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现代社会科学兴起

分類: 图书,政治,中国政治,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社会调查和社会分析,
品牌: 黄兴涛
基本信息·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页码:405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3345038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2007年7月7日至8日,为了深化上述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曾专门邀请学界同道三十余人,与福建教育出版社联合组织召开了“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现代社会科学兴起”学术研讨会。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广州、成都、昆明等地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们.从清末民国社会调查的总体情况,政治、经济、教育、民族、民俗、法律等各种具体门类的调查在中国发生、发展过程的护理,特点的分析揭示,一些典型社会调查的个案考察,社会调杏方法与国人认知观念的转变,各社会科学门类的发生、发展中社会调查的作用等多重视角,对清末民国社会调查及其与现代社会科学兴起的历史关系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现代社会科学兴起》一书所收录的这些论文,多曾提交给此次会议。经过会上的研讨和会后的反思之后,各作者叉分别对其做了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和提高。现在,我们决定将其公开发表。
目录
编者前言:清末民国社会调查及其学术内蕴
现代统计学的传入与清末民国社会调查的兴起
(现代统计知识的传入与统计学科在中国的确立——从清末到民国:“统计型调查”的大量产生——调查观念的发展变化与统计的作用——“统计型调查”在中国的专业化过程及其表现——现代社会调查的发展对民国统计学的影响)
社会调查与社会学中国化——以1922~1937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例的研究
(理论、服务、调查三者并立但有偏重的社会学中国化思路的提出与坚持——Booth式调查盛行时期:1922~1934年——社区研究推行时期:1932~1937年——社会调查在社会学中
国化历史进程中的角色和地位)
重审民国社会学史上的社会调查派
(李景汉对“社会调查”的看法并不狭隘——张世文:“社会调查+社区研究”是否可能——吴景超:两派各有其可取之处——孙本文对社会调查派的看法——从社会学学科成长的
角度重评社会调查派)
近代中国人口调查的现代化过程与方法论演进
[近代中国人口调查的现代化过程——近代中国人口调查方法的演变(调查人员资格与素质的变动;调查程序的调整与调查法的嬗变;调查内容及数据处理方法的调整与改进)——人口调查方法论体系的完善与社会现实的背离]
民国时期农村经济调查与近代中国农业经济学的兴起
(农村经济调查的兴起与发展——农村经济调查的特点——农村经济调查与近代中国农业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
在现代性与国家之间——对20世纪前期少数民族调查的再认识
(现代性叙事的引入——打造现代国家认同——现代调查技术的精进)
主客互渗——对于“民国时期少数民族社会调查”的重新思考
(当前民族学史研究中的三种转向——“从边缘看中心”的主位视角:以“彝族研究现代学术的建立”为例——外国人在华早期专业调查对中国民族学兴起的影响——互为“他者”:外来学科遭遇挑战——迈向主客互渗与文化自觉)
从教育调查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员形象——兼论教育调查与中国现代教育之建立
(教育调查的兴起——从塾师到教员——教员的生活与组织——教员与新教育——教育调查与现代教育的建立)
礼俗改造的学术实践——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礼俗调查与现代民俗学的兴起
(二三十年代礼俗调查鸟瞰——对二三十年代礼俗调查的类型分析——“到民间去”:反思精神以及现代民俗学的兴起)
清末民初的习惯调查与现代民商法学的建立
(清末之调查——民初之调查——习惯调查的成果、资料整理及新发现——民法近代化与民商法学在中国的建立——清末立法者对习惯问题的认知与论争——民国法学家对习惯问题的全面检讨与学理研究)
应对边疆危机的新学科——边政学的兴起与发展
(边政学的肇始:顾颉刚关于边疆问题的调查和研究——边政学的建立:吴文藻的“边政学”理论一边政学的发展:方国瑜在西南边疆研究中的贡献——边政学的应用:江应棵的边疆行政设计——边政学的特点)
……[看更多目录]
序言在中国,无论是今天意义上所使用的“社会”、“调查”,抑或“社会调查”,都是清末民初才从日本引入的新名词和新概念。但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和学术活动之历史现象的社会调查,其在中国究竟起源于何时,却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需要继续加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对“社会调查”内涵的不同理解。
我们以为,社会调查应有广义、狭义之分。最广义的社会调查,在传统中国也曾存在,它指的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程序,通过一定手段(如借助询问、实地观察,或征集文卷等),对特定社会事项进行资料、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以求得实情实态的一种经验活动,或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理性分析的认知活动。而较为狭义的理解,则通常是把社会调查认作为一种现代性的事物。它虽然仍以询问、实地观察、征集文卷等方式来获取调查对象的资料和信息,但对资料信息的分类整理,总的说来却比传统调查要严密和系统;其以此为基础所作的分析,也往往有新的理论指导(如实证主义一类),且其本身也被逐渐当成一种独立的学问方式来对待。
文摘现代统计学的传入与清末民国社会调查的兴起
四、“统计型调查”在中国的专业化过程及其表现
欧美工业化以后,社会分工愈来愈细,社会问题也愈来愈多。社会出现部门化的倾向,而科学也愈益专业化。与此相应,作为科学工具的统计学,除了对之进行一般原理研究之外,将其应用于具体部门,则会产生某部门的统计,即工业统计、农业统计之类;将其应用于某门学科的探讨,即会产生如人口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等专业的统计学。
与统计学专业化、部门化相应,社会调查也有一个类似的问题。就内容而言,民国时期既有社会概况之调查,也有社会生活各个部门之调查。可以说,调查的对象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方法而言,民国时期的专著和文章,既有对一般调查方法方面的研究,也有就某特定社会部门的调查方法作专门的探讨。而日,由于调查与统计的关系相当密切,有些学者论述特定部门的统计方法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就说明了相关的调查方法。就调杏的实际情况而言,一些科研机构、大学系科、学者个人或群体,依据调查对象及所属学科背景,遵循学科规范,从事了大量的统计型调查。这些调查专业性强,学科特色鲜明。有些高校的系科,如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由于重视并长期坚持实地调查,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学科建设特色。它们的调查所得之可靠性,也因其严格遵循学术规范,而获得世人的肯定。不仅如此,这些专业化的调查还形成了与其学科背景相适应的比较一致的研究路径。
布朗、吴文藻等人对社会学界已普遍存在的调查类型展开了强力批评,把原先的调查类型称为“社会调查”,而称自己所提倡的调查为“社会学调查”。很显然,他们是要针对“旧”的范式,提倡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在农村性质大论战中,孙冶方则比较直接地将中国经济派、韩德章等人的研究归属农场管理学、农业经营学的范畴,而将自己这一派的研究称为经济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