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气功与冥想(附盘)(附光盘一张)
分類: 图书,健身与保健,瑜伽,
品牌: 柏忠言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页码:629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7500932219/9787500932215
·条形码:9787500932215
·包装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附带品描述:附光盘一张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瑜伽气功与冥想》是一本比较完整、内容详尽、颇具权威性的著作。柏忠言瑜伽大师和他的弟子外籍华人张蕙兰女士是东西方瑜伽学院的创始人,他们多年从事修习和教授瑜伽功法,对瑜伽功法有较深的造诣。本书将助你: 消除压力、获得身、心、灵的健康; 恢复体能增强活力;不出家门即可练习瑜伽; 增加肌肉父节的灵活。
作者简介柏忠言,当代造诣深厚正统的瑜伽宗师柏忠言(瑜伽名字是悉达斯瓦鲁普·阿南达)来自于包括了像罗摩奴阁、柴坦尼亚等著名的历史人物的一脉。这个历史悠久的师徒相传是从最初最有权威的薄伽梵史利克尔史讲授瑜伽最高层次的权威文献《薄伽梵歌》开始的。
柏忠言教授瑜伽超过35年。他有许多学生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还有其他许多国家。
柏忠言同时还是一位艺术家,他写曲作词、灌唱CD,声韵悦耳并触人心弦、感人肺腑,同时歌词含义都是鼓励人心向善、向上,因而获得了极高的赞评。
虽然柏忠言也是一位将生命之气提升至头顶并由此逸出的专家(即昆达利尼瑜伽)。但在二十多年前他就不再宣扬这一体系了。他遵从本宗历传师尊的先例,着重在瑜伽语音冥想、业瑜伽(即实践的、无私活动的瑜伽)和巴克悌瑜伽(即爱心服务瑜伽)等方面的教导和传授。
编辑推荐跟蕙兰学瑜伽,20年来最经典的瑜伽书籍,瑜伽爱好者最佳研习伴侣。
《瑜伽气功与冥想》将助你:消除压力;恢复体能,增强活力;增加肌肉关节的灵活;获得身、心、灵的健康;不出家门即可练习瑜伽。
《瑜伽气功与冥想》将为常年练习及初习者的理想之选!
荣登最佳销售的这本书与悠久古老的瑜伽艺术一样,不但经得起早就通过时间的验证了。由“当代中国瑜伽之母”线蕙兰和柏忠言先生合著的这本内容权威且广博精深的书籍,中国的许多瑜伽教师,不仅自身依循此书练习并以其为教学范本。
本书就像在中央电视台上长期播放的“蕙兰瑜伽系列”和其他蕙兰瑜伽影碟一样,对不同程度的练习者都提供了最完美、最完整的指导和资讯。您定能获益匪浅!
——YOGI PARAMAHAMSA
目录
导论
把中国气功和印度瑜珈共冶一炉
怎样按本书学习瑜伽
工间瑜伽练习
第一篇 瑜珈姿势(阿萨那)和瑜珈洁净功法
第一章 瑜珈姿势练习——导言
第二章 瑜珈姿势学习课程与日常修习计划介绍
第一节 姿势学习课程
第二节 姿势日常修习计划
第三节 年纪较大者用的特别学习课程
第四节 姿势日常修习计划(年纪较大者用)
第三章 瑜珈姿势功法(阿萨那)
第四章 瑜伽
第五章 结语
第二篇 瑜伽松驰功
第六章 瑜伽休息术——导言
第三篇 超脱于心灵功
第七章 自觉——导言
第四篇 瑜伽冥想及有关功法
第八章 瑜伽冥想的目的
第九章 克服愚昧无知、激情和善良三态的影响
第十章 瑜伽冥想前的预备功和其他瑜伽冥想法——导言
第十一章 瑜伽师论人的构成和瑜伽经络系统
第十二章 瑜伽冥想姿势(阿萨那)——导言
第十三章 调息法——导言
第十四章 收束法和契合法——导言
第十五章 提升生命之气——导言
第十六章 瑜伽语音冥想——导言
第十七章 几种不同形式的禅(冥想)
第十八章 瑜伽冥想结语
第五篇 习瑜伽者的生活方式
第十九章 生活方式——导言
全书的结束语
附录 疗效及对人体各门路分锻炼作用的索引
作者简介
……[看更多目录]
文摘第四篇 瑜伽宰相及有关功法
瑜伽冥想的目的
瑜伽冥想术的目的在于获致内心和平与安宁。然而实际上远不止此。瑜伽冥想术的目的是达致无限的精神之爱、欢乐、幸福和智慧。在《薄伽梵歌》一书中,克乐史那(Krsna)说——
当一个人由于修炼瑜伽而使其心灵完全脱离物质性的心理活动时,这么一种瑜伽修炼的至善阶段就叫做入定或三昧境界(Samadhi)。在这种欢乐状态中,人就处身在无限的超然幸福里,并通过各种超然的感官而自得其乐。确定这种状态之后,人就再也不会离开真理,而一旦获得这种成就,他就会认为:没什么能够比这收益更大的了。
——《薄伽梵歌》第六章第二十至二十三颂
我们大家都想快乐幸福,这是极为自然的。有些人错误地认为:习瑜伽者不要或不关心幸福快乐。习瑜伽者是要幸福快乐的。在这方面,习瑜伽者和别人完全无异。但瑜伽者在谋求幸福上更为合乎科学得多。他分析过:幸福可以在哪里找到,在哪里找不到;或者更确切地说,他分析过:哪里找得到多少幸福,而在别的某处,找到的幸福以是怎样地多得多。
习瑜珈者的结论是:大多数人在追求幸福中到头来反而落得痛苦不幸。
瑜伽师说,原因在于愚昧无知。如果不说是大多数人,确实有许多人试图寻求幸福的方法全是尽量多地谋求感官上的快乐感受。但是,就算是那些极为富裕、因而物质感官享受设施应有尽有的人们也还是痛苦不幸的。事实上,这样的富人往往比那些不那么富裕的人还要痛苦不幸些。
瑜伽师根据他对别人的这些观察心得,以及科学地观察自己从感官享受中得到或没有得到的那些真正而又持久的幸福快乐究竟有多少分量,他就合乎逻辑地判断:从令人愉快地感官经验中获得的幸福分量极为有限。这种幸福极为浅薄,瞬息消逝。
正如对于一个在沙漠中受着酷热煎熬而濒临死亡边缘的人来说,一两滴水无法解除他的干渴一样,同样地,从感官享受中获得的极度有限的幸福是不可能令人感到满足的。
而且瑜伽师还观察到:为了争取这一点点分量极为有限的所谓幸福——实际上根本不是什么真正的幸福——人们还在经历如此多的忧患、哀伤,等等。换言下,不仅感官享受不能令人满足,而且,如果人们把实现这样的感官享受认作自己的人生目标的话,他就会受到忧虑、愤怒、懊恼失意等等的百般折磨。这样一名享乐主义者是在为了这么微小的一点东西而付出巨大的代价。他从自己感官享受中获得的细微份量的幸福完全是得不偿失——真的,为追求这种幸福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