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教育论坛(总第43辑):教师读书俱乐部的故事

分類: 图书,教育,中等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法,
品牌: 黄旭
基本信息·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页码:15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3344997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读书不“热”是全民现象,要教师在其中独显有别恐怕不现实,只能是寄望于教师稍微有别于其他群体,多读几本书,好来教导下一代。至于这种业余读书的浅层次现状,最明白的体现在教师讲述自己的读书故事的文字和情感里:所读之书还未转化为成熟的文字表达,在认知上也过于趋同,有点“尽信书”的空洞感。一个俱乐部有可能如此神奇吗?在热情过后,是否能反思一下,我是不是带着太强的目的性,太过于期盼这种集体认同在扫描书上的字眼,在倾诉感激的心得?
媒体推荐孙明霞【山东泰山学院附属中学老师】:
能够一次性刊登两万字长稿的杂志几乎没有,《明日教育论坛》的“年度教师”如此大手笔,竟然将如此大篇幅给了基层的普通老师,这对于真正民间的、草根的教师来说是多大的鼓舞!
慕之【老师】:
假期里回了建阳,在新华书店看到了《明日教育论坛》,将31和32期买下了。回来后,同事说,这杂志很好。我说,很耐读,值得回味的东西很多。
余岱宗【大学老师】:
每一辑《明日教育论坛》都有打动人心的文章。这些文章既有介绍异域教育现状的随笔,亦有教授们的高论,更有在一线的中小学老师的心灵剖白。所有这些文章中,我最喜欢的是那些针对中国教育难局,引入国外基础教育的案例,再进行比较分析的文章。我看了,每每有启示。
李华【中学老师】:
在阅读《明日教育论坛》时,随处可拾到精妙绝伦的好句子,心中的喜悦很想与同处在艰难跋涉中的朋友们分享。《明日教育论坛》一本令我脱胎换骨的教育“羊皮卷”!
胡必春【广东顺德的小学老师】:
前些天我回福建长汀老家,在一个教育书店里找到这套书的第29—36辑,爱不释手。看了后,极其震撼,觉得很久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清鲜,这么生动,这么真实,这么直言不讳、直抒胸臆的好书了。我觉得,这套书就像是一位等了我很久的温厚的长者,特意在这个时候给我送来一份安慰。在四天的旅游过程中,所有的空余时间我都是在《明日教育论坛》的阅读里度过的。
赵游【杂志编辑】:
《明日教育论坛》一直坚持做出“大教育”的味道来,一步未离教育和文化的“战壕”,一路走来,似已浑然忘我。
风语【福建连城的小学教师】:
邮购了20~33辑的《明日教育论坛》,真有相见恨晚之感,真没有看到过编得这么好看的教育杂志。好友读到时说,就像当年读金庸武打小说一样痛快。确实,拳脚的交锋背后该是思想的交锋。这两月间杂着读了五六本,我会继续读下去的。
目录
一种关注
为什么我是一名华德福老师
视点聚焦·教育之声话题:教师读书俱乐部的故事
为自己的成长买单[教师“众议院”]
读书:改变你精神世界的分子结构[现场]
教师读书总动员[现场]
教师们为什么拒绝读书[学者“一言堂”]
人与事
智慧与学术的相生相克
年度教师
一意孤行
报道与争鸣
萧瀚的课堂:一个本科生的亲历
班级手记:罗胜铭其人
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素养
中专生们的残酷青春
我所知道的乡村教育
应试教育是创新型社会的死敌
课程研究·解读
闽教书香·我理想中的中小学教育和中小学教师(一)
学人论坛·教育为什么要培养理性精神
课堂解读·作文指导:有多少可能
课堂解读·读中国古典诗词中秋的主题——兼谈作品分析中的同类比较方法
心灵家园·有关逃课逃学,我说点什么
域外观察
加拿大高中教育感悟
后随笔时代
杏坛手记·换个角度看教育(之四)
杏坛手记·心态
民间语文·有时读书,有时看粗俗的电影
杏坛手记·曾经是一个阅读缺席的小孩
编辑推荐手札
争夺孔子
我们的幽默感哪里去了
编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视点聚焦·教育之声话题:教师读书俱乐部的故事
为自己的成长买单[教师“众议院”]
1.教师如何读书:五年级老师的对话
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境界,能使我们在浸淫中得到心灵的涤荡,收获思想的震颤。面对书,我们五年级组的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了对话,为此将其中的一些采撷,与诸位在人生途中共勉。
一、由国外教育想到的
薛博娟老师:我想从国外的大学教育中专业的分设问题谈起。在国外的大学中,包括很多知名的大学,不是一开始就主张进行分类选择专业的,学生至少要在大学进行2到3年的基础综合学习,然后才主张选择专业。
我讲这个故事的意思,不是说要对我们的教育体制问题进行抨击和改革,这不是我们今天五年级读书俱乐部要谈的主要问题,我是想借这个故事来讲讲我的观点。我主张一个人读书要杂、要多、要博,这样才比较符合我们这个职业的要求,也符合我们这个多元化时代的要求。试想如果我们只知道自己教育界内的知识,在求知欲望很强、思想观念很前卫的学生面前,我们怎么能对答如流。
陆老师:我还是赞成薛老师的观点的,古人说得好,开卷有益。
张老师:其实在这里也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读书要有选择性。不是什么书都能拿来读的。
吴老师:非也非也,就像我对四年级的“绿色阅读”原则上是很赞成的,但是我还是有一点自己的保留意见,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进行选择,能更加增强现实生活与书的交流。
后记老有一个疑问挥之不去:如果一所学校的校长每天晚上忙着应酬喝酒,有时没人请还自己找上门去,或是自掏腰包“将酒意接力”,不醉不归,那这样的学校有可能建成所谓的“书香校园”,有可能出现喜欢读书的教师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我的疑问并未因此而消除,因为学校从未放弃它的“书香校园”的宣传,似乎每天都在推进之中;而它的教师们,一直很茫然,在他们看来,读书是对他们的要求,至于能不能做到,他们没把握,一直都有比这更要紧的事要做:白天上课并应付检查,晚上有时还得陪着喝两杯。在僻远的地方,这种陪喝权且当作是改善伙食。教师是不太想读书的,已经读得够烦了,那些“名家名言”,道理千千万,难解燃眉急。于是,鼓励教师读书的事,便由民间团体做了起来。民间的做法一向追求心态的自由和实际目标相结合,只要有热心、志同道合,效果都不错。因为这并非硬性的指派任务,但也需要恒心,有点新意来刺激大家的兴趣。也正因为不是任务,完全靠自觉,靠组织能力,靠选题的卖点,民间的读书活动往往“开门见红”,随后渐次“褪色”,最后不了了之。就本辑的“教师读书俱乐部”的一些“故事”来看,这种民间和半官方的教师读书活动,一是不“热”,二是尚处“初级阶段”。读书不“热”是全民现象,要教师在其中独显有别恐怕不现实,只能是寄望于教师稍微有别于其他群体,多读几本书,好来教导下一代。至于这种业余读书的浅层次现状,最明白的体现在教师讲述自己的读书故事的文字和情感里:所读之书还未转化为成熟的文字表达,在认知上也过于趋同,有点“尽信书”的空洞感。一个俱乐部有可能如此神奇吗?在热情过后,是否能反思一下,我是不是带着太强的目的性,太过于期盼这种集体认同在扫描书上的字眼,在倾诉感激的心得?
“教育是无用的”,在阅历无数之后学者如是感叹。为什么?培根在他那个年代就给出了说法:教义应该使人们爱上训诫,而不是爱上教师。当今的“教育”无不导向“训诫”一途,还应和了另一句话,“凡是长时间勉强学习的人,都会以相应的饥渴和急迫去忘却”。“对教育我还能说什么呢?”越是草根的学者越难脱这种困惑。于是提倡读书,这是一根救命稻草,通过阅读找到自信,找到方法,乃至找到“拯救的道路”。但这里还是有讲究的,一是读“有益的书”,想想时间和精力多么有限;二是“兴之所至方读书”,书才会爱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