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评说八十年(名家评说丛书)

分類: 图书,传记,文学家,中国,综合,
品牌: 韩石山
基本信息·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页码:41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03935448/9787503935442
·条形码:9787503935442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名家评说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这是本对我国著名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评说文集。这些文章有的是徐志摩的自述,有的是友人对他的悼念文,有的是对与他发生的往事的回忆,还有的是对其成就、作品的评价,等等。阅读本书,多少能改变一点你对徐志摩的固有印象。
编辑推荐你看过徐志摩的一些作品,比如《再别康桥》、《爱眉小札》,也知道他的一些事情,比如与陆小曼的结合,与林徽因的相恋,还知道他的一些业绩,比如创办新月社,编《晨报副刊》,办《新月》月刊,再就是他那异乎寻常的死了。 应当说,对一个诗人,你知道的确实不能算少。然而,本书还是要告诉你,对这徐志摩其人,你知道的还是太少。 阅读本书,让你对徐志摩有更多的了解。
目录
丛书主编谈
“孩子”徐志摩 金宏达/1
本书编者前言
书前赘语 韩石山/1
自述
自剖 徐志摩/3
再剖 徐志摩/10
忆念
追悼志摩 胡适/17
怀念四十岁的志摩 郁达夫/26
与志摩最后的一别 杨振声/29
志摩的风趣 叶公超/34
悼志摩 郑振铎/37
徐志摩——一个孩子 温源宁/42
我所认识的诗人徐志摩 苏雪林/45
吻火 梁遇春/55
志摩在家乡 吴其昌/57
友情 沈从文/65
泰戈尔在我家作客——兼忆志摩 陆小曼/70
回忆老友徐志摩和陆小曼 刘海粟/73
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林徽因/83
我的朋友徐志摩[英] 魏雷作 梁锡华译/90
钩沉
见证徐志摩早年日记 徐炎/99
谈徐志摩遗文——致陈从周的信 凌叔华/105
徐志摩海外交游录 梁锡华/108
徐志摩与狄更生 徐完白/134
徐志摩与泰戈尔访华韵事 杨允元/137
徐志摩学历的疑点韩石 /149
林徽因没有爱过徐志摩吗? 陈子善/157
徐志摩与雪莱吴宓/161
徐志摩赛珍珠一段情 康弘楣/169
论列
卷一
评徐君《志摩的诗》 朱湘/175
徐志摩先生的自画像 钱杏部/187
谈志摩的散文 梁实秋/193
徐志摩论 茅盾/196
徐志摩论——他的思想与艺术 穆木天/213
徐志摩的诗苏雪林/236
卷二
谈谈徐志摩的诗陈梦家/250
也谈徐志摩的诗 巴人/257
《徐志摩小品》序 阿英/263
闻徐诗品比并看 臧克家/266
徐志摩诗重读志感 卞之琳/274
《中国新诗库·徐志摩卷》卷首 周良沛/281
文学史上的徐志摩(综述)/290
卷三
评徐志摩的诗 陆耀东/300
云游谢冕/329
徐志摩的理想悲剧之成因 沈庆利 王亚梅/347
纸烟味道和香水气息——读鲁迅与徐志摩 宋奇/357
徐志摩散文与康桥文化 黄宇/369
徐志摩的情书和中国的男性沙文主义 孙绍振/378
梦想与追求——徐志摩思想源流简论 胡建军/388
附录
徐志摩生平年表/400
徐志摩重要研究资料目录索引/404
……[看更多目录]
序言你看过徐志摩的一些作品,比如《再别康桥》、《爱眉小札》,也知道他的一些事情,比如与陆小曼的结合,与林徽因的相恋,还知道他的一些业绩,比如创办新月社,编《晨报副刊》,办《新月》月刊,再就是他那异乎寻常的死了。
应当说,对一个诗人,你知道的确实不能算少。
然而,我还是要告诉你,对这徐志摩其人,你知道的还是太少。不说别的了,只说他是位诗人就是一个不小的证明。
他可能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还要伟岸。我们,我说的是你和我。
少年时已然显出的灵慧,直到中年都没有稍见减损。最可贵的是从求学,到做事,他心里一直有个宏伟的抱负,那就是要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地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北京大学学的法学,克拉克大学学的历史,哥伦比亚大学进的是政治学系,剑桥大学进的是政治经济学院,这样的中外求学经历,不会不影响到他的社会理念与人生追求。
在美国留学时,他有个绰号叫“鲍雪微克”,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布尔什维克。新月社,你以为只是一个文人的小团体,聚聚餐,演演戏?不对,他是要做大事的。且听他是怎么说的:
几个爱做梦的人,一点子创作的能力,一点子不服输的傻气,合在一起,什么朝代推不翻,什么事业做不成?当初罗刹蒂
一家几个兄妹合起莫利思朋琼司几个朋友在艺术界就打开了一条新路,萧伯纳卫伯夫妇合在一起在政治思想界里也开辟了一条新道。(《给新月》)
说他的诗歌怎样好,散文怎样妙,只能说是他在艺术界的建树。政治思想界呢?
怕你就不知道了。
编过徐志摩年谱,写出他的传记,还编过他的全集,我越来越觉得,徐志摩绝不是我们以前想象的那么简单。说他是一个诗人,实在是怠慢了他。写诗,不过是他人生的副业,正如恋爱只会是他人生的副业一样。在中国政治思想界的努力,才是他的正业。
举个例子,编《晨报副刊》,人们只说他怎样擢拔了文学新人,怎样振兴了中国的新诗运动。实则,编刊期间,由他发起的一系列思想讨论,更有其现实(当年的现实)与历史(当今的现实)的意义。
这么说吧,如果说二三十年代那场新文化运动,可比诸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那么,直可说,徐志摩就是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如果没有徐志摩,将会减少许多的光彩。这样一个人物的功绩,绝不是简单几个字所能概括得了的。或许我这么说,也还只是个浅薄。
坊间出版的徐氏著作,和关于徐氏的著作,直可说汗牛充栋。哪个书店都有几种。可悲的是,大多陈陈相因,了无新意,不外是选他几十篇诗文,编本选集,用些人们熟知的材料,出本传记。作品,就那么些;材料,也就那么些。这样的选本,这样的传记,要显现徐志摩的真相,无异于望望梅树就想止渴,攀到树上就想抓到鱼儿一样可怜无补。
这本《徐志摩评说八十年》,是应金宏达先生之命编选的。最早的评说文章是朱湘的《论徐君(志摩的诗)》,写于1925年底,刊于1926年初,最晚的是徐炎的《见证徐志摩早年日记》,写与刊都在2005年。恰好是八十年。
徐志摩的资料太多了。编选时,有意多选了些不经见的材料。从时间上说,有解放前的,也有解放后的。从地域上说,有大陆的,也有港台和外国的。目的是让喜欢徐志摩的人,多读多思,加深对徐志摩其人的了解。再就是,不限于一家之说,尽可能地显示几十年来人们对徐志摩的多种评价。因本书篇幅所限,只能是选些有代表性的篇章,还不能太长。权当是提供一个线索,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按图求索,去看那千里良驹怎样奋蹄奔驰吧。
但愿看过这本书,多少能改变一点你对徐志摩的固有印象,至于往好里改,还是往坏里改,就随你了。
文摘我们知道,节奏同文字有最密切的关系。英法的文字是双音,一字的各音读时有轻重之分,文法上又很复杂,所以这两种文字是很富于节奏的可能的;在这种节奏的可能性上,要是再加上艺术同想象,散文诗的灿烂的收获是可期而得的。不过我们中国的文字,一种单音的文法简单的文字,若是拿来作散文诗,它这方面的指望一定不十分大。中国文字自有它活动的领域,如“三百篇”同五言的简洁,七言的活泼,乐府长短句的和谐,五绝的古茂,七绝的悠扬,律体的铿锵,楚辞的嘹亮,词的柔和,曲的流走,这从中国文字产生出的诗体拿来同西方古今任何国的相比,都是毫无逊色的;不过我敢断言一句,散文诗却不在它的王畿以内。散文诗在我国文字里面顶多不过能升至一种附庸的地位,它的命运将要同四六一样,它们中的箭垛,它们裹的马革,同时是——骈俪。为什么呢?节奏是散文诗的灵魂,我们中国的文字既没有多音字、读音的抑扬、文法的变化以创造节奏,便不得不求救于双声叠韵同字句段落的排比;双声叠韵同字句段落的排比,这两种工具的可能性是极有限的,偶尔作个几回,未尝没有一点新鲜的色彩,但是一作多了,单调的毛病也就随之出现了。所以我说,骈俪是中国散文诗的最高潮,同时也是它的致命伤。
徐君的散文诗便已经走上了这条路。我们任着他的那一篇散文诗,都可以看出这种排比的痕迹;即如它们的头一篇,头一篇的头一段,就是两个句子排比起来的。徐君作的这些散文诗,平均的说来,都还不弱。我们看它们的时候,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在这时候特别活泼,即如《婴儿》一诗里面的:
你看她那遍体的筋络都在她薄嫩的皮肤底里暴涨着可怕的
青色与紫色,像受惊的水青蛇在田沟里急泅似的。
这里面的观察是多么敏锐;又如《天宁寺闻礼忏声》一诗里面的:
有如在月夜的沙漠里,月光柔和的手指轻轻的抚摩着热伤
了的沙砾,在鹅绒般软滑的热带空气里,听一个骆驼的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