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思想家-罗丹的故事(少年励志版名人传记系列)

分類: 图书,艺术,传记,雕塑,
品牌: 郭英州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页码:16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32256855
·条形码:9787532256853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少年励志版名人传记系列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何谓追慕崇高?何谓崇仰理想?这些书可以告诉我们一些最真实、最完美的答案。我们坚信,与今天的崇尚物欲、追逐享乐,以及许多人日渐颓靡、远离崇高的精神状态相比,昨天的那些青春的激情,那些伟大的誓语,那些美好的理想和追求……仍然是高贵和辉煌的,仍然是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而且,人们的生活状态越是焦躁和平庸,那些崇高和伟大的理想的光华,必将越来越显得宝贵和明亮。也许只有它们,能够教会我们如何去完成自己短暂的人生,如何让个人渺小的生命在一种“大爱”和“大德”中得以升华。我们还相信,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将是童年和少年时代留给一个人的最伟大的馈赠。一个人如果在以后悠长而严肃的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个馈赠,那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位富有高尚心灵,拥有理想人生的人。
编辑推荐何谓追慕崇高?何谓崇仰理想?这些书可以告诉我们一些最真实、最完美的答案。我们坚信,与今天的崇尚物欲、追逐享乐,以及许多人日渐颓靡、远离崇高的精神状态相比,昨天的那些青春的激情,那些伟大的誓语,那些美好的理想和追求……仍然是高贵和辉煌的,仍然是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而且,人们的生活状态越是焦躁和平庸,那些崇高和伟大的理想的光华,必将越来越显得宝贵和明亮。也许只有它们,能够教会我们如何去完成自己短暂的人生,如何让个人渺小的生命在一种“大爱”和“大德”中得以升华。我们还相信,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将是童年和少年时代留给一个人的最伟大的馈赠。一个人如果在以后悠长而严肃的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个馈赠,那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位富有高尚心灵,拥有理想人生的人。
目录
第一章 贫民家庭中走出的艺术青年
第二章 在创作中追寻自己的路,邂逅情人罗斯
第三章 艰难时世中不灭的艺术追求
第四章 世俗抨击中坚韧的行走者
第五章 与主流社会的接触
第六章 善良的雕刻者
第七章 灵感之源——卡缪
第八章 才华倍受瞩目
第九章 心血浇铸“巴尔扎克”
第十章 爱与恨的边界
第十一章 里尔克眼中的大师
第十二章 巨星的陨落
……[看更多目录]
序言罗丹(1840—1917),一个伟大的名字,他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罗丹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之一。对于现代人来说,他是古典主义时期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坎儿’可以说,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双手,以非凡的天赋,超人的毅力,和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用鬼斧神工劈开了受官方学院派久久禁锢的宫门,摈弃了以往雕塑领域的旧观念,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
罗丹的一生是被人攻击和嘲讽、同时亦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他始终以一种伟大的人格勇敢地面对这一切。罗丹一生在艺术群山上攀登,并终于登上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座高峰。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最重要的是受到感动、爱恋、希望、颤抖、生活。在成为艺术家之前,首先是一个人f……,,“艺术是一门学会真诚的功课。真正的艺术家总是冒着危险去推倒一切既存的偏见,而表现他自己所学到的东西。”“艺术,就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化的心灵的愉快,是智慧的喜悦,在良知照耀下看清世界,而又重现这个世界的智慧的喜悦。艺术,是人类最崇高的使命,因为艺术是要锻炼自己去了解世界并使别人了解世界。”
罗丹的全部作品,那些像森林般不断成长的发现和创造,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以此而论,罗丹是最杰出的浪漫主义雕刻大师。然而,他的伟大,还在于他的深刻思想:他没有浪漫派中容易见到的那些弊病,如肤浅的热情,空洞的夸张,虚假的内涵。他偏爱悲壮的主题,善于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这使他的艺术具备博大精深的品格,既动人之情,又启人之思,使我们得以神游于心灵的波涛,生命的奥义,宇宙的玄远,创造的神奇。由此观之,罗丹又超越了浪漫主义,超越了门户派别,超越了时代和区域,为未来的雕刻家预备了自由表现的三维语言。
罗丹将其毕生投入到对艺术执著追求和人生种种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创作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法。他的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远带给人以深沉的美,启迪着人们不停地思考。
对于罗丹的重要性,熊秉明先生是这样评价的:“罗丹给予了雕塑以另一种意义。以前的雕塑是纪念碑、纪念像,是装饰庭院、宫室、教堂的形体。它的社会任务、政治任务、装饰任务先于艺术表现。到了罗丹手里,雕塑忽然变成表现思想的工具,个人抒情的工具,艺术表现占了首位。雕塑被从广场的基座上、建筑上拉了下来,变成了诗,变成哲学,变成自由地歌唱。罗丹给了雕塑以思想性,给了雕塑以生命。”
文摘第一章贫民家庭中走出的艺术青年
罗丹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他的父亲让·巴蒂斯特·罗丹是一名警务信使,母亲玛丽·谢弗是穷苦的平民妇女。罗丹的出生让父亲欣喜若狂。这位从诺曼底来巴黎谋生的农民,做梦也没想到在他38岁时还能抱上儿子。罗丹和她的两个姐姐克洛蒂尔德和玛丽都长着一头的红发,而“罗丹”在诺曼底的意思正是“红色”。
让·巴蒂斯特请来了妻子的妹妹泰蕾兹姨妈,让她到区里填写罗丹出生登记表,因为他和34岁的妻子都不会写字。他说:“我们叫他弗郎索瓦·奥古斯特吧。”于是姨妈就写道:“弗郎索瓦·奥古斯特·罗丹,1840年11月12日,生于巴黎市阿尔巴莱特大街3号。”
19世纪的法国,政治动荡,战争频繁,这是一个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伟大时代。1848年6月,法国人在“民主和社会的共和国”的旗帜下,掀起了波及全欧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尽管是失败的,“至少是带着不愧进行过世界历史性伟大斗争的光荣而失败的,不仅法国,并且整个欧洲都被6月的地震所惊动”,它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准备和扫清了基地。自此之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此志彼伏,连绵不断。1870年,普法战争导致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灭亡。1871年,巴黎工人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政权——巴黎公社。巴黎公社失败后,法国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到70年代末,法国工人运动又有了新的发展。在这勃发的年代,哲学、自然科学日趋繁荣,出现了雨果、巴尔扎克、德拉克洛瓦等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罗丹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云际会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