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拾贝(大家文库)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散文随笔,中国当代,随笔杂文,综合,
品牌: 秦牧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页码:22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500681054/9787500681052
·条形码:9787500681052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大家文库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艺海拾贝》是秦牧发表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一部名作,迄今已发行逾百万册,影响了整整几代人,是秦牧的代表作之一。作品文笔优美活泼,形象生动鲜明,介绍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和艺术各方面的理论和知识,赢得了广大读者由衷的喜爱。
作者简介秦牧(1919—1992),中国当代具有卓越成就、斐声海内外的杰出作家,尤以独树一帜的散文创作著称。 在半个多世纪的生命历程中,他全身心融人时代风云,深切关注华夏民族的命运,以深刻睿智的思想和多姿多彩的文笔,辛勤耕耘,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感染、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秦牧作品中始终洋溢着对光明未来的不懈追求,对丑恶势力的无情鞭挞,对人类知识的渴望,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他的磊落人格和宽广情怀,为我们树立了为人为文的典范。 1992年10月14日,秦牧与世长辞的前一晚,还写下了《敢想敢闯的神话》一文的标题,留下了他创作生命的绝响。秦牧生前著有60多本集子共600余万字的作品。人民文学出版社曾出版了10卷本的((秦牧全集》,其后广东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秦牧全集》12卷增订版。
编辑推荐《艺海拾贝》:从1962年12月面世至今,《艺海拾贝》可以说从未在读者中被轻易遗忘,它还不时让人想起。《艺海拾贝》是秦牧的一部名作,是他的一本文艺随笔集。作者在书中用一种轻松风趣,活泼生动的笔调,寓世术道理于谈天谈地之中。
目录
一本书的奇异经历
“历尽艰辛我与君”
艺海拾贝
鲜花百态和艺术风格
菊花与金鱼
“果王”的美号
鹦鹉与蝴蝶鸟
并蒂莲的美感
惠能和尚的偈语
鲜荔枝和干荔枝
虾趣
《最后的晚餐》
茅台、花雕瓶子
河汊错综
细节
数字与诗
画蛋·练功
秘诀
哲人·小孩
象和蚁的童话
奇特的文学梦境
知识之网
两代人
蜜蜂的赞美
欧亚两画师
鲁班的妙手
南国盆景
巨日
蒙古马的雕塑
高高翘起的象鼻子
幻想的彩翼
北京花房
《醉了的酒神》和《睡着的爱神》
一幅古画的风味
英雄手中的花束
镜子
毒物和药
广州城徽
“邯郸学步”
独创一格
变形
酷 肖
巧匠和竹
在词汇的海洋中
民族语言的热爱
譬喻之花
叠句的魅力
车窗文学欣赏
核心
鹩哥的一语
神速的剪影
京剧译名
“一字师”
“狼吞虎咽”
放纵和控制
粗犷与细腻
眼睛的奥妙
小羊的刺激
两只青蛙
摔坏小提琴的故事
“上味”
笑的力量
太阳光下的一滴滴水珠
杜甫爬树和鲁迅驰马
艺术力量和文笔情趣
爱友·诤友
文学艺术与自然科学
辩证规律在艺术创造上的运用
跋
附录 秦牧自传
后记 作家的性命和作品的生命
……[看更多目录]
文摘艺海拾贝
菊花与金鱼
菊花与金鱼,是中国人培育出来的两种绝妙的东西。我想,把它们称做艺术品也无不可,它们一种是植物性艺术品,一种是动物性艺术品,都是经过历代巧匠的苦心培育才繁衍成现在这样丰富的品种的。
世界各国的人民,都各有各的艺术天才。世界文明是各大洲的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你提供这样,他提供那样,才使得这个本来相当乏味的地球变成了个光华璀璨的大干世界。在培植奇花异卉和人工选择有趣的小生物方面,世界各国的人民,有的驯养了金丝雀,有的培植了品种纷繁的兰花,有的养了鸽子,有的养了长尾鸡……而历史悠久的中国,则特别端出了菊花和金鱼。中国人种植菊花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把鲫鱼变成金鱼,也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我国邮局曾经发行过一套菊花邮票和一套金鱼邮票,这两套小彩画都是令人看了爱不释手的。它使我们想起历代许多艺菊和养鱼的能手,无数“功参造化”的能工巧匠,以至于祖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每年秋天,许多城市的公园都在举办菊花展览,至于金鱼,更是不分季节,任何时候都可以看到。每次观赏菊花和金鱼展览的时候,我都深深地体会到“丰富”的含义。那场面真可以说是多姿多彩,仪态万千了!
古代荒郊里寒伧的野菊,一经过人类的加意选各培育,历时数千年,终于大放异彩。
后记2008年的新年钟声敲过不久,窗前的桃花还在开放,案上的水仙也仍然在吐着淡淡的幽香……这时候,传来一个消息:秦牧先生的名著《艺海拾贝》又将以新的面目和读者见面了。这本书初版于1962年,距今差不多半个世纪了。8年前,我曾为此书的一再重印,写过一篇题“历尽艰辛我与君”的小文。现在,在这里再写下一点感想。
回忆常常给人带来悲哀与痛苦,但有时也可能是兴奋或欣慰,更多的则是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十年浩劫”之后,深受读者喜爱而又饱经腥风血雨的《艺海拾贝》每一次重版,都使我心潮起落,感慨万千,特别是在它的作者匆匆远行之后,我肩上承担着的这副感情担子就更加沉重了。
那是20世纪的60年代之初,秦牧经常收到各地读者、作者一封封的来信。有询问他写作经验的,有请教他创作门道的,有的把整捆的稿子寄来求教,有的冒昧登门来访……如果要一一回信答复,是绝无可能的事情,因为解放后几十年来他长期担任着繁重的编辑或行政工作(只当过短短3年的专业作家),每天忙于上班下班,平时只有在凌晨或午夜才能见缝插针地写上一点儿,更不要说“文革”中的被污蔑、受迫害,“五省声讨”、十年搁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