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TRANSLATORS'STYLE AS A PRODUCT OF THE NATIVE LANGUAGE CULTURE)

分類: 图书,英语与其他外语,普及性英语学习,翻译,
品牌: 冯庆华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页码:46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44606902
·条形码:9787544606905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英语
·外文书名:TRANSLATORS'STYLE AS A PRODUCT OF THE NATIVE LANGUAGE CULTURE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据笔者的粗略统计,全书一百二十回中共使用了成语、谚语、格言、俗语、歇后语近六千条,其中成语主要来源于古典著作,而其它习语极大部分来自民间,它们不仅为《红楼梦》提供了民族性的和地方性的语言色彩,而且使这部巨著在过去两百多年时间里经久不衰,成了最受欢迎的文学作品,也使它成了语言研究宝库中极其珍贵的财富。
《红楼梦》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最高的荣誉和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中也是一部受到高度重视的作品。可惜的是,《红楼梦》在问世两百年以来一直没有被完整地译成过英文,许多翻译工作者面对这部巨著望而生畏,自叹心有余而力不足。
作者简介冯庆华,上海市人,1958年11月生,博士。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从事翻译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和发表了300万字的学术作品。1991年被评为“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牧师”,1994年获全国首届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1999年获上海市育才奖,200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5年被评为上海市十年优秀曙光学者,2007年入选上海领军人才。其编著的《实用翻译教程》为全国许多高校的教学用书,分别于1999年和2003年两度被评为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其学术代表作包括《实用翻译教程》、《文体翻译沦》、《红译艺坛》、《翻译365》、《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
媒体推荐著作从文化策略和思维模式的高度探讨翻译问题,且理论联系实践,用大量可以对比的译例作为分析,挖掘出母语文化影响下的霍译特点,从而揭示东西方思维模式对翻译实践的作用以及母语文化下译者风格的奥秘,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对于翻译教学和研究均有指导意义。
——陆国强教授
著作《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计算机统计手段,并参照英国国家语料库的词频数据,对《红楼梦》霍、杨两个译本作了比较研究,细致而深入地探讨了母语文化对译者的翻译文化观和翻译思维模式的影响。该著作对丰富我国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指导,都有着重要意义。
—— 黄源深教授
本著作作者正确地选定了辞格、文化词汇和习语等几个较具文化色彩的词语来进行两个译本的比较。作者充分运用了计算机技术,提取了翔实的语料,进行了精细的统计,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何兆熊教授
该著作对翻译和红学的研究、对文艺美学和翻译美学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为《红楼》译评的深入开展,为《红楼》译学的建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戴炜华教授
著作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红楼梦》原文、霍译和杨译进行了数据统计,夹叙夹议,令人信服地比较分析了原文和译文中词语和习语在翻译活动中所体现的母语文化对译者的翻译文化和翻译思维模式的影响,以及译者的翻译文化观和翻译思维模式对译者风格的作用。
——张月祥教授
目录
引言
第一章滴水不漏的辞格翻译
第一节尽善尽美的直译
一、明喻直译之比较
二、明喻霍直杨意之比较
三、暗喻直译之比较
四、暗喻霍直杨意之比较
第二节贴切自然的归化
一、明喻霍归杨直之比较
二、明喻霍归杨归之比较
三、明喻霍归杨意之比较
四、暗喻霍归杨直之比较
五、暗喻霍归杨归之比较
六、暗喻霍归杨意之比较
第三节全面周到的加注
一、明喻霍注杨直之比较
二、明喻霍注杨注之比较
三、明喻霍注杨意之比较
四、暗喻霍注杨直之比较
五、暗喻霍注杨注之比较
六、暗喻霍注杨意之比较
第四节保持忠实的创新
一、谐音翻译之比较
二、仿词翻译之比较
三、飞白翻译之比较
四、夸张翻译之比较
第二章悉心处理的文化词汇
第一节象征词语的处理
一、象征名词的翻译
二、象征颜色词“红”的翻译
第二节宗教词语的处理
一、“阿弥陀佛”与God
二、《红楼梦》里的“阿弥陀佛”及其翻译
三、用作惊叹语的“阿弥陀佛”
四、表示对上帝敬意的“阿弥陀佛”
五、表示感激的“阿弥陀佛”
六、对霍译归化处理“阿弥陀佛”的思考
第三节典故的处理
第三章运用自如的英语习语
第一节普通习语的运用
一、形象习语使霍译更生动
二、交际翻译使霍译更灵活
三、连接习语使霍译更流畅
四、巧用习语使霍译更地道
第二节量词习语的运用
一、群体量词
二、容量量词
三、数量量词
四、比喻量词
五、方式量词
六、行为量词
第三节计量单位习语的运用
第四节粗俗习语的运用
第四章特色鲜明的译文词频
第一节高频词
一、原作的高频词
二、译作的高频词
三、高频名词的搭配
四、高频动词的搭配
五、高频形容词的搭配
六、高频副词的搭配
七、高频习语在句中的位置
第二节特色词
一、特色名词
二、特色动词
三、特色形容词
四、特色副词
五、特色诗文词语
第三节独特词
一、独特名词
二、独特动词
三、独特形容词
四、独特副词
五、独特诗文词语
结语
附录一:《红楼梦》霍克斯闵福德英译本独特词语表
附录二:《红楼梦》原著蔡义江校本拼音顺序词汇表
附录三:《红楼梦》原著蔡义江校本词频逆序词汇表
参考书目
……[看更多目录]
序言在为数众多的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就语言与文化的丰富内涵而言,长篇小说《红楼梦》名列第一。《红楼梦》产生于十八世纪中叶的乾隆时期,它所选取的题材的直接政治背景,是清王朝中叶围绕康熙、雍正政权交替过程中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激烈斗争。小说结构宏大,人物繁多,它既是中国封建末世政治斗争的一面镜子,也是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曹雪芹艺术修养的完美结晶。
阅读过《红楼梦》原作的中国读者无不赞叹作者精湛的语言艺术。文学评论家和读者一致认为,《红楼梦》的语言特色最为显著。首先是作者在选词用字方面显示了极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各种词性的词语都用得贴切自然、生动形象,人物语言用词也充分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笔者的粗略统计,全书一百二十回中共使用了成语、谚语、格言、俗语、歇后语近六千条,其中成语主要来源于古典著作,而其它习语极大部分来自民间,它们不仅为《红楼梦》提供了民族性的和地方性的语言色彩,而且使这部巨著在过去两百多年时间里经久不衰,成了最受欢迎的文学作品,也使它成了语言研究宝库中极其珍贵的财富。
《红楼梦》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最高的荣誉和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中也是一部受到高度重视的作品。可惜的是,《红楼梦》在问世两百年以来一直没有被完整地译成过英文,许多翻译工作者面对这部巨著望而生畏,自叹心有余而力不足。
文摘第一章滴水不漏的辞格翻译
《红楼梦》的语言是最精彩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作品中大量的修辞格和数以千计的习语与四字格。霍译在处理这些修辞格和习语时,力求完美,对这些原文中的文化因素真是做到了滴水不漏。霍译成功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们在这一章里专门探讨带有修辞格的汉语习语。第一节尽善尽美的直译
一提起霍译,大家会情不自禁地以为霍译最大的特点就是归化,而杨译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译。这个想法是非常片面的。其实霍译在不影响译文读者对原文理解的前提下,还是首选直译这种方法。霍译以此方式来保持对原文内容、形式的忠实。在我们对习语修辞根据霍译翻译方法进行分类统计时,发现霍译的直译还是排在第一位的。
在这一节里,我们分明喻直译之比较、明喻霍直杨意之比较、暗喻直译之比较、暗喻霍直杨意之比较等四个部分来展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