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宣时代/汉文化丛书(汉文化丛书)

分類: 图书,历史,中国史,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战国秦汉,
品牌: 宋超
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页码:15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22408563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汉文化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后元二年(前87)至黄龙元年(前49)的三十八年间,正是史家乐道的昭宣“中兴”时代。这一时代,既不似高祖时代那样波澜壮阔,亦不如武帝时代那样灿烂夺目。如果给昭宣时代以一个历史定位,似乎更类于“文景之治”。不同的是,“文景之治”迎来是是武帝英雄时代,而宣帝辞世之后,嗣君元帝“优洲不断,孝宣之业衰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武帝晚年的政治遗产
第一节 “奇女子”与“钩弋子”
第二节 “巫蛊之祸”与“轮台诏”
第三节 “五柞宫”武帝托孤
第二章 昭帝时期的政治局势
第一节 辅翼少年天子的重臣们
第二节 来自兄长的威胁
第三节 “群儿自相贵”
第四节 “卫太子案”
第五节 盐铁会议
第六节 霍光“威震海内”
第三章 风云激变的昭宣之际
第一节 昭帝去世与议嗣之争
第二节 短命的天子刘贺
第三节 “如芒在背”——初登皇位
第四节 霍氏之祸,萌于骖乘
第四章 励精图治与汉室中兴
第一节 完善“中外朝”制度
第二节 推行“循吏”政治
第三节 “尚德缓行”与置“廷尉平”
第四节 石渠阁会议与穀梁学复兴
第五章 汉匈关系的重新调整
第一节 设置西域都护府
第二节 匈奴内讧与复议和亲
第三节 “汉与匈奴合为一家
第六章 宣帝的性格及对政局的影响
第一节 游侠习性与儒生气质
第二节 善纳谏言与择善而从
第三节 猜忌心理与苛察群臣
简短的结语
……[看更多目录]
序言说到汉,自然就想到汉人,汉语,汉字,汉碑,汉赋,汉仪,汉制,汉子……。一个伟大的朝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是我们永远为之骄傲,关于它的论述,已经多移不计其数,我不是学才专家,说不出更新的见解,我知道汉文化是继承了周、秦文化雄沉之骨,保持了文化的绚丽之风,又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异域国度文化交流融汇,它开始于多源,结果于复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致于使中国传统文化尽管有不断的演变,创新,但其体制,风貌再也没有脱离了这个基础的范围。
文摘第一章 武帝晚年的政治遗产
在甘肃玉门花海汉代烽遂出土的简牍中,有一件七面棱形觚,前半部分是一篇诏书的抄件,计一百三十三字:
制诏:皇大子,朕体不安,今将绝矣!与地合同,众(终)将不复起。谨视皇天之笥(嗣),加曾(增)朕在,善禺(遇)百姓,赋敛以理;存贤近圣,必聚糈士;表教奉先,自致天子。胡孩(亥)自汜(圮),灭名绝纪。审察朕言,众(终)身毋失。苍苍之天不可得久视,堂堂之地不可得久覆,道此绝矣!告后世及其孙子,忽忽锡锡,恐见故里,毋负天地,更亡更在,去如舍庐,下敦闾里。人固当死,慎毋敢佞。
据整理者分析,这篇诏书就是武帝后元二年(前87)临终遗诏的抄写本,虽然抄录得不甚完全,但大体上能反映出武帝临终前的真实心态。
这篇遗诏,语气沉重而感伤,“苍苍之天不可得久视,堂堂之地不可得久覆,道此绝矣!”统驭宇内长达五十四年的一代英雄之主,以如此伤感的口气道出生命末途的真实感言,不免令人深感悲切。然而,政治家本色在关键时刻还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武帝在遗诏中谆谆告诫皇太子要善待百姓,赋敛有度,亲近贤圣,集聚良才,奉行名教,遵从祖制,忠实履行天子的职责。秦二世自取灭亡,断送祖先基业,应当时刻汲取这一教训。
这篇遗诏是武帝留下的最后政治遗产,寄希望于昭帝及辅弼大臣霍光等能够遵行遗诏,谨慎行事,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武帝这一希望并没有落空,一个英雄时代的结束,代之而起的则是一个汉室中兴的新时代。
第一节“奇女子”与“钩弋子”
在战国时赵国故地的东北部,即今河北省的东北部,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曾设置一个河间郡。文帝十五年(前165),河间国复改为郡。景帝即位后,封皇子刘德为河间王。在众多的诸侯国中,河间国只是一个不甚引人注意的小国,然而却因为河间王刘德“好学修古,实事求是”而一时间美名远播。刘德孜孜于收藏善书古籍,不惜以金帛重赏献书之人,以至“四方道术之人不远万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刘德谥号)”,一个小小的河间国所藏的先秦古文旧书,竟然能与中央朝廷相媲美。
不过,赵地终究不像齐、鲁地一样有着悠久浓郁的学术传统,在河间王刘德死后,继位的诸王多沉湎于酒色而碌碌无为,所精心培育的学术氛围也随之烟消云散。然而在历史上,赵地却是以盛出美女艳妇而闻名遐迩,所谓“赵女”与“郑姬”一样,则成为天下美女一个优雅的代称,是各国诸侯垂涎追逐的尤物。入秦为客的李斯,在面临着被驱逐的危险时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