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
分類: 图书,政治,中国政治,政治制度史,清、清以前政治,
品牌: 巫仁恕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35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101061621/9787101061628
·条形码:9787101061628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主要讲述了晚明的消费状况,读者能从中体会到当时的消费特点以及风俗文化。全书共有五章内容:“消费社会的形成消费与权力象征——以乘轿文化为例”“流行时尚的形成——以服饰文化为例”“消费品味与身分区分——以旅游文化为例”“物的商品化与特殊化——以家具文化为例”。
作者简介�
媒体推荐�
编辑推荐《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编辑推荐:消费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社会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截然不同的,消费的水平和发式随着时代的特点和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专业书评�
目录
导论 从生产的研究到消费的研究
第一节 明清消费文化研究的兴起
第二节 西方消费文化研究的脉络
第三节 本书的主旨、方法与结构
第一章 消费社会的形成
第一节 奢侈消费的风气
第二节 消费社会的形成
第三节 消费社会兴起的背景
第四节 士大夫身分地位的变化
第二章 消费与权力象征——以乘轿文化为例
第一节 明代前中期的乘轿
第二节 晚明乘轿的流行与普及
第三节 官方因应的对策
第四节 乘轿的象征意义
结论
第三章 流行时尚的形成——以服饰文化为例
第一节 明初的平民服制与社会风气
第二节 晚明平民服饰的流行时尚
第三节 流行时尚的作用
第四节 士大夫对服饰风尚的反应
第五节 士大夫批评服饰风尚的言论
结论
第四章 消费品味与身分区分——以旅游文化为例
第一节 士大夫旅游风气的兴盛
第二节 大众旅游的盛行
第三节 旅游的普及与社会竞争
第四节 品味的塑造与身分区分
结论
第五章 物的商品化与特殊化——以家具文化为例
第一节 家具的消费与商品化
第二节 大众的家具消费:以徽州为例
第三节 高级家具的消费
第四节 文人化的家具消费
第五节 书房、家具与文人品味的特殊化
结论
第六章 文人品味的演化与延续——以饮食文化为例
第一节 饮食消费的奢侈风尚
第二节 饮食风尚与食谱的刊行
第三节 饮膳书籍中感官描述的演化
第四节 品“味”与身分:文人化食谱的味觉理论
结论
结论
从消费看晚明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流行时尚与社会仿效的作用
社会变动与“士商竞合”的关系
士大夫的消费文化与身分认同
士大夫的消费文化与时尚的速度
“消费”观在中国史上的定位
附录
参考书目
后记
索引
……[看更多目录]
序言�
文摘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后面;“或有好事者,画以罗木,皆朴素浑坚不淫”。但是到了嘉靖末年,“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费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园囿僭拟公侯。下至勾阑之中,亦多画屋矣”。营建园林也不再是士大夫的专利,明人何乔远(1557—1633)就说:“凡家累千金,垣屋稍治,必欲营治一园。”②前述所谓“细木家火”的高级家具,到晚明时也是逐渐普及,“隆万以来,虽奴隶快甲之家,皆用细器”。
关于乘骑的交通工具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明代中期以后,武官效法文官乘轿,庶官也乘轿,监生与生员群起仿效,以至其他商人、豪奴、胥吏、优伶之流相继效尤。至明末清初有士大夫感叹乘轿已至“僭滥之极”,甚至还有优伶僭用轿子,如龚炜(1704—17697)在《巢林笔谈》中就说:“肩舆之作,古人有以人代畜之感,然卿大夫居乡,位望既尊,固当崇以体统,不谓僭滥之极。至优伶之贱,竟有乘轩赴演者。”④
(四)流行时尚的形成
晚明的奢侈消费已脱离了维生消费的层次,且不只是固定于喜好某类消费形式而已,而是不断地追求变化。如南直隶应天府属六合县,据嘉靖《县志》称其地服饰的风尚是:“除士夫法服外,民间衣帽长短高卑,随时异制。”《客座赘语》中论及南京妇女服饰变化的速度,“在三十年前,犹十余年一变矣”;但是,“迩年以来,不及二三岁,而首髻之大小高低,衣袂(按:衣袖)之宽狭修短,花钿之样式,渲染之颜色,鬓发之饰,履綦(按:指鞋带)之工,无不变易”。亦即凡是首饰、衣袖、花样与颜色等等无不变易。
(五)身分等级制度的崩解
这波奢侈消费风潮,使得明代政府规定的身分等级制度,逐渐走向瓦解。自汉代以来,传统中国的政府为了稳定社会的秩序,乃透过礼制的架构,以遂行儒家上下贵贱需加以区别的主张。这套“明尊卑、别贵贱”的礼制架构与规范,涉及了人们的生活、行为及人际关系等层面。在历代的正史中,几乎每部都有《舆服志》,专门记载历代统治阶级依据一套礼制,来实行对社会各阶层消费行为的管理。无论是明朝或清朝,在法律上都明文规定了一种身分制度,也就是依官员品级以及功名身分来区分身分等级,并配合某些消费方面的特许权利,形成一种用来“明尊卑、别贵贱”的制度。明初太祖即规划出一套礼制体系,对官民冠服、房屋、车舆、鞍辔、帐器用等,希望能有效地达到“望其服而知贵贱,睹其用而明等威”的理想社会。
……[看更多书摘]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