3.3分析
2.4 WLAN终端集成安全接入认证体系结构
2.4.1设计思想
2.4.2体系结构方案
2.4.3集成认证操作流程
2.4.4原型实现
2.5研究展望
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第3章接入安全协议
3.1 WAPI安全机制分析
3.1.1 WAPI标准
3.1.2 WAPI实施指南
3.1.3 WAPI标准与实施指南的WAI比较
3.2 WAPI认证机制分析与改进
3.2.1通用可组合安全
3.2.2协议的改进
3.2.3改进的协议分析
3.3 IEEE 802:lli与WAPI兼容认证方案
3.3.1兼容方案
3.3.2兼容性分析
3.3.3安全性分析
3.3.4改进方案
3.4 WAPI-XGl接入认证及快速切换协议
3.4.1 WAPI-XGl简介
3.4.2认证协议
3.4.3单播密钥协商协议
3.4.4组播密钥通告过程
3.4.5安全性分析
3.4.6基于WAPI.XGl的改进认证与快速切换协议
3.5自验证公钥的WAPI认证和密钥协商协议
3.5.1认证和密钥协商协议
3.5.2客户端自验证公钥证书的认证和密钥协商
3。5.3协议的安全分析
3.5.4协议特点与性能分析
3.6研究展望
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第4章快速切换安全协议
4.1 IEEE 802.快速切换草案
4.1.1草案简介
4.1.2快速切换协议
4.1.3快速切换流程
4.1.4安全问题
4.2 IEEE 802.1lr草案安全解决方案
4.2.1基于MIC认证解决方案
4.2.2基于Hash链表快速切换机制
4.2.3方案分析
4.3基于位置快速切换安全方案
4.3.1基于移动方向和QoS保障先应式邻居缓存机制
4.3.2位置辅助主动扫频算法
4.3.3基于位置快速安全切换方案
4.4研究展望
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第5章Mesh安全协议
5.1WLAN Mesh草案
5.1.1 Snow.Mesh
5.1.2 SEE-Mesh
5.1.3IEEE 802.
5.2 WLAN Mesh认证技术
5.2.1集中认证
5.2.2分布式认证
5.2.3预共享密钥认证
5.2.4四步Mesh握手
5.2.5 EMSA认证
5.2.6基于身份密码系统认证协议
5.3 WLAN Mesh快速切换与漫游接入认证协议
5.3.1接入认证协议
5.3.2安全性分析
5.3.3性能分析
5.4 Mesh接人认证系统设计与实现
5.4.1技术基础
5.4.2设计与实现
5.6研究展望
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第6章认证的密钥交换协议
6.1IKEv2
6.1.1 IKEv2简介
6.1.2 IKE初始交换
6.1.3CREATE—CHILD—SA交换
6.1.4 INFORMATIONAl交换
6.1.5 IKE—SA的认证
6.1.6EAP方式
6.1.7密钥材料的产生
6.1.8 IKEv2分析
6.2‘WLAN密钥交换协议
6.2.1协议设计要求
6.2.2无线密钥交换协议
6.2.3协议分析
6.3可证安全的密钥交换协议模型扩展
6.3.1 Canetti—Krawczyk模型
6.3.2 CK模型分析与扩展
6.4研究展望
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第7章匿名协议
7.1移动匿名概述
7.2 WLAN动态混淆匿名算法
7.2.1算法介绍
7.2.2动态混淆匿名框架
7.2.3算法形式化描述
7.2.4算法安全性分析
7.2.5性能与仿真
7.2.6算法比较
7.3基于IPsec的WLAN匿名连接协议
7.3.1匿名体系结构模型
7.3.2匿名连接协议
7.3.3协议实现
7.3.4协议分析
7.4基于联合熵的多属性匿名度量模型
7.4.1模型方案
7.4.2模型分析
7.5研究展望
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第8章自适应性安全策略
8.1自适应安全策略概述
8.1.1自适应安全概念
8.1.2自适应安全体系结构的演化
8.1.3动态安全策略框架
8.2 WLAN自适应安全策略框架
8.2.1需求分析
8.2.2自适应体系结构框架
8.2.3基于策略的安全管理框架
8.3 WLAN自适应安全通信系统模型与设计
8.3.1系统模型
8.3.2基于证据理论的安全推理方法
8.3.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自适应安全策略决策方法
8.4研究展望
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第9章安全性能评估方法
9.1安全服务视图模型
9.1.1服务分类
9.1.2 QoSS安全服务视图
9.1.3安全服务视图描述
9.2基于熵权系数的WLAN安全威胁量化模型
9.2.1风险参数描述
9.2.2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9.2.3模型分析
9.3研究展望
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第10章安全构件组合方法
lO.1组合安全概述
10.1.1可证明安全
10.1.2 UC模型
10.2通用可组合的匿名身份认证
10.2.1 Merkle树
10.2.2认证方法
10.2.3有签名理想函数辅助的真实协议
10.2.4协议实现理想函数的安全性证明
10.3研究展望
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第ll章可信终端体系结构
11.1可信计算技术
11.1.1 TCG的可信定义
L11.1.2 TCG体系结构规范框架
11.1.3可信计算平台的基本特征
11.1.4 TMP硬件体系结构
11.1.5 TMP软件体系结构
11.1.6 TPM与’FMP之间的关系
11.2基于可信计算的终端安全体系结构
11.2.1基于安全内核的体系结构
11.2.2基于微内核的结构
11.2.3基于虚拟机的结构
11.2.4基于LSM机制的结构
11.3研究展望
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第12章可信网络接入体系结构
12.1可信平台到可信网络
12.1.1可信传输
12.1.2身份认证
12.1.3可信网络连接
12.2基于TPM0-7信体系结构框架
12.2.1可信计算模型
12.2.2移动终端可信体系结构
12.2.3可信网络体系结构
12.3移动终端接入可信网络体系结构
12.3.1前提和假设
12.3.2接入实体
12.3.3接人可信网络体系结构
12.3.4分析
12.4研究展望
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看更多目录]
序言无线局域网(WLAN)与蜂窝网相比,具有传输速率高、使用灵活等特性,目前已在大学校园、公共场所和企业等得到了初步应用。未来具有多跳功能的WLAN将会在一些特定的应用领域变得越来越普及,如无线城市、无线校园等。然而,无线传输介质的开放接入特性,使WLAN的安全性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问题。
本书是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安全体系结构框架、安全协议、安生管理与评估,可信体系结构等方面对WLAN安全体系与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内容全面,系统性强,涉及WLAN安全体系结构研究的多个方面。若把wLAN安全接入协议、快速切换安全协议、Mesh安全协议、安全密钥交换协议、匿名协议等比作“点”,则wLAN安全体系结构框架就是连接这些关键点的“线”,WLAN安全体系结构的自适应策略、性能评估、安全构件组合方法就构成了WLAN安全体系结构的“面”,可信WLAN终端安全体系结构和可信WLAN接入安全体系结构就构成了一个服务可信的“立体”WLAN空间。
书中每一章都是按照技术介绍、方案分析或证明、模型实现、研究展望、问题讨论的结构编写而成。这一编排思路,不仅有利于读者对WLAN安全体系结构的最新研究进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有利于读者从技术的发展历程清晰地掌握技术的发展趋势;配合研究展望与问题讨论,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梳理相关技术与各章研究内容之间的关系,培养读者从宏观角度理解和掌握技术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另外,这一思路也有利于研究生进行科研选题和科研训练。书中多处方案证明方法采用了目前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安全证明模型,对研究生掌握国际前沿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郭渊博、李兴华、张帆、曹春杰等博士,以及赖晓龙、张树琪、林克章、肖刚、杨会宇等硕士不同形式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同时对高等教育出版社陈红英编辑给予的帮助致以衷心的感谢!
文摘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