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管理遇到佛学

分類: 图书,宗教与术数,佛教,综合,
品牌: 觉真法师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页码:19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213037696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当管理遇到佛学》佛家不相信命运,也不讨论命运。佛家讲“缘起”,讲“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命运是什么?命运是自己的思维方式,命运是自己的人格状态。战胜自我,才能战胜命运,“突围无捷径,唯有改变自己”
作者简介觉真法师原任香港佛学院副院长,现任香港佛教联合会宗教事务监督。近十年来,在国内著名高校如长江商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讲授佛学与企业家精神、禅与心灵世界等管理哲学课程,广受欢迎。
编辑推荐《当管理遇到佛学》:西方有句谚语:“把过去交给垃圾,把未来交给上帝,把现在交给自己。”佛教叫“活在当下”。当下不是过去,过去的已经一去不复返;当下不是未来,未来还没有来;当下就是此时、此处、此刻、此在。
目录
卷一核心都在于“人”
佛教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管理核心在于“人”
《心无挂碍》中的三个故事
卷二大利有道
企业伦理与企业凝聚力的思考
保护环境是造福
生活与生存
卷三找回迷失的“我”
只知其一,一五所知
人,最不知道的是什么?
......
卷四唤醒和谐自觉
附录
……[看更多目录]
序言潘宗光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教授
两度获诺贝尔化学奖提名
觉真法师生于江苏南通,自幼出家,好学不倦,文学素养深厚。他早年毕业于上海静安佛学院,是中国佛教协会已故副会长茗山长老法徒,曾随师讲学于苏浙粤港等地,原任香港佛教僧伽学院副院长、现任香港佛教联合会宗教事务监督。
法师热心佛学教育,近十年来,常受邀在国内著名高校如长江商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交通大学等担任客座教授,讲授工商管理课程,擅长融会“儒、释、道”的智慧于企业经营管理,深受学员欢迎。法师同时勤于著述,以自然而流畅的文笔,将精深的佛教义理写入现实生活,使人心灵获得洗涤,生命得到升华,著有《佛教智慧观》、《佛教伦理观》、《此心安处是吾乡》、《享受人生》、《感知人生》、《快乐人生》、《素往来》等。
法师今撰《当管理遇到佛学》一书,收录诸多发人深省的语录及多篇公开演讲和传媒访问。他以简单的故事,演绎复杂而抽象的概念,又借着简洁的比喻和精妙的解释,以佛法深入浅出地助人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增长智慧福德,润泽心灵。此书的特色在于融佛法和管理学的精辟之处应用于个人修持、企业管理、人际关系、服务社会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教导人活在当下、自利利他、广结善缘、福慧双修,为众生打开心扉,悟出人生智慧,令人活得更精彩和自在。
佛学和管理学是两门深奥的学问。过去十七年,本人任职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深感佛学的无上智慧应用于管理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身体力行四圣谛、十二因缘和缘起性空等佛法核心义理,把自己的心管理好,家庭自然和睦,事业亦自当顺利。好的心灵管理确保人生安定,好的事业管理促进社会进步,两者实在是创造美满人生的不二法门。
2008年5月于香港
文摘人的成功离不开和谐
香港人口头常说:“最紧要是开心。”北京人口头常说:“活着就要找乐。"这两句话看起来大同小异,但仔细领会,却可能各有含意。开心,是精神层面的,是内心的活动。找乐,向何处去找?似乎更多在于外求。不管内求,外求,开心与找乐都是一种人的存在。人的存在,是社会的存在,也就是说,人不可能脱离了社会,孤独存在。人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所知所感,乃至人的一切美德(甚或缺德)都只能是通过社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而体现出来。一个人的快乐和幸福,恐怕也只能来源于同他人的联系和交往,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才能感受幸福,感受快乐。人类的善与恶,实际上也是对人、对社会、对众生而言的。只有对人的善、对社会的善、对众生的善,才是善;对人的恶、对社会的恶、对众生的恶,才是恶。所以,人的存在的意义,决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人、为了群体、为了社会、为了民族和国家。有没有只为自己而不顾及他人,甚至危害他人的人呢?当然也有,那就是极端的自私者,那是缺乏道德自觉、道德自律、道德反省的人,才会唯利是图,自私自利,以过分的自私而危害了社会与他人,那么,这样的人就有可能受到公众的非议、道德的谴责或法律的处罚了。
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共存关系,就有了两种:一种是进步的相互关怀相互扶助的善的关系,一种是倒退的不懂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破坏性的恶的关系。前者活得高尚,有尊严,受人尊敬;后者则活得卑下、猥琐,甚至为人所不齿。两者的区别,就在人的人格状态,就在是否具有理性。当然,人格是个人独立存在的表征,人格的多样性也决定了人的存在的多样性,上述两分法是我行文的一种方便。事实上,人,不能简单地分成善恶两类,还有一些人只凭他的情绪、个性、主观意欲在生活。对他而言,说不上善,也说不上恶。这种人用流行的语言,叫“跟着感觉走”。可是,感觉可靠吗?我提出这些,无非是想说明:一个人,不可能全凭激动、激愤、激情去生活。人在生活中,还必须具有理性、具有自控力,亦即自律的能力。人,如果失去了理性和自律,他就只能是狂热的、迷乱的。人的激情,有可能把人引向正义的、高尚无私的行为;但也有可能把人引向极端的可怕的造成伤害他人,伤害社会的后果。所以只凭激情,有时能做出好事,有时也会做出坏事。狂热、迷乱的人,根本缺陷就是缺乏了理性,缺失了思考,缺失了反省、自省。今天,人们慨叹,物质丰富,精神空虚,信仰缺失,理性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