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注全译黄帝内经(上下)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
品牌: 张登本
基本信息·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页码:100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802289572
·条形码:978780228957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2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全注全译黄帝内经(上下)》是《黄帝内经》的通俗性读本,可供各类中医、中西医结合从业人员,以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之用。《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最完善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性著作,被历代医家视为“圭臬”,奉为“经典”。它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养生、防治,以及临床各科的内容,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理论发展及中医学科分化的母体。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
《全注全译黄帝内经(上下)》首先对《内经》的医学与传统文化地位、成书年代及作者、名义和流传沿革,以及学术体系结构内涵和学术特征、历代研究略况等进行了简要叙述,从而使读者对《内经》一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状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继而采用以注为主、校注结合的方式,将《内经》162篇原文,逐篇进行了精要的注释,并用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式,逐句做出了通俗直白的翻译。从而将这部年代久远,文辞古奥的古典医籍的要言大意,运用通俗简明的语言呈现给读者。
作者简介张登本男,1944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内经》研究专家,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和《黄帝内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30多年,主编教材、论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代表作有:国家规划教材《中医学基础》、《内经词典》、《内经的思考》等。
孙理军女,1961年生,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和《黄帝内经》的教学与研究工作20多年,先后出版著作16部、教材14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代表作有:《王冰医学全书》、《难经发挥》等。
编辑推荐《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中晚期,此前天文、历法、地理、气象、医药,甚至社会科学、哲学、思维科学、语言学、文字学的成就皆在该书中有较为全面的体现。《全注全译黄帝内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每位想要深刻了解传统文化之不可或缺的重要典籍。数十位中医专家,穷十余年之力,对奠定中医理论体系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逐字逐句详注精译。严谨考究、注解精准、译文“信”“达”“雅”。力求将原典古奥之文辞,畅明其要言大意,意在为现代读者提供一个障碍阅读巨著的版本。
目录
全注全译黄帝内经(上)
《黄帝内经》概述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素问》序一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素问》序二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
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素问·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素问·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素问·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素问·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素问·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
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
素问·刺疟篇第三十六
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素问·腹中论篇第四十
素问·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
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
素问·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素问·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素问·脉解篇第四十九
素问·刺要论篇第五十
素问·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素问·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
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素问·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素问·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素问·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素问·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
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素问·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遗篇)
素问·本病论篇第七十三(遗篇)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素问·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素问·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素问·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素问·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素问·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素问·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全注全译黄帝内经(下)
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第一
灵枢经·本输第二
灵枢经·小针解第三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灵枢经·根结第五
灵枢经·寿天刚柔第六
灵枢经·官针第七
灵枢经·本神第八
灵枢经·终始第九
灵枢经·经脉第十
灵枢经·经别十一
灵枢经·经水十二
灵枢经·经筋第十三
灵枢经·骨度第十四
灵枢经·五十营第十五
灵柩经·营气第十六
灵枢经·脉度第十七
灵枢经·营卫生会第十八
灵枢经·四时气第十九
灵枢经·五邪第二十
灵枢经·寒热病第二十一
灵枢经·癫狂第二十二
灵枢经·热病第二十三
灵枢经·厥病第二十四
灵柩经·病本第二十五
灵枢经·杂病第二十六
灵枢经·周痹第二十七
灵枢经·口问第二十八
灵枢经·师传第二十九
灵枢经·决气第三十
灵枢经·肠胃第三十一
灵枢经·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灵枢经·海论第三十三
灵枢经·五乱第三十四
灵枢经·胀论第三十五
灵枢经·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灵枢经·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灵枢经·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灵枢经·血络论第三十九
灵枢经·阴阳清浊第四十
灵枢经·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灵枢经·病传第四十二
灵枢经·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灵枢经·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灵枢经·外揣第四十五
灵枢经·五变第四十六
灵枢经·本脏第四十七
灵柩经·禁服第四十八
灵枢经·五色第四十九
灵枢经·论勇第五十
灵枢经·背腧第五十一
灵枢经·卫气第五十二
灵枢经·论痛第五十三
灵枢经·天年第五十四
灵枢经·逆顺第五十五
灵枢经·五味第五十六
灵枢经-水胀第五十七
灵枢经·贼风第五十八
灵枢经·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灵枢经·玉版第六十
灵枢经·五禁第六十一
灵枢经·动输第六十二
灵枢经·五味论第六十三
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灵枢经·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灵枢经·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灵枢经·行针第六十七
灵枢经·上膈第六十八
灵枢经·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灵枢经·寒热第七十
灵枢经·邪客第七十一
灵枢经·通天第七十二
灵枢经·官能第七十三
灵枢经·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灵枢经·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灵枢经·卫气行第七十六
灵枢经·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灵枢经·九针论第七十八
灵枢经·岁露论第七十九
灵枢经·大惑论第八十
灵枢经·痈疽第八十一
附:主要参考书目
……[看更多目录]
序言回归中国传统养生之道
2006年,就是否“废除中医”的争论一度甚嚣尘上,最终在国家的力挺下.中医艰难留存。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中医还有没有发展前景?
2008年,人们在繁忙的经济生活中身体每况愈下,逐渐认识到自身健康的重要.长寿养生的理念逐渐兴起。于是.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出现了:怎样养生,才能达到健身长寿的目的?
将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寻找答案,你就会发现:养生,没有中医能行吗?如何通过饮食调养身体?为何情绪能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怎样在没有得病的时候预防疾病的发生?以及如何随着季节的变化来调整养生步骤……这些有关养生和健康的问题,你都可以在中医理论中找到详细的解答。同时,国人也不必再为中医的前景担忧,因为,要想养生.就离不开中医,离不开“养精藏神”、“肾养”以及“阴阳平衡”等中医千年传承下来的经验.而不是几颗维他命那么简单。
要想了解中医,了解养生的奥义,就不得不提中医第一经典——《黄帝内经》。
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箱,《黄帝内经》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这部托名中华民族先祖“黄帝”的医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吸收《周易》的阴阳五行思想.在古代天文学,地理学,历算学,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基础上,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被历代医家称为“医家之宗”。同时,它也是古人长寿,养生所遵循的养生宝典。它提出了养生学的两个要点,即保养和补养,认为“精气”是万物的根本,懂得保养并贮藏精气,就可以长寿;万事万物有阴阳和谐,五行生克制化,懂得调和阴阳五行就可以不得病;万物有运动才有变化和发展。
文摘到了隋代,杨上善汇集各家之长,编著了《黄帝内经太素》——当时还有位叫全元起的学者,首先为它进行诠释注解。不过,此时第七卷已经散佚了。到了唐代宗宝应年间,太仆令王冰由于酷爱,《素问》,并得到了从前的老师所珍藏的版本,就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理,作了大量的注释。从此,三皇流传下来的文献得以光彩纷呈,并大有可观。可惜唐代把它列入医学的范畴,传授给只是将其作为技术掌握的医生们,管理国家事务的达官贵人却很少有谈论它的。现在离黄帝岐伯等古圣先贤的时代已很久远了,《素问》的学术思想也埋没不明了。因此,现在流行于世之版本的经文及其注释纷乱错杂,文字义理混淆不清。以致人们完全不了解它是从“三坟”流传下来的珍贵文献,是帝王治理天下的最高准则,是古圣先贤所擅长去做的事业。唐尧在它的启发下为后世传下了四季计时的方法,虞舜在它的指导下总结出了日月和五星协调运行的规律,大禹用它的理论建成藏储水、火、金、木、土、谷六种物资的府库来振兴帝王的功业,周文王依据它推演出震、巽、坎、离、艮、兑六卦分别阐述了不同的卦气,伊尹遵循它调和五味来辅佐商汤,箕子按照它向周武王陈述五行之道来辅助治理天下。这其中的道理是一致的。可为什么要把这个极为精微细致的学问传授给那些极为低下、极为浅陋的人呢?它却没有被废弃、消失,已经是很庆幸的事了!
嘉祜年间,仁宗皇上顾念圣明先祖黄帝的学问势将被弃掷于地地从此消亡,于是命令博通这一学说的学者,使其纠正历代版本中谬误。我与同仁便承继了暂时无适当人选的职位,主持了校勘工作,潜心地研讨了十年岁月。我们广泛搜集了朝野众多版本,深入探索其中的旨义,纠正其中的错误,其中十分之三四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其他问题未能完全澄清。我私下感到这项工作还没有完全达到圣旨的要求,符合皇上的心意,因而又采集了《汉书》、《唐书》中稽录的仍然流行于世的数十种医经著作,分析了其中的观点并用进行考证。其中既有上下贯通的,也有交互错杂的;既有浑然一体的,也有首尾相应的;有的通过理清本源探索学术的发展流变,有的通过推求流变追寻学术的本源。我们确定了所有可以弄清的问题,再按原有的体例进行编次。总共纠正了原本中6000多字的错误,增加了2000多条注释义项,使读者在阅读时如欲选择取舍,必然能够有案可查;旧本中文字错误和词义不明问题,在这里都能得到清楚明白的解决。如果用它来养生,可以在尚未出现任何预兆之时消除疾病;如果把它用在治理
……[看更多书摘]